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177

第177章 江南未归客闻笛倚栏杆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栏杆。

——萨都剌:《秋夜闻笛》

萨都剌字天锡,是蒙古族,可说是兄弟民族一个杰出的诗人,因定居于雁门,他的诗词曾以《雁门集》行世。他曾中进士,做过河北廉访司经历的官职,后来退隐,就以山水陶情了。

萨都剌的诗风格清婉,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就这首《秋夜闻笛》看,几乎可与唐人诗篇媲美。

我们不妨把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作为对照: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两诗的意境、神韵都极相似,虽然不能说萨都剌有意模仿,但是《秋夜闻笛》与李白的抒情手法却大同小异。

诗以秋风引起。正是“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的季节,令作客的情怀异常敏感,正在此时,却于月夜听到了凄厉袅袅的笛声被秋风送到了耳际。诗人客居之地是北固山,北固山在江苏镇江之北,对着长江,三面环水,所以《方舆览胜》记其形胜是“势临长江,地险固,梁武帝登望,改名北顾”。唐代另一诗人王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见北固山曾是诗人墨客登临感慨赋诗的地方。萨都剌身临其境,感时序之迁流,对江山而怀土,看到月光澄碧,倒影于长江,江水也泛起寒波,令他加深了乡愁、客思。吹笛的人不知道笛声激动了留滞于江南,欲归不得者的心境,因此笛声使他不能成寐,起而倚栏望月,徘徊终宵,真是难以排遣的长夜,难以卒听的笛声啊!

萨都剌与李白的诗,都是以闻笛而生感。不同的是,李白身处红尘十丈的洛阳,虽然春满东都,他却因失意而满怀惆怅,春风送笛,于是倍念乡国。萨都剌作客江南,在辗转客途之中对北固山的明月,江上的秋风,也触发了怀乡病,所以闻笛而更感难堪,比之李白,深沉得多了。

从《秋夜闻笛》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物动情而成诗,就是诗的起兴作用。从古以来,多愁善感的诗人,不论是游历、漂泊,诗兴多发于驴背清霜,孤篷夜雨,河梁送别,千里怀人,酒旗歌筵,风廊月榭……的感触,李白固如是,萨都剌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