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中华之魂——武术(课外雅致生活)
18336100000002

第2章 武术运动概述(2)

“门”的原意,汉朝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门,闻也,从二户,象形。半门曰户,户,护也。”后来引申为因爱好、信仰相同而结合在一起的团体,如“门人”、“门生”等词就是从此意衍化而来的。武术中的“门”是指某一些人的武术团体。如专以练习少林拳术为主的武术团体称为“少林门”,以练习八卦拳术为主的武术集团称为“八卦门”。同门的拳术,一般在内容、风格、特点上基本相同。

“流派”,简称“派”,由于武术家们的不断研究和实践,甚至数代相承,在自己原来的拳术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造出一种异于同门或其它拳术的具有独特风格和内容的拳术系统,但其基础并未改变,形成了同门中的一支流派。如少林拳分为河南、福建、广东、峨嵋等派,太极拳分为陈、杨、孙、吴、武五大派等。

“家”的含义,《中华大字典》解释说:“家,学问自成一科,可以名世者曰家。”武术中的“家”是指某人对某一门派的拳术学习、继承已具规模,并有所发展,功夫已至登峰造极的境地。如河南少林派中的红、孔、俞三大家。

“式”在武术上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每一个武术动作。《说文解字》说:“式,法也”,即是此义。目前对每个动作的用语,“式”已统一使用“势”。

另一含义是指某一武术家由于对某一流派的拳术具有较深的研究和独特的创造,演变出一种在外形上不同于同门派中的风格特点的拳术,但其内涵则与同门派中的拳术是相通的。“式”是对某一拳术的外形而言。如太极拳中的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等。

青少年朋友也许还看到过一些关于“长江流域派”、“黄河流域派”、“珠江流域派”的提法。在民国时,曾根据地域将武术分为:长江流域派、黄河流域派、珠江流域派。

长江流域派是指流行于长江流域一带的武术派别。其拳术有四门重手、开罡手、十字手、武士十八技、红操、黄操、短手等18 种;器械有梅花枪、风池刀、少林棍等18 种。

黄河流域派是指流行于黄河流域一带的武术派别。其拳术有潭腿、少林拳、查拳、青龙拳、四陆拳等五十种;兵器有达摩剑、五虎枪、九节鞭、峨眉枪、对手枪、对手棍等63 种。

珠江流域派是指流行于珠江流域一带的武术派别。珠江流域派技击术内容包括:(1)徒手单练项目:铁拳、祖拳、虎膝拳、凤眼拳、双龙拳、伏虎拳;(2)徒手对练项目:拼命拳;(3)器械单练项目:长棍、双刀、拦门豹板凳;(4)器械对练项目:藤牌战刀钯、对手棍、双刀对棍、板凳战双刀、钯战刀牌。

【第四节武术作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祖国之瑰宝。历史发展到近代,随着火器的兴起,武术和冷兵器退出了战场,武术逐渐演变成体育项目,武术作为体育项目的作用还是很突出的,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重视。

(一)改善和增强体质武术运动具有强体健身的作用,近年的研究证明,武术运动对人体外部形态和各内部器官都有良好影响。它不仅是形体上的锻炼,而且可使人的身心得到更全面的锻炼。经常练习武术的人有助于人体身高和各部围度、宽度、厚度,以及体重的均衡发展,获得健美的体格。同时还能提高人体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改善骨骼的结构,提高弹跳、耐力、速度、力量、柔韧和灵敏等各项素质。练习武术还能够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内脏器官系统的机能状态,起到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的作用。尤其是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息、改善机能、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是十分有益的。

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练武术的人长不高,体形不好”。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是不足为信的。

