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品读
18348200000013

第13章 轮扁斫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庄子·外篇·天道十三》

“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他放下椎子和凿子走上朝堂,问齐桓公说:“冒昧地请问,您所读的书说的是些什么呢?”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话语。”轮扁说:“圣人还在世吗?”齐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这样,那么国君所读的书,全是古人的糟粕啊!”齐桓公说:“寡人读书,制作车轮的人怎么敢妄加评议呢!有什么道理说出来那还可以原谅,没有道理可说那就得处死。”轮扁说:“我用我所从事的工作观察到这个道理。砍削车轮,动作慢了松缓而不坚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不慢不快,手上顺利而且应合于心,口里虽然不能言说,却有技巧存在其间。我不能用来使我的儿子明白其中的奥妙,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儿接受这一奥妙的技巧,所以我活了七十岁如今老子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跟他们不可言传的道理一块儿死亡了,那么国君所读的书,正是古人的糟粕啊!”

书籍在一般人心里都有着非常神圣的地位,在我们通常的观念中,书是知识的传承、经验的积累,智慧的象征。可庄子却认为书籍所能表达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经典再怎么完美,也要依托于经验,否则读书之后起不了什么作用,最多让自己变成两脚书橱罢了。

《庄子?天道》记载了“桓公读书”的一段趣事。

一开始,庄子先提出他的观点,他说:“世人认为‘道’可贵,是因为书本的记载。书本不过是话语而已,所以话语是可贵的。话语可贵之处在于意义,意义有它的根据。意义的根据不能靠谈论来传递,而世人却因为重视言论而传述成书。世人虽认为书本可贵,其实并不是那么可贵,因为他们认为可贵的并不是真正可贵的部分。可悲啊!世人以为靠形状、颜色、名称、声音就可以掌握意义的真实根据。靠颜色、形状、名称、声音实在不足以掌握意义的真实根据。所以,懂的人不说,说的人不懂;那么世人又要从何处去认清这一点呢?”

说的是:人间的至理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书本记录下来的只是过时和皮毛的东西,真正精华的东西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大道中最具神韵的东西,只能靠个人去体会。任何流于外的文字,都已经远离了大道。

《韩非子》中有一个叫作“王寿焚书”的故事,表达了与庄子同样的思想。

王寿外出,在路上遇到徐冯,王寿告诉徐冯,只要自己驾车出去,便载着许多书,遇到疑惑便可以随时查找,因而心中特别放心,徐冯便说: “书是用来纪录人们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道理,了解之后便可抛弃,而它并没有告诉我们现在该怎么做,并且一定的时期有一定的做法,聪明的人不会一成不变地处理事情。王寿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当场就将随身携带的书全部烧掉,并为自己了解到的道理高兴地手舞足蹈。

王寿将全部的书焚毁,并不是说明前人的书没有价值,只是在读前人书的同时,我们不一定要按照前人的方式去做,我们所学习的应该是做事的道理,要懂得变通运用,才是有智慧的人。

我们至今还在使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句成语,而它是完全符合上述评论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时,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此,“故”是指古人留下的书册,也可以指自己早已熟悉的材料;那么,“新”自然是指领悟新的道理了。为什么温故可以知新呢?因为书本上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经验相互印证之后,将会引发不同的心得。

死读书而不知变通的最著名的例子,是战国时期的赵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损兵折将无数。自此,赵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抗拒强秦东侵,终至亡国。

史书总是寥寥数语,引人感叹无数。读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能不为赵国惋惜,为无辜死去的将士叹息。史书总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下面的故事却更强烈地震撼了我——有人问:“什么是菩萨?”德山宣鉴就用棒子打他:“出去!别到这里来拉屎!”“什么是佛?”德山宣鉴回答:“佛是西天老骚狐。”

德山宣鉴有一天在堂上说:“我这里没有佛,没有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牟尼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挑粪工,什么等觉、妙觉都是凡夫,菩提智慧、涅盘境界都是系驴的木桩。十二类佛经是阎王簿,是擦疮的废纸,什么四果三贤、初心十地都是守坟的鬼,自身难保。”

德山公真是太强悍了!满天神佛在他的眼中不过是凡夫俗子,没有什么可敬畏的,这番论道可谓惊世骇俗!不过,表达的道理却是真切的,即学佛不能拘泥与经文,而要参禅、寻求顿悟。想来也是,只拘泥与书本的书呆子,拿着书本上学来的经验去实践时,没有一个不碰壁、甚至碰得鲜血淋漓的。

大草原,日上中天,一动物学家和一头犀牛不期而遇。动物学家一下慌了神儿,须知犀牛一嗅到可疑的气味,便会往散发气味的地方狂奔过来,横冲直顶……但见眼前这头犀牛在不断摇头,动物学家紧皱的眉头一下又舒展开了。牛背上的犀牛鸟焦急地提醒他:“科学家,我主人的脾气喜怒无常!你最好在主人未动之前先动,赶快逃吧!”但见动物学家扬了扬手中的一本书,气定神闲:“放心吧,这不会有什么危险的。根据《犀牛习性科学研究指南大全》第12章第12节的分析,犀牛摇头无非有两大重要信号:其一,摇头说明它对另一方没有敌意,它不会主动进攻另一方;其二,摇头说明它可能见到了漂亮的异性,因发情而摇头。我是人,它不会连我也感兴趣吧?”

犀牛鸟刚要说什么,但动物学家立刻把食指竖到嘴前:“安静!这正好让我和犀牛来一次近距离‘亲密接触’!”接着,动物学家便神情自若地和犀牛“对峙”起来 ,双方相持了一分钟,刚好是一分钟。61秒后,犀牛却突然猛冲过去,动物学家当场被顶倒在地,身上多处骨折。

动物学家倒在地上,吐着断牙,奄奄一息:“怎么会这样,这书上明明说……”犀牛鸟失望地摇头:“我本想告诉你,主人刚才并未真正摇头,而是在驱赶钻入耳朵里的苍蝇……唉,大科学家,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怜啊……”

尽信书不如无书。将书本上学来到道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是真正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