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全鉴(第2版)
18301600000014

第14章 用间篇

本篇主要论述了战争中使用间谍的重要性,以及间谍的种类和使用方式,是孙子兵法中的间谍论专题。

【原典】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①,日费千金;内外骚动②,怠于道路③,不得操事④者,七十万家⑤。相守数年⑥,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⑦,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⑧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⑨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⑩,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取人用间,收集情报

【注释】

①奉:同“俸”,指军费开支。②内外骚动:指举国上下混乱不安。内外,前方、后方的通称。③怠于道路:怠,疲惫、疲劳。此言百姓因辗转运输而疲于道路。④操事:指操作农事。⑤七十万家:比喻兵事对正常农事的影响之大。⑥相守数年:相守,指相持、对峙。相守数年即相持多年。⑦而爱爵禄百金:而,如果;爱,吝惜、吝啬。意指吝啬爵位、俸禄和金钱而不肯重用间谍。⑧非人之将:不懂用间谍执行特殊任务的将领,不是领导部队的好将领。非人,不懂得用人(间谍)。⑨非胜之主:不是能打胜仗的国君。主,君主,国君。⑩动而胜人:动,行动,举动,这里指出兵。句意为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不可取于鬼神:指不可以通过用祈祷、祭祀鬼神和占卜等方法去求知敌情。不可验于度:指不能用证验日月星辰运行位置的办法去求知敌情。验,应验,验证;度,度数,指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位置)。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此言五种间谍同时使用起来,使敌人无法摸清我军的行动规律。道,规律,途径。人君之宝:宝,法宝。句意为“神纪”是国君制胜的法宝。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官人,指敌方的官吏。句意为,所谓内间,就是指收买敌国的官吏为间谍。

【译文】

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公事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方后方动乱不安,民夫疲惫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耕作生产的,多达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重用间谍,以致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慈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做军队的统帅,称不得是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者。所以,英明的君主和贤良的将帅,他们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普通人,就在于能够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求神问鬼的方式来获取,不可拿相似的事情类比推测来得到,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做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口中去获取。

间谍的运用方式有五种,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这五种间谍同时使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就是使用间谍的神秘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因间,是指利用敌人的同乡做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的官吏做间谍。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随着间谍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后世兵家认为,用间不仅仅局限于了解敌人的军机密要,也可以独立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斗争方式,离间术便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为了达到离间的目的,尤其需要使用内间。

内间为五间之一种。“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是指收买敌国官吏作为己方间谍。在兵家看来,利诱是包治百病的良药,而用什么手段接近,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兵家主张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段:对对方受宠的人贿以珍玩珠宝,对对方不得志的人许以高官厚禄。

究其原因,间谍的产生都是人的私欲所造成的。人是自私的,也正是这种“自私”的本性存在,才让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站在“自我”的角度。正因如此,才产生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欲望。在很多时候,人们就是通过对于人性之中所存的这种本性,在一定的“度”内满足人因为“自私”所产生的欲望,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绍兴十年,完颜宗弼毁约南进。岳飞按照其联结河朔、进军中原的方略,遣将联络北方义军,袭扰金军后方;自率主力北上,在民众配合下,充分发挥士气旺盛、训练有素等有利条件,在郾城、颍昌之战中大破金军精骑,击败金军主力。

正当岳飞行将渡河时,高宗、秦桧却向金乞和,诏令各路宋军回师,致使岳飞恢复中原的计划功败垂成。次年,岳飞回临安,被解除兵权,改授枢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秦桧年轻时在太学读过书,政和五年登第,任州学教授。北宋灭亡前夕,任御史中丞。金军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准备立张邦昌为帝,秦桧独自向金帅上书表示反对,要求由皇储继承宋朝的皇位,因此颇得声名。金帅指名索要秦桧,成为俘虏。到北方后,秦桧见宋朝大势已去,屈膝投降了敌人,很快就成为挞懒的亲信,随军为挞懒出谋划策。秦桧曾替被金朝羁留的宋徽宗起草文稿,呈送金帅粘罕,文稿的主要内容是为金朝献计:与其出兵远征,劳师动众,不如派回一名宋廷旧臣,让他劝谕南宋皇帝自动归顺,世代臣属,年年纳贡,这样就可以“不动一兵一卒,而坐享厚利”。这一计策虽然没有立即被粘罕采纳,秦桧由此却更受金朝统治者的赏识。