其实青少年练武术对长高大有益处。练习武术使身体各关节活动范围增大,肌肉持续收缩,对其骨骼上的附着点将产生牵拉作用,这种牵拉作用借以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增加骨细胞营养的供给,促进长骨两端骨骺不断骨化,使长骨增长。有关部门曾对武术运动员和大中小学生进行多项指标测定,经比较认为,武术运动对人体身高有良好的影响。从12~13 岁与21~25 岁各年龄组间的增长数来看,男武术运动员的总增长数为26.64 厘米,比对照组多5.32 厘米;女武术运动员的总增长数为13.88 厘米,比对照组多7.74厘米。所以说练武术不会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发育,而且对身高的增长有促进作用。

那么,我们看到的武术运动员为什么都比较矮呢?这主要是选材和优胜劣汰的结果。大个运动员在动作的幅度、速度、灵活性及腾空、跳跃、翻转等方面,都不如矮个运动员做得出色,因此在进行选材时,都偏重于选一些身材适中的,再加上训练过程中一些大个运动员逐渐被淘汰,这样我们看到的专业武术运动员矮个的相对较多,但是大个武术运动员为数也不少。

(二)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火器早已替代了冷兵器,武术从整体上退出军事技术体系,形成一项体育运动后,武术的攻防技术发展成了体育化的武术对抗运动,以及人们自卫抗暴的防身术。通过习武,不仅可以掌握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持之以恒地练功,还能增长进攻劲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若系统地训练,还可掌握防身制敌的本领。

(三)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武术的学艺和练功,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还需要常年不懈,坚持有恒。这不仅能培养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良好手段。

历史上岳飞抗金兵、戚继光抗倭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十三棍僧救唐王,以及近代霍元甲拳打东洋人等感人至深的故事,都充分表现了武侠们高尚的爱国主义和匡扶正义、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运用武术救国卫民,抵御外侮的美德,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学练武术的时候,应该用这些英雄事迹,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

武术在长期的传习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要求习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培养武德是武林界的传统。武德教育作为培养共产主义精神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练武习德可以培养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武术运动能使人获得美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享受。这种审美价值,产生于技击美和技艺美融合的武术美。

武术的技击美,以人们对武术攻防的功利为基础,通过实战搏斗动作的攻防实效和套路演练动作的攻防含义表现出来。人们在观赏武术格斗运动时,从双方表现出的勇敢、力量、合理的攻防招法以及健壮的体魄中获得美感,直至为胜利者欢呼,为其体能和技能倾倒。古籍中记载有很多上至帝王,下及庶民喜好观赏武术格斗运动的事迹。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武术格斗运动的观赏兴趣,表明武术的技击美,自古就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武术的技艺美,是充分发挥人体运动能力,表现出的武术姿势规格美和运动规律美。动作符合规格标准和运动规律的程度越高,技艺美的程度也就越高。在武术套路运动中,还通过传神、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加强武术姿势规格美和运动规律美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武术技艺美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人们对武术美认识的深化,对武术审美价值的利用,促进了习武者和民间武艺人对武术美的追求。加快了武术脱离军事技术,形成一个运动项目的步伐。完成了体育化进程的武术运动,审美价值进一步提高。武术自身含有的那些能激起观赏美感的审美因素被逐步固定下来,武术的技击美和技艺美融合一体。人们观赏武术,能从形神兼备、以形传神的武术演练中,感受到武术的神韵美;从立身中正、三尖相照、六合相应的姿势中,感受到武术的和谐美;从动静相间,刚柔相济等“反向相求”的技法中,感受到对比美;从在运动中求平衡、在平衡时求运动的运动中,感受到动态平衡美;还能从武术搏斗中,感受到健力美、自强美;从以巧打拙、以轻克重的技巧中,感受到武术的技巧美;从“舍己从人”、“非遇甚困则不发”、“点到为止”

等要求中,感受到习武者的深邃涵养。人们对武术美的感受,使其审美需求获得了某种满足,从而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对武术美的感受,还能诱发和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积极求胜的斗志,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此外,武术中包含了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哲学、宗教、教育、中医。因而青少年练习武术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还有,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可以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式。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武术将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