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095

第95章 赢得鬓边丝

稚子牵衣问,归家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杜牧:《归家》

天寒岁暮,又到了准备还乡的季节了。

为生涯营扰奔驰于外者大抵各有不同的情怀,如果碌碌无所成,蹉跎岁月,此时此地而又逼得非还乡不可,对杜牧这首《归家》诗就会有共鸣了。

杜牧是晚唐时代的诗人,生长于西安,受古城史迹的涵泳,有诗才也有史才。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写过《阿房宫赋》。写诗最擅长于写景抒情,《泊秦淮》堪称绝唱,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及“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也堪称杰作。

《归家》,顾题思义,是写回家后的所见所感。一个长期在外漂泊的人,早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叹,可是终于回去了。一抵家门,却受到小儿女的牵衣问讯:“爸爸,你为什么回得这么迟呀!为什么不早一点回来呀?”儿女辈稚龄无知,当然不理解旅人之苦,所以问得十分自然。当儿女绕膝,手牵衣袂,仰望老人时,发现他的鬓发已变白了,一绺绺白发分外显眼,就又稚气地发问:“你的头发为什么白得这么快呀?”

假托儿女设问之辞,抒写归客“一事无成两鬓霜”的感受,就构成这首诗的特点。诗人从鬓丝上落墨,生发出巧思,自顾无成,而徒增马齿,长年在外,争不到什么,只争得了岁月,岁月无情,悄悄地反映于双鬓。就自然规律而言,是没有什么可争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但是诗人却想到“共谁争”,既争则有输赢,自己却“赢得”了,赢得了的竟是岁月,而岁月的标志在于鬓丝,此外并未带给家人以什么特殊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安慰,说来可哀得很。

抒写这种委婉、真挚感情的诗,类似的还有宋之问的《渡汉江》,他是这样写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前两句写的正是久违蹉跎,以经冬历春为标记;后两句虽然点明还乡了,可是悲喜交集,却又有所畏怯,所以不敢向乡人问讯,与杜牧的假稚子问讯有不同的抒写,却又比杜牧深了一层。

从杜牧、宋之问两首小诗,可以看到构思之妙,也具有真实朴素的感情,诗人各有不同的遭遇,都以迂回的艺术语言反映出来,令人读之饶有余味。

PB6/D/2011-225净书尺寸148mm×210mm版心29字×28行5书宋行距*2版本S92

上海复社图文制作中心古诗的艺术魅力三样稿

古 诗 的 艺 术 魅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