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178

第178章 扬子江头月满船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萨都剌:《赠弹筝者》

欣赏过《秋夜闻笛》之后,想再谈萨都剌的《赠弹筝者》。

这也是萨都剌流寓江南时之作。

在客旅中,听到善操古筝的演奏,于是引起了自伤流落,怀念友人的情绪,从而借赠弹筝者为题以抒写感受。这种抒情手法在诗词中是常见的。

古筝是一种拨弦的乐器,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地,所以又名“秦筝”。唐宋时按五音阶定弦,有弦数十,以右手大、食、中指套以银制的指甲弹奏,以取得弦音的变化,它的音韵,适于发思古之幽情。伯牙的寄韵于高山流水,就是通过这类乐器(包括七弦古琴)以取得钟子期欣赏而成知音的。

当萨都剌静听银甲在古筝上轻拨冰弦的时候,琴音引发了他的想象,似乎与崇明岛遥遥相望的海门,海风忽起,碧空之上正在飞行的一行秋雁也被风吹斜了;而远隔难以见面的故人,想来如听到琴音,也会倾诉胸中的积怨吧?

这样的琴音,一直把诗人引入了着迷的境界,听着听着已不觉夜深,这时候扬子江上空的皓月,把银色的幽光洒落下来,令泊在江边的小船有如载满了银光,显得分外凄清、落寞而又无限皎丽……仿佛超脱尘俗,如入仙境,眼前的烦恼似给琴音送走了。

于是,《赠弹筝者》传出了唐音。

所谓唐音,是指萨都剌的诗具有唐人诗的艺术境界和韵味。

我们试看钱起的《归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再看温庭筠的《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更有一首《弹筝人》是这样写的: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

钿蝉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

就诗看,萨都剌显然有继承唐诗风格的轨迹,也把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加以融化,但却不露痕迹,自有其境界。值得吟味的是:几首涉及琴筝的诗都离不开飞雁,这是因为孤雁与客怀有互联的因素,用琴音表现孤飞、远引……都有助于想象的缘故。

钱起的二十五弦,李商隐的五十弦,也许有古筝与七弦琴之分,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是不因乐器有别而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