建炎四年,金朝统治者接受了建议,改变作战战略,施展了一条更为毒辣的诡计,把已经投降的秦桧放回宋朝去充当奸细。

秦桧突然归来,引起许多官员的怀疑。只有宰相范宗尹与秦桧是故旧,在赵构前极力推荐秦桧的“忠心”,因而得到赵构欣赏。秦桧一见赵构就兜售“议和”妙策,说:“如果使天下平安无事,必须是南自南、北自北。”建议与金议和,还请求赵构写信给挞懒“求好”。第二天范宗尹进呈由秦桧代赵构草拟的一份通过挞懒向金朝求和的国书,赵构见后说:“秦桧朴忠过人,朕得到了他,高兴得一夜都睡不着觉。”于是任命秦桧为礼部尚书。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二月,升为参知政事(仅次于宰相的职位)。七月,范宗尹被罢宰相职。秦桧鉴于朝廷缺相,图谋夺取宰相高位。他制造舆论,声称:“我有两个计策,可以耸动天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讲,秦桧回答说:“如今没有人当宰相,不好实行啊!”这话传到赵构耳中,加上正有大臣暗中推荐秦桧,就在八月提拔他做右相兼知枢密院事。

建炎四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六年奇袭刘豫军、击伊阳(今河南嵩县),收复今豫西、陕南大片土地。刘豫连续被宋军打得弃甲曳兵、狼狈而逃。金朝统治者始知刘豫这一走狗不仅无用,而且还会成为自己的累赘,就在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十一月下令废黜刘豫,取消齐国政权。挞懒等人主张将河南、陕西地区归还给宋朝,要求赵构向金称臣,贡纳岁币。金熙宗与群臣议定后,就将宋朝在金的使臣王伦放回,让其回报金朝准许和议的消息。十二月,王伦回朝向赵构转达挞懒的口信:“好好告诉江南,从此道路无阻,和议可望成功。”还把金朝同意归还“梓宫”(徽宗的灵柩)和皇太后,以及退还河南各州等事告诉赵构;赵构得报,大喜,立即厚赏王伦,决意加紧与金议和。

秦桧深知赵构急于求和的心理,便尽力迎合;同时,打击和排挤所有反对议和的官员,扶植党羽。御史中丞常同、中书舍人潘良贵、参知政事刘大中、左相赵鼎、枢密副使王庶、礼部侍郎曾开等人,都因反对议和而相继被罢官出朝。而趋炎附势、力赞议和的官员,像勾龙如渊、施庭臣、莫将、沈该、孙近等人,受到破格提拔,掌握了弹劾机构御史台等要害部门,以便控制舆论,排除异己。

秦桧与赵构沆瀣一气,十分露骨地向金朝统治者乞降,引起宋朝文武官员和广大人民的激烈反对。福建安抚大使张浚连续五次上书,驳斥秦桧等人的谬论。韩世忠连上十多道奏章,要求拒绝议和,发兵决战。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十二月,秦桧以宰相的身份,到临安金朝使臣的馆舍,代表赵构跪拜在金使的脚下,诚惶诚恐地接受了金朝的诏书。金朝答应把陕西、河南“赐还”给宋朝,并归还徽宗及其皇后的灵柩;宋朝向金称臣,每年贡银子25万两、绢25万匹。赵构、秦桧一伙就这样违背人民意愿,在抗金斗争相继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使宋朝变成了金的属国。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赵构以和议达成布告全国,大赦天下,以示庆祝。

