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百家论
18359800000095

第95章 微型小说璀璨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中国大陆刘公访谈录

陈勇(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在中国微型小说界,你是为数不多的集琴棋书画于一身的作家。四位一体给你的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四位一体是否给你的写作带来不便?

刘 公(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精短小说研究会会长、咸阳文学研究院院长、咸阳市作协副主席、《精短小说》杂志社主编,以下简称刘):过奖了,我只是喜爱文学和书法罢了,画画虽酷爱过,参军后第一年曾被团政治处借用,画了五十多幅法制宣传画,在全团巡回展览,后来被排长影响内务卫生的训斥,不得不放弃了。至于琴棋,我只是会点二胡、笛子、口琴,偶尔下下象棋而已,不足挂齿。要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应该说正面的多一些,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比如吹口琴,音符高低错落才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你写一篇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才会吊起人的胃口。比如书法,你创作一幅作品,要考虑到笔法、墨法、章法,考虑到整幅作品的布局,写小说也一样,不仅要考虑到起笔收笔和行距的疏密,还要注意语言的一致性,注意笔不连而意连的情节贯通等方面的因素。至于会不会给写作带来不便,一般不会,只要你在精力和时间上合理安排,将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陈:包括你微型小说集《灵魂撕裂的那一刻》在内的24部微型小说集,包括我文学评论集《声音》在内的2部评论集,首次参评第5届鲁迅文学奖。虽然最终未获奖,但参评本身已经充分展示了中国微型小说和微型小说理论的巨大成就,其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将载入中国微型小说史册。你认为中国微型小说和微型小说理论离鲁奖还有多远?哪些作家和评论家有望问鼎鲁奖?

刘:第五届鲁奖首次把小小说(微型小说)列为一个奖项,实在是可贺可敬,这是许多小小说(微型小说)作家、理论家多年的企盼,这标志着小小说(微型小说)这个小说中的新家族首次得到官方的认可,她必将推动小小说(微型小说)事业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只可惜,五届鲁奖最终没有一部小小说(微型小说)作品集得奖,实在是让人叹息。其中原因大致有三,一是24部集子还没有达到鲁奖的标准,火候还没有到,这是外因;二是小小说(微型小说)队伍中的内讧,正如河南作家刘建超的怒骂,小小说(微型小说)队伍中有“狗杂种”,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生怕小小说(微型小说)队伍中有人得了鲁奖,我就多次接到“质询”的电话,这是内因;三是介于上面两种原因之外的很复杂的原因,诸多的一两句说不清的原因。至于小小说(微型小说)离鲁奖还有多远,应该说不远,有些老作家的作品早已达到鲁奖的标准,只是发表的时间超出了这次评奖的规定时限。按照目前的小小说(微型小说)发展境况,下一届问鼎鲁奖的可能性有,但不会太大,估计有百分之五六十的希望吧。不过,有些曙光就不错了,因为曙光的后面必定是阳光灿烂。

陈:“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连鄙俗的笑话在内……在狭义上,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这三四种风调,都含有笑的成分。不过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种的不同,又笑之立意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缓,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有思想的寄托。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感情。”(《林语堂——论读书,论幽默》,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目前幽默或搞笑已经提升到哲学研究的范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幽默就是一门哲学。作为《幽默讽刺·精短小说》主编,你认为幽默讽刺在微型小说创作中扮演何种角色?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中国乃至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作家中,你认为那位作家的作品最幽默?

刘:幽默讽刺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一两句不可能把它诠释清楚,幽默中有讽刺,讽刺中也有幽默,二者相辅相成,但就小小说(微型小说)而言,带有讽刺意味的作品,起码占有小小说(微型小说)整体作品的半壁河山,我主编的《精短小说》在前面冠以幽默讽刺,是基于小小说(微型小说)创作的发展,还有与其他小小说(微型小说)纸质媒体加以区别的用意。世界幽默讽刺作家,当属契诃夫、左琴科、鲁迅、马克·吐温等。

陈:每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内心就是一个社会。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的情感活动,都不会相同。我们的作家,应当写出生活中的“这一个”来,而不能写成千人一面,千人一腔。请结合创作实践和具体作品,对此加以阐述。

