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百家论
18359800000175

第175章 拥有美好的心灵世界是我的创作源泉——中国大陆徐均生访谈录

陈勇(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你作品中的唐汉是否有生活原型?是否有你的影子?“唐汉”二字有何寓意?

徐均生(以下简称徐):唐汉这个人物没有生活原型,完全是虚构的。唐汉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不会转弯抹角,情感单纯,心地善良,充满美好。唐汉这个人物身上应该有我的影子,或者说有我的情感取向,心灵世界,价值观念。在取“唐汉”作为人物之名时,是经过一番考虑的。“唐”代表唐朝,“汉”代表汉朝。汉朝和唐朝是中国最强盛的朝代,那时候不光国家强大,人也是特别的强大。“唐汉”所追求的应该是心灵的美好,心灵的强大。当然,他追求得很苦很累,也很无奈。这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现代文明的成就更多的是物质的文明,而人性的文明已经被我们忽视了,或者仅仅是作为陪衬。

陈:作为医务工作者,你治疗病人的外伤,而作为微型小说作家,你如何拯救人的灵魂?

徐:我在小说《灵魂的颜色》中曾经这样写道:“灵魂是一个人的精神,是一个人的思想……”它是一个人的内在气质,更是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品质所在。作家应该在作品中写出美好的情感、崇高而又纯洁的爱、令人向往的美好世界,只有在作品中把美好的、优秀的品质写出来,才能够感动人,才能够引导人,才有可能去拯救因沾染了丑恶的灵魂。当然,作家本身的灵魂首先应该是纯洁而又高尚的。

陈:你的科幻小说素材来自何处?在写作科幻小说时,最难驾驭的是什么?

徐:科幻小说的素材来自何处,那应该是来自人的心灵世界吧。其实,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很多人或事,这些人或事,忽然有一天跟你心灵上的某一点相通了,或者说“灵感”了一下,你就可以写一篇小说了。这篇小说有可能是科幻的,也有可能是现实的。至于“在写作科幻小说时,最难驾驭的是什么”,我好像还没有感觉到难与不难的问题。写小说是心灵的需要,是写自己的心灵。这心灵里的东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好像不存在难与不难的问题。

陈:《失忆人》由66个生命片段构成,每个生命片段独立成篇,可当作微型小说来读。各篇之间又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可当作长篇小说来读。应当说,《失忆人》开创了科幻微型小说文体创新的新时代,为微型小说文体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请谈一下这部小说构思与写作的情况。

徐:《失忆人》这部书稿前后写了5年时间,从2005年开始,一直写到2009年。这些小说有一半在《当代人》《百花园》《喜剧世界》《语文导刊报》等报刊先后发表出来,有的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杂志转载了,还有的收录在年度精选本里,也有获奖的。写这些小说时,一直有一个想法,希望能合成一本书,单篇可以当微型小说来读,合在一起又可以当长篇小说来读。

2009年1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在网上征集书稿,便带《失忆人》去应征,很快通过了出版选题。但是,能不能把《失忆人》整理成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或者说可以当长篇小说来读的范本。这就要重新构思篇章,重新去审视失忆人这个人物。要把原来一个主要人物与众多次要人物的一篇篇微型小说整合起来,又要符合出版社的出版要求,这确实是一个挑战。现在回过头去想,大概有以下几点体会吧:一是故事情节要有连贯性,主要人物跟众多的故事尽量串联起来;二是主要人物要有独特性,或者说人物的文学艺术典型性。有一个独特的人物,才有可能吸引读者往下读,才有可能弥补一篇篇微型小说组合成长篇小说后在阅读快感上的不足;三是小说的思想艺术上要有大的提升。这是最为重要的。由一篇篇微型小说组合成的长篇小说,故事情节上肯定没法跟传统意义上的长篇小说相比,但是,小说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应该有一比,或者说可以完全超过。现在看来,应该是做到了。

陈:科幻小说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赋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甚至有些“科学幻想”在多年以后,的确在科学上成为了现实。因此,科幻小说就具有了某种前所未有的“预言性”。法文中,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最早就被称为“anticipation”,即“预测”。这样的文学作品基于科学的可信性是必要条件,应当说这种“科学至上”的精神是科幻小说有别于其它幻想类型作品的根本所在。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谈谈你对科幻小说的看法?

徐:“科学至上”是一种科幻小说的创作手法,也为人类探索未来世界提供了一种思考方法。在探知未来世界的过程中,肯定离不开当今世界的科学水平。而当今世界的科学水平又是未来世界科学水平的基础。

科幻小说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是对现实的预测、反思与批判。这个现实就是当今世界的科学水平、生存环境与人的心灵世界。我以为创作科幻小说时最为重要的现实来自人的心灵世界。人有什么样的心灵世界,就会创作出什么样的科幻小说。而人的心灵世界又受到来自科学水平与生存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拥有美好的心灵世界,同样是创作科幻小说的必备条件。(载中国作家网2011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