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清华往事纪实:入学60年
18359900000033

第33章 清华的工作和校级班子建设

清华大学在中央和上级领导关怀下,经过拨乱反正和整党,坚持改革,学校工作得到较快恢复、发展和提高。现在学校已初步形成以工科为主,兼有理科、文科、管理学科的综合大学。从“文革”前的12个系发展到现在的26个系,除15个工科系外,建立了理学院(4个系)、经管学院(4个系)和文科(3个系),还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目前,有本科专业48个,在校本科生10600人;硕士点88个,在校硕士生2140人;博士点54个,博士生导师125位,在校博士生455人。还有外国留学生、第二学士学位班学生以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人员等。在校各类学生总数14000左右,比1965年增加了38.2%,其中研究生人数增加了15.1倍。进行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都有较大发展。近几年获得国家发明奖23个,国家科技进步奖27个,申报专利206项(已完成审批手续43项),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逐年发展,后勤工作也有进展。经调整,在编教职工现有8073人,其中:教授210人,副教授1154人。经过整党,党组织的战斗力有进一步提高,目前,教师中党员占59%,职工中党员占19.3%,本科生中和研究生中的党员比例分别为10.9%和35.9%(1986年7月统计)。总的来看,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学校工作虽然存在不少缺点和困难,但整体说来进展是健康的、正常的,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1977年6月组建由刘达同志主持的校党委,旗帜鲜明地拨乱反正。同时主要依靠学校本身在“文革”前成长起来的干部和教师队伍的力量办好学校。现在的校级班子是在原来班子的基础上,部分由于校外工作需要调动,部分老同志退居二线,经连续调整更新而形成的。

目前清华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逐步向校长负责制过渡。有正副校长五人,正、副书记五人(一人脱产学习)。学校规模较大,在实际工作中,教务长实际起着副校长的作用。秘书长、总务长协助校长工作。校长、负责常务工作的副校长、教务长和秘书长参加党委常委,其他几个常委也参加学校的领导工作。校长高景德同志,西北工学院毕业,1956年获苏联国家博士,同年到清华电机系任教授,同时担任学校科学研究处处长,1958年后参加校党委常委,“文革”后恢复工作,担任副校长、科学院学部委员,1983年起任校长。他一方面担任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另一方面仍然参加教学和科研,指导博士生。党委书记,“文革”前为校党委常委、系主任、系总支书记,参加教学工作,1978年恢复工作,1984年以前先后担任过系主任、教务处长、教务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工作。四位副校长和教务长中,有两位教授、两位副教授,其中多数从事教学和科研。有两位副书记分别于1978年后来自北方交通大学和华东石油学院。四位副书记中,有三位也参加有关教学工作。大家都是较长时间在校系担任过负责工作的同志,因此有较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语言。

九年多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校级班子必须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熟悉学校工作,努力把社会主义大学办好的工作集体,这是搞好自身建设的前提。班子的自身建设是和学校的工作发展紧密相连的。下面结合学校工作,就九年多来学校班子建设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同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

这是校级班子思想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清华大学是“文革”的重灾区。十年浩劫造成的恶果是路线是非不清,冤假错案成堆,人心涣散,秩序混乱。教学、科研严重破坏。1977年6月,根据中央决定,改组了学校党委。新班子经过调查研究,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于1978年4月给中央写报告,经批准,推翻了1975年刘冰等四同志写信的问题,还推翻了“四人帮”一伙在清华制造的1969年1月所谓坚决贯彻知识分子“再教育”“给出路”政策的假经验,1973年的“三个月运动”等几个关系全校、影响全国的大案。还报请中央批准,于1978年4月由有关部门逮捕了蒯大富等。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分清了路线是非,得到广大干部和教职工的热烈拥护。同时,对“文革”期间立案审查的1120人逐个进行复查,纠正了大量的冤、假、错案。通过对各方面工作的整顿,学校的正常秩序较快地得到了恢复。

