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096

第96章 离合相参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这是李商隐的名作,令人百读不厌。

要问为什么寥寥二十八字具有如此隽永的情味而脍炙人口?就不能不从构思、手法等方面去探求。

诗是为思家而作。接受寄诗的人据说是妻子。离乡之人多有怀乡病,在家的人必然怀念远游的人。因此家书频频问到归期,可是归期未定,还不能回乡相聚。远游的客子听到山中的夜雨,看到水涨的秋池,时序正是凉秋,所谓“怀人正是九秋天”,对着迁流的时序,萧瑟的景物,可以想见怀乡思亲之情是何等浓郁。什么时候才能会面,让我们夜阑剪烛相对谈心呢?如果有一天这样的团聚情景出现了,我一定会把今天分离的落寞情绪以及巴山夜雨时怀念的情况在烛光摇曳之下,一一为你描述出来。

就是这样,《夜雨寄北》抒写了一种怀人情绪。但是诗人构思这首诗时,却不是直抒胸臆的,也不是委婉含蓄的,它的特点在于曲折缠绵,说离说合,别有一种境界。

这诗是以素描手法表现的,它将特定情境中的感受、情绪写出来了。由于归去无期,因“君问”而加深惆怅,“夜雨涨秋池”,更浓化了客子的愁怀。但是乡思生了双翼,似乎飞到“君”前而想象到剪烛谈心的情景了,倾诉巴山夜雨的凄凉了。抒情绻恋,有离有合,一时说离,接着又说合,离合相参,就显得很曲折了。

所以清代的纪昀曾评点为“探过一步作收,不言当下如何,而当下可想”。

这诗表现了李商隐抒情的纤细。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也说:“义山之诗,妙在纤细。”从构思与表现都有新意与独辟蹊径,不落诗家作品的一般化。当然,像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独具风格,也能从对方着笔而显得韵味悠远,委婉感人。与《夜雨寄北》堪称双美。如就遐想、真幻之间比较,李商隐的诗可说更工整一些。

但李商隐是善学杜甫诗的,读杜甫写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对照一下《夜雨寄北》,不是可以看到构思、意境有从杜甫得到启发之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