正当赵构和秦桧一伙弹冠相庆,以为大功告成之时,金国形势发生了变化。同年七八月间,金熙宗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挞懒等大臣,提升兀术为都元帅。兀术认为,把陕西、河南疆土归还给宋朝是最大的失策,决意发兵夺回,撕毁和约,下令伐宋。金军分成四路,向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赵构、秦桧一伙一时惊恐万状,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和身家性命,只能命各军抵抗。岳飞在郾城、颍昌之战大破金军,击败金军主力。这时金兀术秘密写信给秦桧说:“你一天到晚请求讲和,而岳飞却正想进攻河北,还杀我女婿,此仇非报不可。必须杀了岳飞,才可以讲和。”他向秦桧明确提出以害死岳飞为议和的条件。秦桧奉令禀明赵构,遂与其死党在风波亭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葬送了南宋北伐收复领土的大业。

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一条定律,从哲学上说,这完全符合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原理。收买敌国官吏做己方间谍。在兵家看来,利诱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既要防间,更要会用间。

【原典】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①。死间者,为诳事于外②,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③。生间者,反报也④。

策反敌谍,为我所用

【注释】

①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所谓反间,就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②为诳事于外:诳,欺骗、瞒惑。此句意为故意向外散布虚假情况,用以欺骗、迷惑敌人。③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意思是让我方间谍了解自己故意散布的假情报并传给敌方间谍,诱使敌人上当受骗。在这种情况下,事发之后,我方间谍往往难免一死,所以称之为“死间”。④生间者,反报也:反,同“返”。意思为那些到敌方了解情况后能够活着的间谍是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译文】

所谓反间,即利用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故意制造散布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受骗,一旦真情败露,我方间谍就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反间计的手段

有“用间”就有“反间”,自古以来它们就是敌对双方交战中惯用的较量手段之一。反间是五间的一种。所谓反间,就是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我方所用。反间计的内容是以假乱真。其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敌方间谍被我方发现或捕获后,不是公开审判,而是暗中以重金收买,使他变为在我方控制下给敌方提供假情报的双重间谍。二是我方发现了敌间谍,并摸清了他的来意,但不露声色,装得像根本不知道一样,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为他透露一些假情报。敌人以假当真,我方则可以利用敌人的错误达到目的。

对于“用间”方来说,“间”是在暗处,被侦察方在明处,反过来,反间时,间谍此时已经暴露在明处,反间方变成在暗处。这种“用间”和“反间”双方的斗争有时是非常激烈和惊心动魄的。因此,无论哪一方都要通过精心策划并运用高超的技巧来取得对方的信任,它是高度的智慧和胆识的体现。

反间计确实很厉害,轻可以使对手输上一阵,中可以使对手丢掉左膀右臂,重可以使对手丧身亡国。

然而运用反间人员必须十分谨慎。反间人员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一心一意为我方所用;第二种是两面派,既应付我方,亦应付敌方。对敌我两方均有所讨好;第三种是顽固不化的死硬派,似乎表面上愿为我方效劳,而实际为敌尽忠。因此,我方要十分警惕后两种人,尤其是第三种人,因为这种人是非常危险的,必须严加提防,予以戒备。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否则,将给我方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总之,攻防是一对矛盾,具有对立统一的性质。这一基本观点同样适用于谍报工作。

赤壁之战前,周瑜利用计谋除掉曹营精通水战的蔡瑁、张允两位将领,就是一个有名的反间计。

曹营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便用降将蔡瑁和张允为都督,训练水军,为扫平江东作准备。蔡、张二人久居荆州,深得水战之妙。由他们训练水军,对江东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周瑜深为忧虑。

一天,周瑜正在帐中议事,有人通报蒋干来访。周瑜闻之大喜,顿时计上心来。蒋干与周瑜自幼同窗,交情颇厚,现为曹操帐下幕宾。这次,他是主动请命前来江东的,目的是要说服周瑜投降。一见面,周瑜就把蒋干的嘴“封”了起来:他命大将太史慈监酒,声称“今天是老同学相见,但叙朋友之情,不言军旅之事,有言之者当即斩首”,使得蒋干始终无法开口道出说辞。欢宴之后,周瑜一定要与蒋干同榻而眠。他故意装作大醉的样子,和衣而卧,呕吐狼藉,一会儿就鼾声如雷。蒋干因心中有事,难以入睡。二更即起,见帐内残灯尚明,桌上堆着文书,便下床偷看,他见有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一封投降书信,不禁大惊,忙将其藏到了身上。这时,周瑜在床上翻了个身,说起了梦话,道是数日之内要让蒋干看那曹操的脑袋。蒋干连忙熄灯上床。将近四更时分,只听得有人进帐唤道:“都督醒了吗?”周瑜装作梦醒的样子,故意问那人说:“床上睡的是什么人?”那人答道:“都督请子翼一同睡觉,怎么忘记了?”周瑜懊悔地说:“我平日从未醉酒,昨天喝醉了,不知可曾说过些什么?”那人道:“江北有人过来。”周瑜小声喝道:“低声!”又叫:“子翼!”蒋干装作睡着,一声不应。

