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物外情,负杖阅严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去去独吾乐,无能愧此生。
——宋之问:《陆浑山庄》
在河南嵩城东北数十里的陆浑城,有陆浑山,又称方山。在这座山上有一间山庄,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度罢官归隐之地。
这首诗就是描写他从营营扰扰作宦生涯中初步跳出来而享受到的山林之乐。
诗一开头就点明归来之后,已是物外情,也就是另一番世外的情趣了,这种情趣在于扶着杖藜,欣赏田园的情景。诗人在闲暇中常常体验到有似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境界,沿着落英缤纷的野径去寻求自然的安逸;也似庞公登鹿门山采药一样,也随兴入山作采药的劳动。由于身在山林,与外人隔绝,世俗的交往已没有了,倒是与山野之夫相遇,自有一种亲切之情,彼此虽然并不相识,却互相点头招呼,互问姓字。而林中群鸟飞翔,自由自在,其中的鹧鸪鸟又名自呼鸟,它的啼声如道出了鹧鸪之名,令人一听其音,就知道是哪一种山鸟了。
就是这样的山庄环境,真有世外桃源的情调。正因为身处此境,可以放怀自得其乐,虽然独去独来,又有什么不好呢?回想过去,自愧没有才能,而虚度了几许光阴,事业无成,未免常常引起感慨,但是只要有这样可以独乐的隐居生活,也就心满意足了,还去追求什么呢?
宋之问这首诗,反映了他在宦途失意之后,归隐山林的悠闲意趣,所谓物外情,就是世外味,也是把自然环境所呈现的情景构成表现“独吾乐”的因素,而以纯朴的笔调,抒写出来,可说是一首好诗。
不过,宋之问是名利中人,在武则天时代曾醉心于北门学士的官职,因为北门学士具有清贵显要的地位,当时文人追求这种职位的人很多,但是宋之问求而不得,才萌退隐之意,看他诗中提到“无能愧此生”,以一“愧”字反映出他还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仍然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只是出于无奈,才暂时以陆浑山庄作为退守之地而已。后来他终于复出做官,也曾谄事张易之,更趋媚太平公主,因贿赂案而左迁越州(即会稽一带)。
谪迁之下,只好寄情于剡溪山水,饮酒赋诗。不久因案复被流放。当他于贬谪途中行经故乡之时,曾写了《渡汉江》一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回乡诗却写得真切生动,那种久断故乡音信,突然路经故乡,不禁忧喜交集。当越近故乡之时,心情十分矛盾,碰到乡亲,本来应该详询乡情,却因为自己是受罚之身,不禁有些胆怯,终于不问的矛盾心理状态,如跃纸上,也反映了一般还乡者的共有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