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百家论
18359800000133

第133章 建构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大陆顾建新访谈录

陈勇(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作为数届全国微型小说评奖评委,请您阐述一至八届获奖作品总体印象与艺术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评奖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有获奖者在网上宣称:拒绝领奖!理由是: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不能代表中国微型小说,因而不具备权威性。您对此如何评价?

顾建新(中国矿业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以下简称顾):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举办的每年一度的评奖工作,溶注了评委与工作人员的大量心血。这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者的参加,特别是近几年有海外的许多作者参加,就足以说明它具有生命力。参加评奖的总评委,有中国作协的副主席,有大杂志的主编,有大学的教授,不是凭个人意志拼凑的人员,有代表性。至于它存在不足,我们可以提出意见改进。当大树长得葱绿茁壮时,我们要浇水和培土而不是砍倒它。至于对这几年作品的总印象,我感到水平是在逐年提高的。但震撼人心的作品还不多。还是那句老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陈:现在名称越来越乱,您认为是统一名称好,还是各行其是好?哪一种名称,更有利于微型小说发展与繁荣?

顾:这是一个有历史渊源的复杂问题,而且又有人提出新的名称;它不是谁能下一个行政命令,就在一个早上就解决得了的。一切要等待时机。我以为,群雄并存的情况还要延续一个时期,也许是不短的时间。不必过虑。把精力放在创作文学的精品上才是。

陈:中国作协创研部李朝全在《文艺创作于国家形象》一书中指出:“文学具有普适性。借助语言的艺术,通过描写和表现生死、美、人性、人心、爱情友情亲情人类共通的情感等永恒的主题,反映生命的本质、生命的痛苦与欢乐,人类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与生存困境,展现美的艺术的魅力,表达理想主义、人文情怀、终极关怀,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国文学可以参与建构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世界读者所普遍接受。譬如,刘恒的小说注重从人的食、性、居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出发,来探寻人性,探寻百姓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压抑下的生存状况。”那么,微型小说如何才能参与建构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呢?

顾:还是要深入生活,与最广大的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还有不少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只有真诚地、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活,才能引起他们与全社会的共鸣。

陈:美国批评家阿尔弗雷德·卡津1960年发表了《当今批评的功能》一文,他的文章效仿的是艾略特1923年发表的《批评的功能》;再往前,马修·阿诺德1864年撰写了《目前批评的功能》;还有很多人为批评做出过辩护,包括惠特曼、王尔德和莱昂内尔·特里林。这是因为,人们很自然地认为:“最精巧的评论也比不过最粗陋的创造。”马修·阿诺德说:“批评的力量比创造的力量低级。”只有创作不了伟大的文艺作品的人才写评论,他们以此来享受作者体验到的快乐。在王尔德这样的才子眼里,评论只是借题发挥,“对一位评论家来说,艺术作品只是启发他自己创作的一个暗示。”在您看来,评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创作与评论、作家与评论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二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顾:确实,我们目前的评论还多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似乎文学创作与评论是两层皮,或者是油与水的关系,溶不在一起。往往是评论家的评论,作者看了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没看懂自己的作品,更谈不上指导创作了。究其原因,或是评论者多对原作研究不够,走马观花后写篇评论应付;或是评论家本身没有写作的经验与切肤的体会。评论与创作应是一家,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离了谁也不行。评论对创作的真正意义在导引,指出作者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引它在正确的路上前行。

陈: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影响世界华文微型小说进一步发展与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顾:这个问题很大,我只能谈一个方面:缺少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吧。

陈:理论之树常青。但也有人认为理论是灰色的。目前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理论体系是否建立?微型小说理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在哪里?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作用?有无成立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理论研究学会之必要?

顾:体系还谈不上。当前我们的重点是如何切实有效地对提升我们的创作起到明显的作用。下一步的难点是,在微型小说理论研究上,有我们中国自己的理论建树与创新。成立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理论研究学会是很必要的。

(载中国作家网2011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