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恢复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马列主义阵地。在1978年8月的党委工作会议上,大家学习小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于1978年6月对清华工作的指示,结合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批判“两个凡是”,强调清除“左”的影响。同时,明确提出要动员全党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并决定在学生中恢复政治辅导员制度。在1979年2月的党委工作会议上,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明确要继续清“左”,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同时联系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右的倾向,主要是对四项基本原则认识上的混乱,认为在转移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是“没有正确的、强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政治领导,就不可能转移到正确的路线上去”。针对当时某些报刊上“少关心政治”等错误宣传,党委明确提出“我们对青年学生的要求还是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1979年3月,小平同志发表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使我们思想上更加明确。

为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党委决定在党内外进行“形势、路线、前途、信心”的教育。这个教育一直延续到十二大。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小平同志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等,统一广大师生员工的认识,既继续大力肃清“左”的影响,又注意和认真对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袭。在1980年第四季度的学生竞选活动中,面对某些舆论和外部影响造成青年学生一时对党的离心倾向,党组织积极疏导,旗帜鲜明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团结了大多数学生,使健康力量占据了优势,取得竞选的胜利。几年来,学校从新的历史时期和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出发,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积极进行改革,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威信在学生中逐步提高。在1985年“九一八”前后,学校广大学生能够顾大局,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在1984年下半年开始的整党中,我们按照中央精神,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首先抓好彻底否定“文革”的教育。要求全校党员特别是校系负责干部,着重明确和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从理论到实践彻底否定指导“文革”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二是联系清华实际,清理“文革”对党的建设的严重破坏和至今仍然存在的消极影响;三是站在党的立场上,联系个人在“文革”中的经历和思想实际,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对“文革”的各类问题,结合学校实际,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拟定了属于在“文革”中犯一般性错误的十条政策性规定。这种从上到下,干部带头彻底否定“文革”的自我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推动了整党的四项任务的顺利进行,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各项改革。

2.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行教育改革

这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也是校级班子建设中要统一认识的主要问题和负责协调组织实施的主要任务。

在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后不久,学校党委就多次研究办学的指导思想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逐步认识到要办好清华大学,必须明确: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要建设好教育和科学研究两个中心,实行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三结合。这是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整党中,提高了对教育要“三个面向”的认识。在去年学校第七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明确学校要“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原则。在已经确定的发展规模内,着重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和高层次人才的比例,提高学术和科技水平,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效益,要坚持改革,必须改进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和完善教学工作。

几年来,在教育改革方面,主要进行了下述几项工作:

积极尝试大学本科的教学改革。一分为二地对待“文革”前十七年的经验,适应形势的发展进行改革;结合我们的实际,分析和吸取外国高等教育对我们有益的经验,现在执行的、经过第二次修改的教学计划,力求体现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加强实践环节、调整知识结构、注重能力培养、实行因材施教等方面要求;实行有计划有指导的学分制;对于优秀学生实行特殊培养,允许加选课程,或参加科研,或攻读双学位,或提前毕业,或被推荐免试读研究生;为了科学地组织教学,试行了每学年三学期制;在招生工作中,试行了少数免试推荐的方式;按照供需见面的原则,实行了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试办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和少年班;从本学期开始,在部分系的大一学生中,试行助学金制度改革,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

进行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的初步改革。为了使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并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进行了改革。在招生方面:为鼓励应届本科毕业生去生产第一线和边疆经受实际锻炼,试行了对已被录取为研究生而本人愿意先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学生,保留二至五年入学资格的办法,去年保留学籍13人,今年增至61人;为招收更多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入学,从去年起实行委托培养,与200个单位签订了委托代培协议;为了减少研究生招生考试对大学本科教学的冲击,保证选拔质量,经国家教委同意,正试行把现行的全国统一考试改为在主要考察平时成绩的基础上,经水平综合考试,进行推荐加复试的办法。在培养方面:扩展工程类型的论文选题,以适应工程部门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与国外合作培养部分博士生,由我校授予学位,以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已有13名按照合作计划到国外进行研究工作;试行培养“论文博士”和“论文硕士”,使一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工作成绩显著的在职人员能够获得相应学位,已有十个系和近十个大型企业或研究单位挂钩。

