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18374300000047

第47章 凡事自省,不为而成

“引语”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哲学上的认识论。这里的基本观点是:在认识上纯凭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因为这样做无法深入事物的内部,不能认识事物的全体,而且还会扰乱人的心灵。那么,要认识事物就只有靠内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养,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

“原文”

不出户①,知天下②;

不窥牖③,见天道④。

其出弥⑤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注解”

①户:门户。

②天下:指天下万物。

③牖:窗户。

④天道:指天气时辰有节律地变化。道,运行轨迹。

⑤弥:益也,愈也。

“译文”

足不出门户,已知万物况相生长;

眼不望窗外,已晓气候发生变化。

越向外奔逐,对道的认识也越少。

所以圣人不必体验,就能察觉事物已经发展;不必观看,就已洞悉事态正起变化;无须操纵,不横加干涉,事业自然水到渠成。

“深度剖析”

这一章老子不是在讲什么未卜先知或先知先觉的怪事,而是在讲哲学抽象思维的要用。人类运用哲学的抽象思维,可以抓住世界上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认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就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进程,不但可知其现在,也能推算其过去,还能预测其未来。

事物有个性也有共性,共性的东西被称为一般规律。老子在第四十一章谈到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和“间接软化的影响”,便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般规律。一般规律适用于我们人类社会,于是本章有了圣人“不为而成”之说。圣人身为人类的精神领袖,他懂得人类社会发展有着自己的运动轨迹,谁都无权操纵它,谁也操纵不了它,唯有顺其自然,事业自然水到渠成。

宇宙中的星球,各自遵循自己的轨道运行,但假如其中任何一颗星球脱离轨道,都会给宇宙带来空前未有的大混乱,无生命的星球都能懂得遵行轨道运行,有灵性的人类更应按照天道来实践人道,这就是儒家学说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根据。现代人当然不信天人合一,但在无常的变化中人应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和自己的修养有关,一个修养深厚的人应时时保持一种超然的心态,如雨过天晴,保持一种稳定状态一样,这样才能处变不惊,理智处事。

那么,圣人都干些什么?如何体现他的伟大呢?圣人要做的就是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责无旁贷地传扬“无为”的思想,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跳出自己才能解放自己、跳出人类才能解放人类,从而使人们自觉地放弃地球主宰者的地位,彻底地回归到纯朴率真的本色上来。这就是圣人肩负着的人类从原始纯朴到理想纯朴的历史使命。

当我们同于大道的状态以后,自然也会像大道一样与万物融为一体,那时我们即是万物,万物即是我们,我们还何愁不知与不能呢?但是我们是有缺陷的,那就是我们总认为我们是万物之灵,是不同于其他事物而自成一体的,是不可能与万物相等同的,因此我们就一直在想如何能战胜自然,摆脱自然对我们的束缚。其结果就像口渴了就要喝水,肚饿了一定要吃饭一样,是不可能违逆的,因为我们人类也是自然的一员,口渴和肚饿也属于自然规律。其实自然规律根本就没想约束我们,它的一切都是自然而为的,就像我们长了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而长了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只是我们自己有了分别心,认为自然规律在控制我们,拼命想甩掉这个包袱,但是又甩不掉,就像我们不可能让眼睛听声音,让耳朵看东西一样,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为此我们就在自寻烦恼,自找痛苦。

“案例”

赵太后新执政,秦国便加紧进攻赵。赵向齐求援。齐王说:“一定要以长安君作为人质,军队才能派出来。”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地对左右的人宣布:“有再说让长安君作人质的,我这老婆子一定把唾沫啐在他脸上!”

左师公触龙拜见太后。左师公说:“我那儿子舒棋,年纪最小,没什么出息。可我年老了,内心总疼爱他,希望您让他充当一名卫士,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把这件事禀告您。”太后说:“好啊,他年纪多大啦?”左师公回答说:“15岁啦。虽说还小,我希望趁自己还没有死,便把他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的儿子吗?”触龙回答说:“比女人还厉害。”太后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啊!”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爱燕后,超过了爱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我爱燕后远远比不上爱长安君。”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紧跟在她身后哭泣,想起她远嫁异国就伤心,也确实够伤感的了。她走了以后,您不是不想念她呀,祭祀时一定要为她祈祷。说:‘一定不要她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考虑,希望她的子孙相继当王吗?”太后说:“是啊!”左师公问:“从现在算起,三世以前一直上推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子孙封了侯的,还继续有存在的吧?”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单是赵国,各诸侯国内还有继续存在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就是说他们之中近则自身遭了祸,远则祸患落到他们子孙身上了。难道说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不是。只不过由于他们地位很高却没有什么功勋,俸禄很丰厚却没有什么劳绩,却拥有很多贵重的东西罢了。如今您尊显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富庶的土地,赐给他很多贵重的东西,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一旦太后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安身呢?老臣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得太短浅了。所以说您对他的爱不如对燕后的爱。”太后说:“好吧,任凭你怎么调派他吧!”于是给长安君整治好百辆车子,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援兵就派出来了。

凡事不要太强求,一切都要顺其自然。故事中的赵太后爱子心切,她本意是希望儿孙长治久安,但却事与愿违。赵太后所作所为,犹如缘木求鱼,背道而驰。幸亏触龙的明智,太后的明理,才能最终醒悟。可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赵太后那样,能够幡然自省,调整自己的生存战略和做事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