书城文化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18296100000024

第24章 生死有命,但你可以选择怎么看待

乐“生”哀死,给生命以礼遇

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甲骨文中的“生”,下部的“一”像地平面,一横之上的“丫”像一棵草木的幼芽,中间是小草的茎,茎两边是小枝叶。其意思是地上刚刚长出一棵小草,一副小草新芽破土而出、生机勃勃的样子。芽苗冒出了地面,就是“生长”的“生”,其本义是“草木生长”。

“生”字到了西周时期,已发展为金文,与甲骨文稍有不同,“芽苗”之下,原来的甲骨文里表示地面的“一”上又添了一道短横或椭圆点,表示芽苗长在地上,是往上长的,本义还是“草木生长”。此时,“生”字已基本定型,小篆的“生”字便是循此时的“生”字发展而来的。但这字隶变以后,草木的芽苗形变成了“十”,逐渐发展成了现代楷书中的“生”字。

《说文解字·生部》:“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所谓“进”,就是“生长”、“长出”的意思,即植物生长的意思。“生”字除了其本义之外,还引申出了许多其他的含义。“生”引申为后人,有了“生育”、“出生”的意思,如“生孩子”。《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以(在)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生育产生了新的生命,因此有了“生命”的意思。如《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有“生命”则引申出“活着”的意思,由此又引申出“生活”的意思等。“生”,除了是个独体字外,也用作“姓”、“性”、“牲”、“笙”等字的声旁。

“生”字无论是在造字上还是在本义上,都被赋予了一种勃发的意味。儒家讲“乐生哀死”,意味着对生的尊重和对死的悲哀。生命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在他的诗歌《愧对一切死亡》中这样唱道:“死者不是一位死者:那是死亡。”

欢“喜”离合,去经历而不是奢求

喜,乐也。从壴从口。凡喜之属皆从喜。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大旱时期遇到大雨;远赴他乡的时候突然碰到了以前的朋友;经过甜蜜的恋情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苦修多年学术终于得到赏识。这四种情况任何人遇到,都会欣喜若狂。那么究竟人们为什么要把内心的愉悦称为“喜”呢?

“喜”在甲骨文中上部像一把“鼓”,下半部分是“口”,整个字像笑得合不拢嘴的人以击鼓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愉悦。“喜”的本义是高兴、快乐,它是一个会意字,由它的本义引申为喜爱、喜欢。“喜”字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常指喜庆的事。例如结婚的时候,人们习惯把“喜”字贴在大门、窗子、车辆上面。不过,结婚时用的“喜”不是本字,而是“囍”。相传这个“囍”字是王安石发明的。

王安石年轻时上京赶考,路过马家镇时,看见马员外家门外的走马灯上写着这样一句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拍手叫好,却因赶考而不能停留下来细想下联如何对。到了京城考完试后,主考官面试考生,轮到王安石时,主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念道:“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他要求王安石对出下联。王安石立刻想到之前看到的对联,便说了出来,主考官听罢拍手叫好。王安石回程时经过马员外家,以主考官出的上联来对马员外的对联。马员外大喜,当即将女儿许配给王安石,原来那走马灯上的对联是马员外女儿的选婚联。王安石新婚加金榜题名,双喜临门,所以就做了一个“囍”字,表示喜上加喜。

人生在世,当然希望快快乐乐、欢欢喜喜,很少有人生平就不喜欢喜庆。可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喜从天降固然美好,但与此相对,愁也会接踵而来。所以人们面对喜,不要如痴如狂,只须好好享受那快乐和幸福的时光。遇到不痛快的事情时,不要过于烦恼,敞开心胸,坦然面对生活。酸甜苦辣是生活的调剂品,失去了任何一种,生活都会变得索然无味。

“死”有轻重,不可轻言

死,民之卒事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对于生死的问题,有时会表现出这种达观的心态。生和死是相对的概念,有生必有死,有死才会有新生。生对人来说无比重要,死自然也是。

甲骨文“死”字右边看起来是一个垂首跪地的人形,左边的“歹”表示死人枯骨,整个字像活人跪拜于死人朽骨旁默默吊祭的样子,传达出死亡的信息,因此“死”字即是死亡、生命结束之义。“死”字演化为金文和小篆之后变化不大,经过隶变之后,才有今日之体。《说文解字》里解:“死,民之卒事也。”正是表达了“死”作为会意字的意思。

由于死去的东西不会动,所以僵硬的、不灵活的东西也称为“死”,如“死板”指不灵活、“死气沉沉”形容气氛不活跃或精神消沉不振作;“死”字还引申为坚决之义,如“死心塌地”是形容打定主意,绝不改变。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本想结束残生,后来想到史书没有完成,便于《报任安书》中鼓励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亡乃是人生的大事,普通人纵使没有大作为,无法有英雄般的死法,但也不能轻言死字。生命是自然赐予一些生物的恩德,如若将死视若儿戏,这种人也必然无所作为。

“寿”终正寝乃自然之事,心灵富足才能生命丰盈

寿,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古代给老人过生日,老人最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寿比南山”,如今这句祝福的话也广为流传。年龄大而且健健康康,自然是让人艳羡的事情。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用“寿”字来形容人的长命百岁呢?