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开设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选修课。马列主义政治理论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针对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学校从1980年开始将中共党史课改为中国革命史课,并探索出“有的放矢,史论结合,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学原则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效果是好的。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课,增加了科学技术史部分,并按“以论带史,史论结合”组织教学,还增加了对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评介等内容,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从1980年开始,已陆续为学生开出三十多门文、史、哲、经、法和艺术方面的选修课,累计有25000人次选修。对学生分层次进行教育,努力引导他们在政治思想上逐步上“三个台阶”(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从1981年起,每年利用暑假或寒假,由党委学生部和校团委一起负责,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举办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班,以自学为主,辅以报告和讨论,敞开思想,探讨真理。1984年以来,有1933名学生入党。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理想、道德与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学生自己通过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各种社团、科技协会、技术服务中心等组织,开展多种多样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倡在思想理论观点上可各抒己见,民主讨论,正确引导,但在道德、纪律、作风上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对于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通过事实的比较,互相探讨,达到认识统一。

对学生加强成长道路和学风教育。1978年,党委就提出教师要教书又教人。1983年,在党委领导下,由校工会倡议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教书育人,优质服务,为人师表”的活动。几年来,许多教职工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和各项活动之中,在引导学生走当代年轻知识分子成长道路和培养“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勤奋学习,一些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走当代年轻知识分子应走的成长道路。去年和今年暑假,都有许多学生主动深入实际,和群众结合,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有不少取得了好的效果。如经管、社科、土木、工物、计算机等系15名研究生参加国家计委技术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状况调查”。去年5月,他们查阅并整理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建投资政策和状况,汇编成册,报送计委。在做好准备后,暑期分赴常州、合肥、武汉、北京,不仅接触有关领导和专家,而且向基层的干部和群众请教,把收集到的丰富材料进行研究,写出四份调查报告。他们在10月召开的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研讨会上宣读了报告,认为我国公有制是基建投资实现控制的前提条件,而改革又是控制投资膨胀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了不少具体建议,与会代表认为他们的调查结论和建议是有价值的。会议委托他们起草总文件,他们的调查报告也作为附件一并上报中央。去年暑期,机械、计算机、无线电、核能等系所的5名研究生去内蒙617厂。这个厂有两万多职工,1980年从国外引进一套采用树脂砂的铸造新技术,引进后工艺性能一直不好,浇注成的铸件出现裂纹,经济损失上百万元,被迫停产。几位研究生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在厂领导支持下,与工厂的二十多名工程技术人员结合,不分昼夜,对三炉铸钢浇注全过程进行观察和量测,取得上千个数据。他们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绘制出国内第一份三维的温度场、应力场分布图,找出了产生裂纹的原因,提出措施,解决了这个生产难题。

科学研究工作面向经济建设。根据“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三结合”的方针和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精神,学校的科研工作努力为四化建设服务。1985年,我们与全国除台湾省外的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部门签订了350多个技术开发项目的合同,与产业部门合作筹建了一批多种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在加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同时,也重视基础研究。为此,我们和科学院、北京大学一起就加强横向联合进行了工作;加强学术活动,提倡学术自由,引导学生在学术讨论中敢于提出问题,发表不同观点,严谨地进行探索;同时开始开辟与国外科技合作的途径。

调整队伍和实行专业职务聘任制。1977年以来,流动到外单位的教职工2630人,其中教师947人,同时先后补进了“文革”后入学的年轻教师708人,从1984年开始,经资格评审通过,新聘任教授(和研究员)104人,副教授(和相应职务)655人,其中40岁以下的29人;同期调出教师254人。

