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品读
18348200000019

第19章 佝偻承蜩

——勤学苦练,做事精专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庄子·外篇·达生十九》

“译文”

孔子前往楚国,行走在一座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捕蝉,就像拾取蝉一样。孔子问道:“您真灵巧啊!有什么诀窍吗?”(驼背人)答道:“我有诀窍啊。练习了五六个月。在竿头上叠放着两个泥丸,这两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贴蝉,那么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三个泥丸,然后再去粘蝉,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再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五个泥丸,这五个泥丸仍不掉下来,然后再去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了。(粘蝉时)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没有知觉的断木桩子;我举着的手臂,就像枯树枝;虽然天地很大,容有万物,(此时)而(我)就只知道有蝉翼。我不回头不侧身,不因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还有什么得不到呢!”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我们心无旁骛的认真做个一年半载,把别的诱惑、爱好暂时收敛和压抑一下,养成不被外界打扰的习惯,专注的去做一件事、勤学苦练、多加练习,直至达到忘我的境界,那肯定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的。佝偻老人的体质没有办法和一般人相比,但是他在捕蝉这件事情上却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专一刻苦和忘我。

庄子在《人间世》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也就是是说要达到道的境界,一定不能贪杂贪多,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专注于一件事才能够熟练,从而取得最大化的效果。否则就只能像鼹鼠一样“五能不能成一技”,“五能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泅不能渡渎,能走不能绝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也就是说,能飞却飞不过屋顶,能攀却攀不上树梢,能游却游不过小水沟,能跑却赶不上人走,能藏不能覆身。五技而穷的鼹鼠何等悲哀,而下面这个故事里的店小二却完全相反,他只能写好一个字,却因为这一个字而名声大振。

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北方的女真侵犯边关,成为一患。皇帝为了要抗御强敌,决心整修万里长城。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却早已年久失修,其中“天下第一关”的题字中的“一”字,已经脱落多时。万历皇帝募集各地书法名家,希望回复山海关的本来面貌。各地名士闻讯,纷纷前来挥毫,但是依旧没有一人的字能够表达天下第一关的原味。皇帝于是再下昭告,只要能够雀屏中选的,就能够获得最大的重赏。经过严格的筛选,最后中选的,竟是山海关旁一家客栈的店小二,真是跌破大家的眼镜。

在题字当天,会场被挤的水泄不通,官家也早就备妥了笔墨纸砚,等后店小二前来挥毫。只见主角抬头看着山海关的牌楼,舍弃了狼豪大笔不用,拿起一块抹布往砚台里一沾,大喝一声:“一”,十分干净利落,立刻出现绝妙的一字。旁观者莫不给予惊叹的掌声。有人好奇的问他:为何能够如此成功的秘诀。他被问之后,久久无法回答。后来勉强答道:其实,我想不出有什么秘诀,我只是在这里当了三十多年的店小二,每当我在擦桌子时,我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一挥一擦就这样而已。

原来这位店小二,他的工作地点,正好面对山海关的城门,每当他弯下腰,拿起抹布清理桌上的油污之际,刚好这个视角,正对准“天下第一关”的一字。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天天看、天天擦,数十年如一日,久而久之,就熟能生巧、巧而精通,这就是他能够把这个“一”字,能够临摹到炉火纯青,微妙微肖的原因。

其实,这个有趣的故事,正是反映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练习造就完美,熟练才能精通。举凡一些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顶尖人士,尽管这些顶尖人物优点不一而足,成就也在不同领域开花结果。他们却都有一个共通也是最基本的特点:热忱、专注与精通。因为热忱,所以能够投入强大的动力与能量;因为专注,才能心无旁骛勇往直前;也更因为热忱与专注,才能达到专业与精通的境界。下面这个佛教故事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释迦牟尼有个叫般特的徒弟,他生性愚钝,佛祖让500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可是般特仍然不开窍。佛祖把他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说:“你不要认为这首偈稀疏平常,你只要认真地学会这一首偈,就已经是不容易了!”于是般特翻来覆去地就学这一偈,终于领悟了其中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佛祖派他去给附近的女尼讲经说法。那些女尼早就听说这个愚笨的人了,所以心中都不服气,她们想:“这样的愚笨之人也会讲经说法?”虽然心里是这样想,但是她们表面上仍然用应有的礼遇对他。

般特惭愧而谦虚地对众僧尼说道:“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得一偈。现在给大家讲述,希望静听。”接着便念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话音刚落,众女尼便哄笑:“居然只会一首启蒙偈,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还用你来讲解?”

般特不动声色,从容讲下去,说得头头是道,新意迭出。一首普通的偈,说出了无限深邃的佛理。众女尼听得如痴如醉,不禁感叹道:“一首启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到这种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对他肃然起敬。般特只学了一偈了,可他一丝不苟的精神体现于行动之中,于是一偈也得道了。

“学不在多,贵在力行。”只把聪明停留在嘴巴上,聪明是结不出累累硕果的,自然也与“成功”无缘。

要想做好一件事除了要专一和勤学苦练之外,心态也非常重要。只有像故事里的驼背老人一样达到了“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的忘我境界,才能无往而不利。下面这个小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邻旁坐着一位老人,也在钓鱼。二人坐得很近。奇怪的是,老人家不停有鱼上钩,而年轻人一整天都未有收获。他终于沉不住气,问老人:“我们两人的钓饵相同,地方一样,为何你轻易钓到鱼,我却一无所获。”

老人从容答道:“我钓鱼的时候,只知道有我,不知道有鱼;我不但手不动,眼不眨,连心也似乎静得没有跳动,令鱼也不知道我的存在,所以,它们咬我的鱼饵;而你心里只想着鱼吃你的饵没有,连眼也不停地盯着鱼,见有鱼上钩,心有急躁,情绪不断变化,心情烦乱不安,鱼不让你吓走才怪,又怎会钓到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