周瑜同来人悄悄走出帐外,蒋干则在帐内偷听。只听来人在外面说:“蔡、张二位都督道:‘急切中无法下手……’”后面的话因声音太小,无法听清。一会儿,周瑜回到帐内,又叫:“子翼!”蒋干不应,仍然蒙头假睡。周瑜遂脱衣就寝。蒋干暗想:这周瑜是个精细人,天亮后若不见了蔡、张二人的书信,岂肯与我罢休?因此,刚到五更,即趁周瑜熟睡之机,悄悄溜出帐外,叫上随身带的小童,飞快地赶到江边下船回江北去了。

蒋干立即把书信呈给曹操,曹操看后勃然大怒,遂唤蔡瑁、张允入帐,未容二人分辩,即命武士推出斩首。这样,大战尚未开始,曹军最为得力的两个水军将领就被周瑜以反间之计轻而易举地除掉了。

能攻善守,是谍报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古今战争中善于指挥的将领,既用间施计,又能攻善守,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原典】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①,赏莫厚于间②,事莫密于间③。非圣智④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⑤,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⑥。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⑦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⑧。

微哉!无所不用间

【注释】

①三军之事,莫亲于间:三军中最亲信的人,无过于委派的间谍。②赏莫厚于间:赏赐没有比间谍所受更优厚的了。③事莫密于间:军机事务,没有比间谍之事更为机密的。④圣智:才智过人的人。⑤非仁义不能使间:指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能做到以诚相待,则无法用好间谍。⑥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妙,精细奥妙,这里指用心精细、手段巧妙;实,指实情。意谓不是精心设计、手段巧妙的将领,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⑦间事未发:发,举行、实施之意。此言用间之计赏未实施开展。⑧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先闻,事先知道,即暴露。即言间事先行暴露,则必须杀掉间谍和知情者,以灭其口。

【译文】

所以在军队中,没有比间谍为更可亲信的人;给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的;没有什么比间谍之事更为秘密的了。不是才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分辨证实间谍提供的情报。微妙啊,微妙!无时无处不在使用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秘密却已暴露,那么间谍和了解内情的人都要被处死。

无时无处不用间

用间是军事中一种常法,是取胜的重要手段之一。“无所不用间也!”“间”字原意为门中窥月,窥日月运行,察战场玄机,探人情微妙,大概都可被纳入“间”的引申义中,而要探知日月盈昃、战场风云、人情冷暖,无不可用间。因此,孙子不仅强调“用间”,而且主张“无所不用间”。

战国时期,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夺取了曲沃这个地方。从此,齐、楚两国结成了同盟。

公元前313年,秦国想攻打齐国,但看到齐、楚两国联合起来了,力量强大,秦惠王为此十分苦恼。有一天,秦惠王对张仪说:“我们要攻打齐国,但齐、楚两国关系友好,你看怎么办才好?”张仪说:“请大王为我预订车辆,拨出费用,我去试试看吧。”

张仪来到了楚国,见到了楚王,说:“大王啊,我国君王最敬慕的人只有您一个,我张仪愿意奔波效劳的也非您莫属;我国君王所最恨的人中,莫过于齐王了,我所恨的人也莫过于齐王。现在我们君王准备讨伐齐国,可是贵国却与齐国结成联盟,所以我们君王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件事,而我张仪也就不能为大王您效臣子之劳了。大王如果能与齐国断绝关系,我愿意请求秦王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的土地送给楚国,使秦、楚两国永远结为兄弟邻邦。”楚王听了以后十分高兴,当即答应了张仪的要求。

楚国满朝文武官员得知这一消息后,都向楚王表示祝贺,陈轸最后才来见楚王,而且不表示祝贺。楚王问他说:“我不动一兵一卒,不伤一人,就轻易地得到了600里土地,大家都向我祝贺,唯独你不表示祝贺,这是为什么呢?”

