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人生经验之一,恐怕谁都会有与亲友久别重逢的一种感受。
例如杜甫写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以及司空曙翻其意而成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都是写出了重逢时悲喜交集的情景,即使写“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也跳不出杜甫的境界。
李益这首诗,与上面所引的不同之处,在于刚刚“喜见”却又“言别”,要表现这种短暂间转变的思想感情,就得讲究技巧了。
我们看李益是怎样表现吧。
在经历十多年长长的社会动乱之后,在旅途中突然遇到一个青年,看模样似曾相识,但又无从说起。问了他“贵姓”,以为是初次见面;待到他说出名字,才恍然大悟,记忆被唤回来了,“啊,就是你呀”,原来是已经从少年成长起来的外弟,“你变得使我不认识了。当年你还是一个顽皮的儿童,想不到十多年不见,你已变成英俊的青年了”。
就在相互认识、确定戚谊之后,于是投宿于旅舍,因为社会动乱,亲友隔绝,于是一夕相聚,把别来一切世事的变化都付之倾谈中了,当了解到亲友之间幸与不幸的遭遇之后,沧桑感触,必然很深。倾诉不嫌其烦琐,时间却过得很快,从荒村古庙却传来了凄厉催人的钟声,于是夜谈就终止了。由于是路遇,明晨就各奔前途,相遇于巴陵道中,当然分手也在巴陵道上,秋山重叠,从此又远隔山川,难于再见,只好互道珍重了。
诗写得并不深奥,不用典,不铺陈,不玩弄词藻,却把客中相遇,互诉离情,“一气旋折”地表现出来,具有一种朴素美,这种朴素也能打动人心,我背诵它时,就有类似的体验,因而也有相同的感慨。这首诗被称为中唐佳作,是有其艺术魅力的。
值得玩味的是“别来沧桑事,语罢暮天钟”两句,李益把时间、空间的一切人间变化、感受都放在里面了,却不必具体写出来,这就是艺术的概括。而“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更有以景衬托出离绪无穷,客途渺渺的韵味。
写到这里,不禁想再引一首诗以为参证,这是另一位唐代诗人赠别其表弟的——“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音书珍重何由达,往事凄凉不忍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用不着解释,李益的“别来沧海事”必然包括这首律诗的内容,而具体与抽象却各有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