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百家论
18359800000105

第105章 第一百〇 惊喜与收获——中国大陆李永康访谈录

陈勇(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你创办微篇文学研究会和《微篇文学》的宗旨是什么?维系它走过十几个春秋的动力何在?最艰难的时刻是如何渡过的?你准备将它引向何方?

李永康(中国作协会员、成都市文学院创作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李):主要是想给业余写作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动力有很多,第一,是我热爱微篇文学这种精短样式,对微篇小说尤其喜爱;第二是有众多文友的支持。你所谓的最艰难,我猜是指没有经费办不起来,这种情况该怎么表述呢,我们创办的一到七年,完全是自筹资金、靠文友的帮助才坚持下来。第八年至今一直得到地方政府的资助,并由文化部门来进行业务指导,才使得我们能举办诸如“《微篇文学》温江笔会暨微篇文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座谈会”等大型活动。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把《微篇文学》做成一个既有民间色彩兼具地方特色的品牌。前不久,成都市温江区因《微篇文学》,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微篇文学艺术之乡”,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陈:小小说、微型小说、微篇小说三个名称,已为文坛所认可。你认为有无统一名称之必要?哪一种名称,更有利于发展与繁荣?

李:微篇文学艺术泛指微篇小说、精短的散文、诗歌、散文诗、杂文、曲艺、微篇报告文学等等,它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易于写作和传颂,来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生命力极强,属于平民艺术范畴。我们在创办《微篇文学》的时候,就把重点放在倡导“微篇小说”的创作上。微篇小说、小小说和微型小说的名称均有历史,各有来源,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存在被文坛认不认可,也没有统一的必要。现在,中国初、高中统一教材均有这种文体的专门介绍和训练,可以预期的是,不远的将来,人们对它认识将会改变,那时候才更有利于这种文体的发展和繁荣。

陈:《红樱桃》一书部分作品入选了多种选本,产生了广泛影响。请介绍入选总体情况。

李:我要感谢策划、出版这本书的个人、公司及出版社。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这本书也难以和读者见面。说产生了广泛影响谈不上,这本书里的作品入选很多选本,只能说是小小说文体的一种优势:形体短小,利于传播。

陈:你在《误读》中说:“读小说可以让人回归自己,也会让人离自己越来越远。”此话极富哲理,颇有见地。请结合创作实践与具体作品加以阐述,李:这是一篇小小说里人物的话,放在作品里,可能很有些意思,单独提出来说,难免变味。再说,没有看过这篇作品的读者也很难理解。一篇小说完成后,作者说啥都是多余的,有时候,读者想到的还是作者无意识的表露。所以,我一般对侃侃而谈的所谓创作谈都保持警惕的眼光。

陈:当下微型小说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有些方面有新的突破与进展,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日益显现。你认为今后理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在哪里?如何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

李:国内微型小说理论研究和批评最有成就的当数凌焕新先生、江曾培先生、刘海涛先生、杨晓敏先生、王晓峰先生、姚朝文先生、龙岗华先生、顾建新先生、雪弟先生、冯辉先生、张春先生等等。我相信,随着微型小说文体的日益成熟和广泛传播,微型小说理论研究和批评会有大的突破和进展。

陈:第5届鲁迅文学奖首次将小小说纳入评奖范畴,包括你《红樱桃》在内24部小小说集,包括我《声音》在内2部评论集参评。你如何评价全部落选?你认为小小说与小小说评论,离鲁奖还有多远?哪位小小说作家与小小说评论家,有望率先获得鲁奖?

李:微型小说及其评论落选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非常正常,没有必要责怪谁破坏了啥,目前还没有人具备这么大的能量。我一直坚持认为,评奖只是一种鼓励,它除了对作家能增加一点经济上的收入外,不能改变你作品的质地。我非常奇怪的是,现在读者读书也盯获奖作品一拥而上,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优秀的作品从来就不是评奖评出来的,相反差的作品,给一个奖,只能增加骂名。凡执着追求写微型小说、有文学天赋有敬畏的人,都有可能因此而获得鲁迅文学奖,谁先谁后有啥关系呢。

陈:你曾到鲁迅文学院学习过,最大收获是什么?给你现在乃至将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何种影响?

李: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一段时间我没有事干,想出去开心一下,正好鲁迅文学院招生,我就报了个名去呆了半年。最大的收获是把北京各个景点看了个够,还结识了不少同学,眼睛看书看坏,戴了副眼镜回四川。文学创作要有天赋,后天的努力有时候往往事倍功半,多看一些书就能写作吗?所以说,当年去鲁迅文学院学习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好在我没有花公家(纳税人)一分钱。

陈:微篇文学研究会创立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举办各种笔会,编选《四川三十年小小说选》。近期又开展了首届(2009—2010年度)四川优秀小小说作品评奖活动。作为学会主要负责人,你功不可没。期待你与你的同事们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李:孤掌难鸣。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很多时候在给别人带来惊喜地同时,往往也给自己一些意外的收获。谢谢你对我的采访。

(载中国作家网2011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