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清华往事纪实:入学60年
18359900000034

第34章 全国第三届闻一多研究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同志和闻一多先生的亲属、朋友聚集一堂,纪念闻先生在人民民主革命运动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殉难四十周年,研讨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座的,有当年同闻先生共事的长者,有在20世纪40年代和闻先生一起反抗国内外黑暗反动统治的老同志,有长期追随先生治学的专家,更多的是积极参加闻一多学术研究的中青年同志,大家怀着对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学者和人民民主战士的崇敬心情,从四面八方来到了闻一多先生学习、工作过24年的母校。我谨代表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向来宾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他的诗篇,他的学术研究,他那曲折和革命进取的一生,始终贯穿着炽烈的爱国精神。他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文化,伟大的祖国。他身在异国,无限向往祖国的美好和光明,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在赴美留学回国以后,像游子见到久别的母亲一样,从心底呼出对祖国的深情。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在他心里的祖国就是如花的祖国,但那时祖国的现实却蒙受着国内外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深重灾难,诗人就追问青天。我们读他的诗,总感受到一腔火一般的热情,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对于闻先生的诗和文学研究方面的建树,诸位比我有更多的理解。对他的学术见解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他在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面前,既不因循守旧,更不奴颜婢膝。他努力探索和吸收西方文化中于我们有益的部分,但坚决摒弃其中的腐朽思想。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不是一概否定,而是在坚决批判封建思想的同时,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他的诗文和学术研究,充满了民族的尊严感,深沉的爱国情,既立足于本国又面向世界,为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而呐喊、而奋斗,体现了一个赤诚的爱国学者的本色。我们,作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工作人员,面对着广大青年,热切希望我国的文化界,在座的学者、专家继承和发扬爱国学者的本色。

闻一多先生在青年时期就说过:“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先生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激励他不畏强暴,不断追求真理。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的黄金岁月里,他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同许多进步的教师和同学肝胆相照,患难与共,使自己的生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一位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竭忠尽智,献出自己生命的勇士。他人如其诗又高于诗,人如其文又高于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同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事中,闻先生这位赤诚的爱国诗人和学者的精神放射出了灿烂的光芒,在广大青年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希望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术界文化界,面对祖国和青年,继承和发扬闻一多先生这种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闻先生是常以“红烛”比喻自己的。他写道:“红烛啊!流罢!你怎么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闻先生这支光亮的红烛,在四十年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全部的光和热。他那炽烈的爱国忠诚和洒在昆明街头的鲜血,培育了他所希望的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

同志们,闻一多先生为人民为祖国献身的精神,严谨治学的学风,诲人不倦的师德,优异的学术成果,将长留人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在“水木清华”建立了一座先生的塑像,正是为了让我们和青年同学们,继承和发扬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创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宏伟事业,共同铭记光荣的历史责任。

最近,中共中央第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个决议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意愿,也寄寓着所有革命先辈们未竟的理想,未完的事业。今天,我们纪念闻一多先生,研究闻一多,学习闻一多,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预祝我们的学术讨论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