刘:是的,每一个人的外表、思维,都有其自身的特质,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对于创作而言,我提倡初涉文坛的朋友不妨模仿模仿名家,像绘画一样,不临摹是很难进入正道的,但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要步入创作之路,写出“另一个”来。目前小小说(微型小说)最大的顽疾之一,就是千人一个面孔,许多稿子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一再“繁殖”的陋习实在应该休也。比如写做官的退休后“官瘾”不退的景象,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写了篇《打个报告来》,在《羊城晚报》刊出后被多家报刊转载,之后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小小说(微型小说),直到今天,还有“面熟”的小小说(微型小说)出现。当时,做官的不想退下来的小小说(微型小说)较多,但退下来后如何的小小说(微型小说)还没有见到,我就写了篇退休后继续在家做官的“局长”,这就写出了“另一个”。同类型的素材,别人这样写,你可以那样写,别人从正面看,你可以从侧面或者后面看。

陈:“应当在精、巧、新、深、妙、奇、转七个字上大做文章,多产生一些为微型小说废寝忘食、鞠躬尽瘁的微型小说专业作家,用精短的手法展现人物和情节,凸现微型小说特有的美感,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中抓小,小中见大,言微意远,不断摸索微型小说的创作规律,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创作高品位能留芳的微型小说精品。”这是你在《中国微型小说理论批评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刍议》中所说的话,颇有见地。精、巧、新、深、妙、奇、转七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相当艰难的。有的作家,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够达到。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那是我在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上的发言,我提倡小小说(微型小说)尽量做到精、巧、新、深、妙、奇、转七个字,是从宏观上说的,单篇作品只要做到其中一个字也就行了。小小说(微型小说)是灵感偶发的产物。她的篇幅有限,不可能像中长篇那样娓娓道来,只能惜字斟句地反复打磨,但她绝不是中短篇的缩写。生活中的小小说(微型小说)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希望小小说(微型小说)作家和爱好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出有自己特色的好作品。

陈:在你博客上看到了你写的28篇微型小说理论文章,涉及开头、情节技巧、主题、风格、文体意识等诸多方面,有自己独到见解,给读者不少启发。你认为当下中国乃至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创作中最大的通病是什么?微型小说理论能否引领微型小说创作?微型小说理论对作家的指导表现在哪些方面?

刘:中国微型小说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有像您这样的理论家的辛勤耕耘,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较为完整、较为成熟的微型小说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微型小说创作起到了功不可没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使许多微型小说作家知道在创作中应该弘扬什么,应该摒弃什么,使微型小说这种灵便机智的文体进一步拉近了小说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能够更加及时地捕捉社会脉搏的跳动和瞬息万变的生活轨迹,《小小说论坛》多次召开小小说作家网络研讨会,为推动小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发展,起到了导航性的作用。

陈: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过:“作家们都明白,用语言表达不完的,读者可以用智慧去填充。如今,在许多读者的眼里,这些写小小说(微型小说)的作家,丝毫不比写长篇小说的作家逊色。”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你认为如何才能使微型小说写得充满智慧?

刘:铁主席的这番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认识一位著名作家,长篇小说写得很有份量,他看了我的微型小说集后,也想把玩几篇,可写了几天,没有一篇他自己满意的。他对我说,没想到小小说(微型小说)这玩意儿,比写长篇还费劲。著名评论家李星看了我的作品,接受电视台的采访时说,微型小说虽小,但写好并非易事。我觉得铁主席的这番话,更多的是对微型小说作家的鼓励和鞭挞,我们应当以此为动力,创作出更多的力作来。因为现实中,不少作协和作家把微型小说当作“小儿科”,认为不能跟长中短篇小说相提并论,这可能有些偏见,但也给我们微型小说作家发出了一个信号,就是微型小说的精品力作还不多,还没有引起文坛的重视。这就更需要我们去努力,穷尽我们的智慧和灵性,多生“漂亮的孩子”,多生“人见人爱的孩子”。我相信,微型小说的春天已经来临,微型小说璀璨的明天已经在向我们招手,用孙中山的话说,叫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载《讽刺幽默·精短小说》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