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法宝典丛书——李卫公问对
18336600000002

第2章

【题解】

本卷共分18节。通过分析霍邑之战等具体战例,着重论述了“无处不用正,无处不用奇”、“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奇正相变,循环无穷”的道理。此外,还论述了阵法的起源和发展,理清了阵法和战术演变发展的脉络。最后结合当时唐朝边防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奇正的运用和选将、练兵等问题。

【原文】

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1],朕遣使谕[2],不奉诏[3],将讨之,如何?”

靖曰:“探知盖苏文[4]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5],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

【注释】

[1]高丽、新罗:都是古代朝鲜半岛上的国家。相传殷末周初时箕子封朝鲜,汉初卫氏继之,后为汉武帝所灭。之后,朝鲜分为高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高丽,也叫“高骊”、“高句骊”、“高句丽”,辖朝鲜半岛北部,新罗辖朝鲜半岛东南部。

[2]谕:谕示,指示。

[3]诏:皇帝下发的诏书。

[4]盖苏文:高丽国的大臣。唐朝贞观十六年(642年),他杀死了高丽国王建武,立建武之侄高藏为王,他任“莫离支”(官名,相当于唐朝的兵部尚书),独揽大权,与唐王朝抗衡。

[5]讨:征伐,讨伐。

【译文】

唐太宗问:“高丽多次侵犯新罗国,我派遣使臣多次前去传达我的谕旨让他们罢兵,可是高丽国却拒不奉诏,我打算派兵征讨他,你认为应该如何征讨?”

李靖答道:“根据我们侦察了解的情报分析,盖苏文自认为通晓军事,认为我大唐朝没有能够讨伐、打败他的人,所以才敢违抗您的旨意。如果圣上打算征讨他,请给我三万人马去将他抓来。”

【原文】

太宗曰:“兵少地遥,以何术临之?”

靖曰:“臣以正兵。”

【译文】

唐太宗问:“你的兵力太少,而从中原到高丽的路途又特别遥远,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打败他?”

李靖答道:“臣子准备用正兵打败他。”

【原文】

太宗曰:“平突厥[1]时用奇兵,今言正兵,何也?”

靖曰:“诸葛亮七擒孟获[2],无他道也,正兵而已矣。”

【注释】

[1]平突厥:唐朝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以李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征伐东突厥。次年,李靖以骑兵三千出塞,攻占东突厥根据地定襄城,大败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逃走,后李靖乘胜追击,平定东突厥。

[2]七擒孟获: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兵南征,采用“攻心为上”、“心战为上”的策略,对孟获七擒七放,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降蜀,南中叛乱得以平定。

【译文】

唐太宗问:“你平定突厥时用的是奇兵,这一次讨伐高丽却打算用正兵,为什么?”

李靖答道:“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没有采用其他的方法,也不过就是运用正兵罢了。”

【原文】

太宗曰:“晋马隆讨凉州[1],亦是依八陈图,作偏箱车[2],地广,则用鹿角车营[3];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信乎,正兵古人所重也。”

靖曰:“臣讨突厥,西行数千里,若非正兵,安能致远。偏箱、鹿角,兵之大要[4]:一则治力[5],一则前拒[6],一则束部伍[7],三者迭相为用,斯马隆所得古法深矣。”

【注释】

[1]马隆讨凉州:马隆,字孝兴,西晋武帝时将领。公元279年,马隆奉命征讨鲜卑族首领树机能,马隆依八阵图结成偏箱车阵,且战且前,转战数千里,击杀了树机能,平定了凉州。凉州,古州名,魏晋时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区。

[2]偏箱车:古代的一种小型战车。

[3]鹿角车营:古代一种用于防御的阵营。

[4]要:关键,重要。

[5]治力:《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6]前拒:用以阻止敌人前进的前锋部队。

[7]束部伍:约束队伍,以做到指挥有序,行动一致。

【译文】

唐太宗说:“晋朝的马隆征讨凉州时,也是依照诸葛亮的八阵图来布阵,使用偏箱车攻击敌人。在战场地势开阔时,就将偏箱车连接成阵,四周架上刀枪结成鹿角车营;道路狭窄,地势不开阔时,就在偏箱车上架设小木屋与敌人做战以减少伤亡,一边战斗一边前进。看来,运用正兵做战打败敌人也是古人相当重视的。”

李靖说:“我在讨伐突厥时,向西进军长达数千公里,如果不运用正兵,怎么可能进行远距离的做战呢?使用偏箱车、鹿角车营做战,这是兵法上至关紧要的原则,用这种方法做战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保持战斗能力;二是可以在进攻中很好的抵御敌人的攻击,打退敌人的反冲锋;三是可以很好地约束自己的部队,使部队在战斗中也能保持很好的阵形。将这三个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战斗中交互运用,互为补充,从运用兵法实战的经验来看,马隆对古代的兵法领悟也是很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