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们“文革”前的老校长、党委书记蒋南翔同志。1987年5月,他感到病情略有好转,曾希望有可能到学校小住休养,看一看他所眷恋、热爱的清华园,但是,他的这个最后的愿望没有实现,今年5月,就永远地离开我们而去了。
在党的领导下,蒋南翔同志团结和他同年代的同志,带领比他年轻的同志,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渊源于30年代中的“一二·九”运动,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冬,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而被迫停职,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近十四年,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为创办新清华建立了不朽的业绩。十年动乱期间,他和清华大学一起经受了严重的摧残和严峻的考验,他是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模范,也是蒙受重大灾难的清华大学的精神领袖。从1978年初到1982年秋,他在担任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和教育部长期间,直接关心和领导清华大学的工作。1978年他受邓小平同志的委托,对清华大学等几所重点院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高等教育拨乱反正的系统建议,邓小平同志还专就清华大学的工作直接听取了南翔等同志的汇报,小平同志作了重要指示。为我校恢复、整顿、发展、提高明确了方向。
蒋南翔同志在清华所创建的业绩和积累的精神财富,他所培育的教职工队伍和干部队伍,是我校近十年多来得以蓬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在,他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在严峻考验中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忠诚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精神,将长久地在清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1932年,年轻的蒋南翔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品学兼优。在民族灾难深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年代,他以赤诚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党领导下的“社联”和“民族武装自卫会”的工作,主编《清华周刊》和《北方青年》,传播进步思想。他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迅速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者。1933年南翔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底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1936年秋任北方局直接领导的北平学委书记,他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一二·九”运动前夕,他撰写了著名的《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一悲愤呐喊,表达了爱国学生抗日救亡的心声,成为传诵久远的名句。此后,他在党中央正确路线的引导下,分别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和彭真等同志的直接领导下,长期从事青年工作,建树卓著,是我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
1952年底,三十九岁的南翔同志受命担任解放后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开始了他从事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光辉生涯。1956年又当选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直到“文革”开始被迫停职。在这十几年中,他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把高度的原则性和积极的创造性结合起来,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他重视继承和发扬清华大学的好传统,提出了“三阶段、两点论”,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认真总结清华大学不同阶段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他倡导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紧密联系我国的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他始终强调发挥党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亲自给教师、学生、干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创建了政治辅导员制度,主张积极引导青年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个台阶提高思想觉悟,但要切合实际分层次要求。他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业务领域,提出业务课教师也要做思想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双肩挑”干部,积累了有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
蒋南翔同志来清华时,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格局已定。他对学校原有理学院等院系调出清华深表惋惜。为了建设新的清华大学,他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50年代中期,他高瞻远瞩,排除阻力,在党中央和周总理关怀下,在清华大学创建和充实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自动控制与计算机、无线电电子学、精密仪器等新兴科学技术的系和专业;自力更生建造了试验原子能反应堆。这些重大决策的实施,不失时机地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急需的新兴科学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恢复了一些应用理科专业,为我国的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新兴科学的发展,为清华大学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办学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总结出“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经验,提出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真刀真枪”毕业设计等一系列措施,使学生既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校在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同时,又获得了一批先进的科研成果,为清华大学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蒋南翔同志毕生从事青年工作和教育工作,对年轻一代抱有最深厚的感情。他十分爱护和关心青年学生,始终坚持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要政治与业务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个人与群众结合,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坚韧而创造性地学习、工作。他还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著名口号。他亲自联系学生班级,对历年在德、智、体及文化生活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都非常熟悉,经常找他们谈话、谆谆教导和帮助他们在同学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他们多年不忘。他在病重时还常常关心、询问他们毕业以后的情况,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青年一代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我校在五六十年代毕业的许多学生,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骨干作用,受到社会的赞扬,这是南翔同志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思想和坚持不懈的创造性工作的重大业绩。
蒋南翔同志在清华期间,坚决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955年他就明确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就其实际工作和政治立场来看,应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必须给予尊重和信任。由此,提出要努力“团结百分之百的教师”,使各自条件不同的人“各按步伐,共同前进”,他不赞成在业务领域搞什么大批判,“挖祖坟”,他不赞成在高等教育界搞“四清”运动,并在1964年学校工作会议上作了系统的阐述。他对老教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一贯非常关心,早在1953年,就亲自做刘仙洲等老教授入党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对于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和干部,他强调要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治学精神和业务知识。他也十分重视发挥职工的作用,提出了学校前进要有“两个车轮”的观点,使广大职工深受鼓舞。在他的领导和关怀下,我校建立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教职工队伍,成为清华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力量。
蒋南翔同志为清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赢得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尊敬和爱戴。历史实践证明,他在清华大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宝库。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始终激励着清华大学的师生员工不断前进。
清华大学杰出的学生和校长,蒋南翔同志的英名与水木清华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