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阮籍:《咏怀诗》之三
魏晋是乱世,易代之际,文人感时伤乱,诗文作品多慷慨苍凉。又由于居高位者的残暴淫乱,形成了曹魏时代一个极为恐怖的政治局面,文士有生死莫测之感,有的转向纵情享乐,苟且偷生,有的转向愤世嫉俗,挣扎反抗。所谓“竹林七贤”,多属后者。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余首,充分反映了对现实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具有时代的特征。他的诗,被称为“正始之音”,是五言诗发展史上重要的作品。
阮籍生长于中原(陈留尉氏人,即今河南开封),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博览群书,好研庄老。他反对名教,向往自然,襟怀旷达。被篡夺了曹魏大权的司马氏延揽为官,但他却采取虚与委蛇、不愿合作的态度:“本有济世志……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所以他“不与世事,遂酣饮如常”,逃避现实,消极得很。
阮籍的《咏怀》诗,可说是乱世哀音。
《咏怀》诗之三以《汉书·李广传赞》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典故开始,叙说东园里有桃李成林的嘉树,必然会吸引人们到它的树下来,来的人多了,就“下自成蹊”走出了一条小径,这是人生盛时常见的世情。可是正如评论家沈约说的:“风吹飞藿之时,盖桃李零落之日,华实既尽,柯弃又凋,无复一毫可悦”,就是说没有什么可喜悦的了。藿是一种豆叶,叶枯风劲,难免于零落。即使曾有过繁茂葱茏的日子,但不能持久,终于凋残衰败,正如高大巍峨的华堂也会因主人的破败而杂树丛生,变为一派荒芜的景象。可见世事荣枯的无常。参透了这种得失的哲理,就不如离开这混沌的浊世,策马向西山而去。西山相传也叫首阳山,有采薇的伯夷与叔齐隐居遁世,何妨追随他们。诗人认为当自己也无自全之计的时候,怎能还眷恋妻子呢。流光如矢,转眼又天寒岁暮了,百草在严霜摧残之下,是难以幸存的,如不及早抽身避祸,就会像野草一样遭受霜摧了。
诗写得兴寄遥深,风格独具。以植物为喻,从春夏欣荣写到秋冬零落,堂生荆杞,野草凝霜,用形象性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盛衰对比的景象,用曲折的手法寄寓乱世做人难的隐衷。而驱马西山之麓,追随夷、齐之后,也可见有遁世的决心。就阮籍的生平来说,即使未上西山,他早就饮酒谈玄,绝不臧否人物,很懂得明哲保身之道了。鲁迅也分析过阮籍的纵酒:“他的饮酒由于思想,大半倒在环境”,指出“可以借酒醉得到别人的原谅”。但是酒虽能麻痹于一时,却不能完全做到闭目塞聪,超越现实,所以阮籍仍常有途穷之哭。《魏氏春秋》记载他“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