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草原女杰:孝庄太后
18374000000015

第15章 屈身下嫁之谜

其实,布木布泰与多尔衮在一起比她跟皇太极更为匹配,因为从年龄上来说,布木布泰只比多尔衮小一岁,却比皇太极小二十多岁。

按照现在的话说,差三岁就有代沟,与皇太极相比,布木布泰与多尔衮的交流会更加没有障碍,会有更多一点的共同语言。

布木布泰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清史稿》中记载她“于天命十年二月来归”。按当时的情况估计,她是要投靠她的姑姑,等到年龄合适的时候再择佳偶婚配,本没有打算要成为太宗的妃子。

而多尔衮生于万历四十年,长布木布泰一岁。由于在努尔哈赤崩逝时,四大贝勒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逼迫多尔衮的母亲大妃陪葬。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后不久,多尔衮的母亲大妃就去世了,这样,尚且年幼的多尔衮和弟弟多铎就由太宗抚养。年龄相差无几的布木布泰对于多尔衮充满了深厚的同情,此时多尔衮十五岁,布木布泰十四岁,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而且年岁相当,双方暗生情愫,也是极为正常的事。

此后,晋级为庄妃的布木布泰更是因为多尔衮英勇神武、屡建奇功,对他另眼相看。两人之间的来往很多,感情颇深。

多尔衮非常钟情于布木布泰的美丽聪慧,但因为皇太极在世而不敢有丝毫的表露。虽然庄妃只钟情于自己的丈夫,但是,皇太极却因为宸妃而一次次地伤害了布木布泰的感情。

多尔衮则在庄妃一生中最低落、最无依无靠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辅助她的儿子走上了皇位,给了她一个崭新的生活。一个男人为自己做了这么多,不可能不让她心里有所触动。但是如今,多尔衮的权势与日俱增,已经无人可比。即便为了儿子的将来打算,孝庄也不可能不与多尔衮有一些暖昧关系。她宁愿牺牲一身,来维持大统的长盛久荣。

正史上对此并无相关的记载,但是很多的野史上众说纷纭。在文字狱极为严厉的清朝,像孝庄太后下嫁这种严重为朝廷所忌讳的事情,史书上当然不可能有记载。但是前后三百余年,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在传说着孝庄太后下嫁的事情。在下嫁的种种传说中,多数认为是因为多尔衮对顺治皇帝的辅助功劳很大,孝庄知恩图报,所以才会下嫁。多尔衮看准了时机,授意大臣们在朝廷中进言,摄政王功高劳苦,德高望重,又谦虚自持,这种让位的品德,亘古以来都是很少见的。皇上虽然想要报答,可是这么大的恩德,皇上如何报得了呢?正好皇上的叔父就是摄政王,让位的事情就像父皇传位给太子一样。皇上也该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摄政王,以此来作为报答。

对于这个决议,众大臣都众口一词地附和。又有大臣提出,皇太后寡居多年,而摄政王又新失去王妃。既然皇上视摄政王为父亲了,那么自然不能让父母分居两地啊,于是大臣们纷纷贺表。因为此事毕竟有一些不符合舆论,所以,下嫁一事太后不敢太公开表示,多尔衮也迟迟不敢匆忙行事。相传当时婚礼之繁盛,是历年大婚从来都没有的情况。英雄救美、美女以身相许的事情在现实中确实可以见到。只是当时孝庄已经养育了四个孩子,并且以皇太后的身份嫁给多尔衮,也许目的就绝不是感情或者是报恩这么单纯了。

太后下嫁一事,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太后为了安抚权倾朝野的多尔衮,来保全小皇帝。倘若他们年少时真的有倾慕和情愫,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的。但在权力斗争极为复杂的宫廷,就算是真有感情,这些感情也会慢慢变成一场有关现实权力斗争的政治交易。当然,情感也可能是他们两个人走到一起的理由,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在摄政王权力越来越大的时候,顺治渐渐成了一个摆设。

孝庄为了自己的儿子,不得已也只能希望用权力和地位来笼络和控制住多尔衮了。孝庄太后下嫁对于多尔衮来说,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多尔衮得到了年少时就倾慕的对象,同时又能成为顺治的父亲和大清的太上皇。而孝庄牺牲了自己,限制住了多尔衮的野心,维护了儿子的皇位,保护了母子的安全。

对于当时已经十一岁的顺治来说,他是可以理解母亲的这种良苦用心的。只是他的内心却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当中,因为他自小受汉文化的影响,对伦理道德非常清楚,知道这样的事情是不太光彩的,他觉得这是自己的—种耻辱。历史上,孝庄皇太后和顺治的母子关系并不好,也许就有这种不同文化冲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