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商于这600里的土地不仅得不到,而且后患必将由此而产生,所以不敢前来祝贺。”

楚王一听怔了一下,连忙问:“为什么?”

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我们楚国,正是因为楚国有齐国这个盟邦。如今楚国要与齐国绝交,楚国就变得孤立了,秦国为什么要把600里土地白白地送给一个孤立的国家呢?我断定,如果楚、齐两国绝交,张仪回到秦国以后,就会背信弃义。这势必造成我们在北面丢了齐国这个盟友,在西面受到秦国的威胁。如果齐、秦两国的军队一起来进攻我们,那我们楚国不是很危险了吗?”

楚王并不喜欢听陈轸的这一番好话。他耐着性子听完了陈轸的话后,恼羞成怒,说道:“你给我住嘴!等着看我得到秦国的土地好了。”

为了表示诚意和对张仪的信任,楚王把相国的大印授给了张仪,同时还送给张仪许多东西。接着,他宣布和齐国绝交。

张仪看到这一切,心中暗暗高兴。当他要返回秦国时,楚王派了一个将军做使者跟随张仪去秦国领取600里土地。

张仪一回到秦国,假装从车上掉下来摔伤了身体,三个月都没有上朝办事,更是只字不提给楚国土地的事。楚国使者在秦国白白等了三个月,什么也没有得到就回来了。

楚王得知这一情况后,错误地认为张仪一定是嫌楚国跟齐国绝交还不够彻底,于是他就派了一个名叫宋遗的勇士到齐国去辱骂齐王,做样子给秦国看。齐王哪能受得了如此污辱,一气之下就投靠了秦国,齐、秦就这样联合了起来。

不久,楚王又派一个使者到秦国要土地。这时,张仪上朝办事了。他对楚国使者说:“你怎么不去接受土地啊?从某地到某地方圆6里。”楚国使者一听原来的600里变成了现在的6里,极为气愤,立即回国报告了楚王。楚王听后大怒,想立即出兵攻打秦国。

陈轸听到楚王要出兵攻打秦国,急忙劝阻楚王说:“攻打秦国倒不如用一座城去贿赂秦国,然后和秦国联合起来攻打齐国,这样,我们给秦国的可以从齐国那里补偿回来。如今大王您已经和齐国绝了交,又要去攻打秦国,这不是自己促使齐国和秦国联合起来攻打我们楚国吗?”

楚王对陈轸的话还是一句也听不进去,他命令屈匄率领楚军去攻打秦国。

秦王见楚军来攻,立即派魏章领兵抵抗。公元前312年的春天,秦、楚两国在陕西、河南两省间一个叫丹阳的地方交战。结果,楚军大败,8万人被歼灭,屈匄和楚军高级将领七十多人被俘。秦国一下子夺取了楚国的大片土地。楚国又调集全国军队再次攻击秦军,在蓝田又被秦军打败了。

张仪利用楚王的贪心,以600里土地为诱饵,离间了齐楚联盟,并通过与齐国的联合,夺取了楚国大片土地,大大削弱了楚国的国力。

与战争本身的巨大消耗相比,间谍实在是非常廉价且有实效的利器。为了赢得战争,施计定策就不能只想到面对面厮杀的战场,而要运用相应的策略,这有时便体现为“用间”。同样,在商战中,这种计策也被很多人用。

【原典】

凡军之所欲击①,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②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③,因而利之④,导而舍之⑤,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⑥,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⑦。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⑧。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⑨。昔殷⑩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注释】

