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193

第193章 儿谈海国婢谈兵

曾闻兵革话承平,几见承平话战争。

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

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

官匪拾遗休学杜,徒惊绛灌汉公卿。

——魏源:《寰海后十首》之一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的进步思想家,生于湖南之邵阳,以进士任高邮知州,曾与林则徐、龚自珍等组结宣南诗社。当英帝国主义发动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禄幕府参与抗英军事,深知当时各地的军情。这首诗是他感咏时事的作品,从中可以了解到鸦片战争中的一些沉痛史实。

诗人开头就指责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长期来曾兴兵革以镇压农民运动及义兵的反抗,那时兵连祸结,令受苦的老百姓渴望太平。可是当满清皇朝巩固了政权之后,却不修海防兵备以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对外屈服,因此于十八世纪末期导致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几次攻陷虎门,炮击广州,进扰宁波、吴淞、镇江……迫使道光帝撤换抗战派林则徐、邓廷桢等的职务,令投降派琦善、奕山、耆英等向英求和而签城下之盟,于是九龙、香港沦于英帝国主义之手。

魏源描述了英帝国主义炮艇威胁所造成的形势:沿海告警的文书有如白鹤的羽毛片片飞京,风声鹤唳之声有如传檄的震动。民间纷纷议论战事,就连他自己的家人儿女婢仆辈也在关心问及海外英吉利是怎样的国家?战局有了怎样的变化?魏源作为一个爱国志士,不能不为蜩螗的国事而悲愤,为亿万黎民而洒泪,但也不过形于梦寐而已,自己无所作为。因此三春花草,莺燕闲情都已抛却了。至于民间慷慨愤怒的舆情,只好让稗官野史去记录和反映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呢?因为魏源自知职非谏官,无路可尽言责,也不想学杜甫。因为当房琯以十万大军在潼关讨伐安史之乱,却兵败于陈陶斜而被唐玄宗罢黜宰相之职,杜甫虽曾犯颜以谏,却落得罪谴左迁的下场。

如果学杜甫之痛切陈词,以道光帝的昏懦,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以当时清廷充斥了贪生怕死的文武官员的情况来说,除了给他们增添一点惊扰之外,又能有什么指望呢?

这是一篇抒情的佳作,充满了伤时感事之情,不论遣词用句、引典运律,都称上乘,具有史诗的价值。

魏源不仅工诗,也长于经世之学,痛鸦片战争之败,明丧权辱国之由,因而放眼于西方的先进科技,他发奋研究西方的史地,编纂了《海国图志》一书,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巩固国防以求国族的生存。翻开他的《古微堂集》,就可看到他具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是中国近代史上探索富国强兵的一个先驱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