“寿”字出现相对较晚,只有金文,从“老”字,上半部分是“老”字甲骨文的上部,足见其与“老”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一般多是老人较讲究“寿”字。“老”字为象形字,“寿”的形体取自“老”,而其下半部分作为声部,所以“寿”即是形声字。“寿”的小篆变化不大,近代隶书是“寿”的繁体,经过转化成为现代简体字。

《说文解字》里诠释“寿”字是这样说的:“寿,久也。”人活得长长久久,可不就是“寿”吗?活得久自然是好事,不过这祝别人长寿可就有说道了,若是“寿”没拜明白,就会闹笑话。

从前有个傻女婿,要到他岳父那儿拜寿。临走的时候,妻子嘱咐他说话时要多带“寿”字。于是,他到了岳父家,见了蜡烛叫“寿烛”,见了点心、桃子叫“寿糕”、“寿桃”,见了面条叫“寿面”。岳父见女婿说话处处带个“寿”字,十分高兴。

正吃着寿面,看见岳父头上有一只苍蝇,傻女婿连忙用手拍过去,一边拍一边还说:“不要怕,我不会拍痛寿头,打伤寿脑的。”岳父听了他这话,气得手直发抖,把碗里的面汤洒在了自己的新衣服上。傻女婿连忙用毛巾替岳父擦干净衣服,又说:“好好的一件寿衣上浇了面汤,怪可惜的。”岳父气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吃完了寿面,傻女婿摆弄着桌子上的一个红木匣子,当着岳父的面说:“这寿木、寿材真够漂亮的。”岳父听了,气得昏死过去了。

原来,傻女婿不了解“寿”的含义和用法,不明白“寿”的感情色彩和使用场合。“寿面”、“寿桃”是“寿”的正面用法,是吉利的字眼;而“寿头”、“寿脑”在浙江方言里是“傻头”、“傻脑”的意思;“寿衣”、“寿木”、“寿材”则是指为人死后预备的衣服和棺材。“寿”字搭配的词语不同,好坏意义当然不一样了。看来这“寿”字不能乱用。

人活一生无非想多福多寿、长长久久,此乃人之常情。但对于生命的长久过于追求,则没有太多的必要。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循环过程。太想长命百岁,反而会使自己的心灵受累。就比如古代帝王希望能永存万世而炼长生不老丹一样,到头来也得归于黄土。人不必为了某一事物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去追求,淡然视之,既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又能活得潇洒有风度。

死“葬”也有讲究,不拘泥于过去

葬,臧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提“死”就不能不提“葬”。死亡是人生大事之一,而对于古人来说,生前身后事,哪一样都重要,死后的葬礼是马虎不得的。“葬”字的造字法,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身后事的认识。

“葬”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中,右边是一个死字,所以从“死”,左侧则是一堆杂草,表示人死了之后在“茻”(读mǎng,意思为杂草)中。合起来就是人死后盖上草席埋藏在草丛中。“葬”字金文字形与甲骨文稍有不同,会意的意思没有改变。但是演化为小篆之后,“葬”字左边的草甸变成在死人的头顶和身下,字形初具今日的模样。“葬”经过隶变,成为今日我们看到的样子。《说文解字》云:“葬,臧也。”臧是藏的意思,就是把尸骨恭恭敬敬地埋藏于黄土之中。

我国古代的葬礼相当讲究,传统葬法大多为土葬,但早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有火葬习俗。据汉文史籍记载,古羌族是第一个行火葬的民族。在明朝前后,火葬曾一度风行,直到清代才被禁止,以土葬彻底取代。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一直都是采取土葬、火葬并存方式,而各民族又有各自不同的葬法风俗。葬礼礼仪相当多,器具一应俱全,陪葬品更是显示死人的身份。不过,如今土葬方式已远离现代都市,而传统火葬方式也面临着与新生葬法的结合。追求标新立异的都市人,已不再满足于死后蜗居在一个小小的骨灰盒中接受后代的祭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注重的是活着时的生活质量而不是死后的地府生活。于是,在火葬的基础上,花葬、海葬、太空葬等新奇的葬法逐渐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现代人对于身后事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明显地体现了人们思想的进步,以及环保和生态意识的提高。人的思想是不断进步的,如果总是拘泥于过去,沿袭过去的做法,没有任何创新,就始终都不会进步。

从“丧”字体悟忘我境界

丧,亡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按照《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亡”的本义是“逃走”,又由于“亡”与“无”字相通,所以“亡”就有人消失、没有的意思。因此,“丧”就是“人没了”,“人没了”也就是死。一个人的身后事无非死、丧、葬。有死即有丧,有丧必有葬,然而,“丧”字的意思却绝非简单的死亡而已,从它的造字法就可以看出。

“丧”字的甲骨文上半部分是几个“口”字,表示许多人张着嘴大哭,下面则是“亡”的甲骨文,表示人在隐蔽处,在这里指死人被隐藏起来。很显然,“丧”为会意字,表示生者正在哭死去的人。这个字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已经与“死”和“葬”大为不同。“丧”的金文是由甲骨文演化而来,其小篆体的下半部分能明显看出是“亡”字的小篆体。难怪《说文解字》以“亡”解释“丧”,二者的关系从其造字法上就可以看出。

“丧”字除了有死亡的意思,还可引申为失去、忘掉的意思,例如丧失、丧尽天良等。关于这个引申义,还有一个故事不得不提。《庄子·齐物论》中讲到,南郭子綦凭倚着茶几坐在那里,仰天长叹,模样看起来精神已经脱离了肉体。颜成子游看见老师这个样子,就对他说,人的形体可以形如槁木,但心灵不可以如死灰一样。子綦就说,这个问题说得好,“今者吾丧我”,意思是其实我已经把自己都忘记了。原来,子綦说自己达到忘我的境界了。

“忘我”是修道之人所追求的境界,平常人不必修炼这种能力,但是却可以学习这种专注的精神。历来成大事者或是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的人,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很少半途而废。在普通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望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和目标,就必须有类似于“忘我”的精神,这样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