①军之所欲击:即“所欲击之军”,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式。下文“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句式同此。②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守将,主将;左右,守将的亲信;谒者,指负责传达通报的官员;门者,负责守门的官吏;舍人,门客,指谋士幕僚。③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索,搜索。必须查出前来我方进行间谍活动之敌谍。④因而利之:趁机收买、利用敌间。因,由,这里有趁机、顺势之意。⑤导而舍之:设法诱导他,并交给一定的任务,然后放他回去(为己所用)。⑥因是而知之:指从反间那里获悉敌人内情。⑦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通过利用反间,乡间和内间才能有效地加以使用。⑧可使如期:可使如期返报。⑨故反间不可不厚也:厚,厚待,有重视之意。五间之中,以反间为关键,因此必须给予反间以十分优厚的待遇。⑩殷:公元前十七世纪,商汤灭夏,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县北),史称商朝。后来,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此商朝又称为“殷”。伊挚在夏:伊挚,即伊尹。原为夏桀之臣,后归附商汤,商汤任用他为相,在灭夏过程中,伊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夏,夏朝,大禹之子夏启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共传十七世,至夏桀时为商汤所灭。周:周朝,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的王朝,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吕牙:即姜尚,姜子牙,俗称姜太公,曾为殷纣王之臣。周武王伐纣时,任用吕牙为“师”,打败了纣王。上智:具有很高智谋的人。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军队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情报而行动。

【译文】

凡是准备攻打的敌方军队,准备攻占的敌方城池,准备刺杀的敌方人员,都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一定要搜查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军情的间谍,从而用重金收买他,引诱开导他,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乡间、内间也就可以利用起来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就可以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返回报告敌情了。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于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尹,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吕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够任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敌情决定军事行动。

用反间计打败对手

孙子在《用间篇》中说,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尹,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吕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够任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敌情决定军事行动。

刘备取蜀之战,可以说是以“上智为间”取胜的经典之作。其间虽经过一些作战,但最后还是以和平方式占领了成都,从而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二步战略企图,为下一步的北伐中原创造了条件。

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企图,刘备据有荆州后,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就是夺取益州。益州牧刘璋是一个谙弱之辈,只求自保,而不求发展。因此,在曹操南下荆州时,曾陆续派阴溥、张肃、张松前往曹操处致意,以示向曹操称臣。赤壁之战后,因张松等劝说,刘璋不再倒向曹操,开始结交刘备,并派法正前往同刘备建立联盟,企图依赖刘备自保。而以张松、法正为代表的巴蜀集团部分成员因不满意刘璋懦弱无能,企图拥戴有作为的领袖,并选中了刘备。因此,他们暗中谋划迎立刘备为益州之主。益州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刘备的方向发展。

公元211年,曹操派钟繇征讨汉中张鲁,引起刘璋唇亡齿寒的恐惧。张松乘机建议迎请刘备进入益州。刘璋同意,派法正、孟达率4000名兵士,邀请刘备进入益州。巴蜀集团许多人反对引入刘备集团,认为益州只可关闭边境,等待天下太平。刘璋不听,并调黄权外任广汉县令,以排除迎请刘备的阻挠力量。

奉命出使的法正向刘备传达了刘璋的邀请,私下献策乘此机会夺取益州。这个建议得到刘备军师中郎将庞统的支持,庞统认为,从三分天下出发,应该把割据重点从饱受战乱破坏的荆州转移到条件优越的益州。而刘备担心采用法正这个欺诈的策略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形象,妨碍争取益州大姓的努力。后被法正、庞统说服,决定蒙受欺诈名声而得益州之利。

公元211年10月,刘备决心以荆州为根据地,借受邀请开进益州之便,伺机夺取之。刘备沿江进入益州后,所到之处向他供应各项物品,前后所得赠品之巨以亿计算。刘璋率领步骑兵3万多人北上到达涪县(今四川绵阳)迎接刘备。张松、庞统、法正等为了使刘备“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策划会晤中劫持刘璋,逼其让出益州。刘备认为刚进入别人境内,还没有树立起恩德信任,不宜匆忙下手。为保障刘备北上攻击张鲁,刘璋赠送刘备米20万斛,战骑千匹,车千乘,以及增絮锦帛,并授权刘备指挥益州北部白水关(今四川广原东北)驻军。会晤后,刘备集结各路军队3万多人和大批的车辆、盔甲、兵器、装备物资北上,在白水关以南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南)驻军,按兵不动,广树恩德,收揽人心,进行夺取益州的准备。