继续教育发展较快。仅1985年以来,就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进修班103人,接受进修人员4343人。同时,举办了15个国际合作的继续教育进修班,培养了中外学员730人。

3.搞好民主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监督

搞好校级班子建设要认真发扬党内民主。我校自1980年恢复召开党代会以来,1982年、1985年都是按照党章规定,如期举行党员代表大会。校级班子在上级考察和党内民主选举前,还在一定范围的干部和党员中经过酝酿。

校级负责干部除在定期的常委扩大会、系主任会上,和系、所有关负责干部一起讨论学校工作外,每学期都要听取几个系汇报工作或下系了解情况(有时党政一起,有时党政分开)。一方面和系里干部一起商量讨论工作,提供建议;另一方面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解决当前可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每学期要开一两次近千人参加的基层单位负责人(绝大多数是党员)会议。根据中央有关精神,由学校党政领导讲学校的情况和工作,同时基层的同志也对学校工作提意见。我们力求通过这样的会议和日常的频繁接触,使学校负责人和系(处)干部、党员、教职工之间,交流情况。沟通思想。这样有助于上下统一认识,去共同努力完成学校既定的任务。

教职工代表大会(过去称为工代会)是校级班子联系教工群众,接受监督的重要渠道。近几年一年一次的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校长都要向代表报告工作。还不定期地就教职工关心的问题召开代表组长参加的专门会议。由学校有关负责人报告情况。听取意见,学校比较注意发挥教代会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今年9月上旬学校召开首次教代会,代表们热烈讨论校长工作报告,评议学校班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学校班子比较重视与学生保持经常联系,相互通气。这几年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在校学代会或学生常设代表会上,由校领导向学生代表报告工作,听取意见;二是校领导每年有几次与校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的干部座谈,听取学生干部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三是直接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增加与同学们的接触,去食堂、教室、宿舍、操场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相互谈心或参加同学们的学习、讨论。总的看来,学校和同学们的关系是正常的,比较融洽的。

4.集体决策,党政分工,相互协调,主动配合

在班子内部努力做到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集体决策,党政分工,相互协调,主动配合。我校班子通过校长、书记办公会议或者校长、常委联席会议,对学校的重大问题,事先进行酝酿、讨论,力争有准备地作出决定。尔后按照党政分工,相互协调,主动配合的原则分头工作,各司其职。

这两年,我们主要研究讨论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组织队伍和实行专业职务聘任制,针对学生进行成长道路和学风教育,加强基础课教学和改革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等问题。在这些工作中,学校班子经过集体讨论,确定原则和基本做法后,行政负责人努力对各项工作(包括经常工作)协调部署属于教学、科研、人事、后勤等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行政组织的管理和指挥职能。党的系统则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如这两年的专业职务聘任制工作就是这样做的。

我们提倡在班子成员之间互相支持,互相谅解。这是一个团结、协作的工作集体不可缺少的素质。这几年,我们注意朝着“互助、互谅、互补、互换”的方向努力。领导班子成员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发挥整体之长以补各人之短,才能较好地发挥工作集体的作用。看到其他同志工作中出了漏洞,多做“补台”的工作。由于出差等原因,班子内部一定范围内的岗位互换常常是实际工作所要求的。班子有一个合理的结构,大家胸中有全局,内部又能互助、互谅、互补,一定范围内的互换是可以做到的。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同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对工作求得统一认识,提高思想理论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基础。这几年学校班子比较重视自身的马列主义学习。十二大以后,和基层干部一起轮流脱产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和《邓小平文选》。近年来,除规定自学一些马列著作外,坚持和主要中层干部一起听每月一次的社会科学方面的讲座,开始建立轮流脱产学习的制度。这学期安排两名常委(内有一名副书记)学习一年。

上面介绍的是在工作过程中我校班子建设有关的一些主要情况。在许多方面,仅是我们在努力做的,实际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还很多。我们深感到学校很大,发展较快,客观要求不断提高,我们的领导水平不适应当前的各项工作,因而学校班子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