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056

第56章 捣衣声里玉关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在唐代,有一个时期唐帝国的统治者对外发动征服的战争颇为频繁,大有穷兵黩武之势。因此人民被征调服兵役以开疆的痛苦很深。反映在诗歌上,就有所谓边塞诗。李白、杜甫写的反映征戍之苦的诗篇也很有名,这首《子夜吴歌》就值得吟味。

李白写的《子夜吴歌》有四首,这里仅选其一。这种诗的形式是承袭六朝民歌中《子夜四时歌》而来,表示妇女的哀痛。

诗是律诗,但属五言六句,是李白运用形式上的一种创造。

诗篇开头就指出长安的月夜也有捣衣之声,千家万户都在为出征的亲人准备寒衣。因为凉秋九月,秋风萧瑟了,天气转冷了,需要换季。所以用石砧承托捣衣,于是砧声四起。这种寒砧的音响,最容易勾起思妇怀念远方征人的情感,即使秋风不断在吹,也吹不散怀念玉门关外从事征戍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值得玩味的是,诗人写的捣衣声,是从长安老百姓家传出来的,而长安是唐帝国的都城,这就证明征调远戍的不仅有各地的人,也有长安的人,而且多达千万,所以写出了“万户捣衣声”。

因捣衣引起思念塞外征人之苦的感情怎样才能消释呢?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只有平定胡虏之日,才有可能达到愿望了。可是“何日”两字,就包含了无限盼望、期待的辛酸与痛苦,大有漫漫长夜,没有归期的怨嗟。这种痛苦,杜甫在《捣衣》诗也写了:“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把杜李两诗参看,不是看到了唐帝国开疆用兵,实际上是穷兵黩武造成了多少怨妇的怨声载道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是更进一步抒写了怨妇的悲哀了。

很显然,李白与杜甫的捣衣诗,具有反对为开拓疆土、征服边塞少数民族,不顾人民死活而连年用兵的思想倾向,只是以含蓄的艺术手法表现就是了。杜甫写的“君听空外音”,也正是李白在长安听到的“空外音”,这种声音与战争有联系,与远戍边塞有联系,所以李白认为秋风也吹不尽驰念关外的想念良人的凄苦之情,具有时代的意义。

秋风,本来有肃杀之意,秋风过处,草木为之凋零,可是依然吹不尽对玉关驰念的情感。结句用“何日干胡虏”,就暗示了开拓边疆的战争日长月久,拖延得令人厌恨。过去有人以“不恨黩武而言未平”,赞许此诗有温柔敦厚之意,可说与诗人的遣词用句的含意相背离,是不可取的。

就艺术手法看,李白在这首诗里用了景语,也用了情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景语,后面的“吹不尽”“玉关情”就是情语了,如从诗的浑然一体看,则是情景交融了。而月光呢?它不管人的离情别绪,却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诗的韵律有如怨妇在月光之下齐声合唱,唱出了激动人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