公元212年12月,刘备在葭萌驻军满一年,如果继续按兵不动,将陷入被动。于是派使者对刘璋说,曹操进攻东吴,东吴忧愁危急。孙氏同我本是唇齿,况且乐进同关羽在青泥(水名,在今湖北襄樊西北一带)相持。现在不去救关羽,乐进一定获胜,而后将侵犯益州,那时的忧患要超过张鲁威胁。要求刘璋增拨1万兵力及财物粮草。刘璋同意给4000兵,其余按半数拨给。刘备借此激怒部队,指责刘璋“积帑藏之财而吝于赏功”。张松不知刘备用计,给刘备写信,问其为何丢下益州退兵?此事被其兄发现,向刘璋揭发。刘璋将张松处斩。下令禁止关戍众将把文书送给刘备。刘备大怒,以不通报文书的罪名,召见并斩杀白水军督杨怀、高沛,然后向刘璋发起进攻。

刘璋针对刘备孤军深入,兵不满万,进行依靠掠夺庄稼为生的无后方作战等弱点,企图以多击少,通过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拖垮刘备军。公元213年5月,刘璋从事郑度向其提出坚壁清野的建议,说不如把刘备侧后巴西郡和梓潼县的百姓全部驱赶到涪水以西安置,把仓库粮食、田里庄稼统统烧光,然后高垒深沟,镇静地进行防御。刘备军前来求战时,坚守不应战。时间一长,刘备军没有物资供应,不过百天就会撤退。然后反击,一定可以把刘备俘虏。刘备听说此事,十分担心。法正认为不必,刘璋一定不会采纳。刘璋果然罢免郑度,自称只听说通过抵抗敌人来安定人民,没有听说通过骚扰人民来躲避敌人的。在刘备的攻势下,涪城众将陆续战败,退保绵竹;绵竹守将李严、费观又投降,刘备军越战越强。6月,刘备围困刘璋最后一道防线雒城。刘备围困雒城10个月以后,形势越来越有利,遂令法正向刘璋劝降。刘璋见信不答。公元214年4月,雒城顽强抵抗近一年,终被攻陷。

刘备得胜之师,会合诸葛亮、张飞、赵云援军以及新到的马超军合围成都。刘备围困成都数十天,以许诺攻破后允许抢劫府库激励士气,并派从事中郎简雍进城劝降。当时,城中尚有精兵3万,谷帛能支持一年,吏民表示愿意死战。刘璋深感困守孤城无望,与简雍共乘一辆舆车,开城出降。刘备和平占领成都。

刘备取得益州,也可以说是奉行了“上智为间”的谋略思想。其中的“上智”人物就是益州的张松、法正及孟达。张松、法正、孟达都是久居益州,对刘璋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三人当中以张松的才华最为卓越。由于刘璋的懦弱,张松等欲将益州献给明主。而曹操对其藐视,刘备恩遇有加。于是,张松选择了刘备,主动为刘备在刘璋处承担间谍工作。

首先,张松在出使曹操受到不礼遇后,得到了刘备的恩遇,成为刘备的间谋。张松还将蜀中地形阔狭,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各要害道路里数远近等情况一一向刘备陈述,又画地图,标示山川处所,使刘备在战前全部掌握了益州的虚实。

其次,张松回到益州后,又竭力劝刘璋拒绝曹操而接纳刘备。曹操从赤壁败还后,张松不断对刘璋劝说,促使刘璋正式断绝与曹操的往来,而结交刘备。刘璋问谁能出使荆州,张松推荐密友法正、孟达两人。两人到荆州,与刘备一见如故,并定下君臣之分。

最后,在刘备围攻成都时,法正又充分发挥其熟知益州内情的优势,给刘璋写信劝降。他从双方兵力的强弱态势、战争物资储备、土地面积及人口数量等客观情况出发,认真客观地分析刘璋所面临的不利形势,并从刘璋的利益出发,促使刘璋主动投降,为刘备和平占领成都作出了贡献。

可见,“上智为间”不失为谋敌伐国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