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055

第55章 夸张的艺术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之十五

《秋浦歌》是李白浪游到了长安秋浦时所写的一组诗歌,共十七首,只选其中一首来加以品味。

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之西,有秋浦水。翻看《贵池县志》,就写有“唐李白爱其胜,留滞于此者三年”。李白游秋浦正是秋天,他满怀抑郁,对景抒情,用五言短句描写了他在秋浦的所见所感。他的抑郁是“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秋浦歌》之六)。看秋浦的山川景色有如剡中之奇,也如潇湘洞庭之胜,虽然作客,却也登临游览,遣兴作乐。

不过,李白提到长沙,就有如贾谊落寞不遇的情绪,愁就随景而生了。当李白踽踽而行于秋浦水滨,不禁想起了晋代画家戴逵终隐于风光明媚的剡中的故事,他难以追踪戴逵,获得归隐之乡,而谪迁之情,却可与“屈贾谊于长沙”相比。这样的遭遇,怎能不早生白发,而且长达三千丈呢?不仅白发如此之长,愁绪也与之相似。正如旧戏里写伍子胥过昭关,愁得一夜白了头。

因为白发愁绪互为因果,难以截然分开。当李白持镜自照,也是不禁喟然长叹。平时并不怎么觉得,可是在明镜之前,就令他难堪了,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秋霜,把满头染得如雪般的刺眼,“唉,你就是这样在风尘中老了!”

从《秋浦歌》可以看到李白真正的思想感情。他仗剑远游,寻仙觅道,纵酒佯狂,傲世摒俗,似有不羁的性格,但是仍难于忘怀际遇,难于掩饰白首无成的悲哀。

李白写这首诗的灵感,是来自左思的《白发赋》:“白发将拔,戚然自诉。禀命不幸,值君年暮。逼迫秋霜,生而皓素。始觉明镜,惕然见恶。”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是创新。以“白发三千丈”突起,然后四句三折,格局不凡,诗力强劲,用倒装手法来表达感情。他不循一般顺叙的表现形式:先写照镜,镜中看到盈头的白发,然后愁生,愁与鬓发共长……他却把白发放在前,明镜放在后,以秋霜喻白发,以缘愁解三千,所以托兴抒怀,曲折有致。

也许有人要问:“白发怎能有三千丈长呢?”是的,发长三千丈,不可思议,真是夸张得“离谱”了。可是艺术上就有夸张的手法,为了加强艺术效果,突出描写事物的特点,就采用这种手法,李白也懂得运用,因为他想形象地突出白发、秋霜,所以就夸张了。正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一样,用千尺潭水与汪伦送别之情作比较,也是为了形象地夸张汪伦的友情。所以文学上的夸张是一种艺术,是不必那么实心眼去推敲,以数学家的方法去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