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您在《浅谈印华文学发展动向》一文中写道:“在印度尼西亚这片土地上成长的印华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多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很少有为了服膺于某一集团或者图谋什么利益而创作的。除了少数新闻报道之类的文学,因为考虑到社会反应与被报道者的社会地位与名誉,而在报道时略微偏离‘轨道’,不得不稍微‘捧一捧’之外。一般上的作品不必考虑到市场的需要而创作,作品大多数都是‘实话实说’‘有话照说’,因此,作品贴近生活,敢于揭露社会弊病,很有现实意义。”在我看来,写实性是印华文学的主要特点。由于它与生活贴近,故深受读者喜爱。那么,印华文学写实性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根源是什么?如何在保留写实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
晓 星(印尼作家,以下简称晓):印华文学是在32年间华文完全被禁止的历史背景下坚持下来的。那时候,很多人停笔了。后来华文解禁了,写的人也开始多了,但是,长期间的与外隔绝,使印华作者得不到学习外国佳作的机会,就只凭着自学,把自身所看到听到的事物与自身的生活感受,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因此,让印华读者读起来感同身受,有的作品还大胆地揭发了一些社会弊病,令读者拍手称快。但是,这只是印华文学开始复苏的一个历程,印华文学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一阶段。作品不能只注重内容而忽视了艺术性,因此,朝着提高作品的艺术性是印华文学发展的方向。要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就要多阅读国外佳作,从别人的作品中汲取精华,提高自己。还要增加生活阅历,丰富作品的内容,以及尽可能参加地区或者国际性的文学交流会,扩大自己的视野,了解当今的写作潮流。只要不脱离生活来写作,在提高艺术性的同时,写实性必然会保留下来。
陈:您的小说,往往以小破大,以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那一瞬来打动读者,引导读者。《锦囊妙计》,《借尸还魂》等小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您在生活中,是如何积累素材的?在创作中,又是如何筛选与运用那些特别感人细节的?
晓:我生活在一个还不是非常完美的国度里,在这个国度里,时常会碰上这样那样的不顺心,看到听到数不清的不平事件。所谓不平则鸣,久而久之,在心中就积累了一股动力,促使我动笔,因为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早有了一个轮廓,再加上艺术的加工,发挥想象力,一篇作品就成型了。写出来之后还要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那些情节特别感人,于是,把感人的部分保留并加以突出,其它部分就给予淡化,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靠不断地磨练,筛选才会精确,才能够水到渠成。
(载中国作家网2011年5月6日,印尼《印华文友》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