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18374300000048

第48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引语”

本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他先讲“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多。老子轻视外在的经验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为道”和“为学”就不同一。它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这一章所讲的“为学”是反映“政教礼乐之学”,老子认为它足以产生机智巧变。只有“清静无为”,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因而,老子希望人们走“为道”的路子。

“原文”

为学①日益②,为道③日损。

损④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解”

①为学:追求知识。

②益:增加。

③为道:追求道理。

④损:减少。

“译文”

追求学问天天增益,修行大道日益减损。

减损而又减损,最后达到无为的境地。

能够做到无为,就会有所作为。

治理天下必须无所事事,如果经常有所事事,就不能够治理天下了。

“深度剖析”

在这一章中,老子继续深入地阐述求知和行道的关系。

对知识的追求要不停地积累和发展,而对于“道”则恰恰相反,只有去除了杂念,也就是说只有人们认识大道所建立的名相越来越少,才能离大道越来越近。“为学”与“为道”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

人往往就是那样,对功名、财富的追求永远也不会满足,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牵着一个永远也无法达到的终点。

何为“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每一天里,但对每一天的意义并非都能通晓,平时忽视的往往是每一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经验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是在学习中了解世界,探索和追求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它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因此是要在不断增长中积累和巩固。因为知识是没有尽头的,是永远不可能完结的,所以我们的学习只能是在日益加深中不断地被探索,这就是“益”。

所以有人说“不要迷恋昨天,不要虚度今天,更不要等待明天”。

又有古人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跎。”如果我们什么事都等到明天去做,那终将就一事无成了。所以每一天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的宝贵。有句有名的谚语说:“日半生,夜半生,”就是说在人生的旅途上,白天占有一半,晚上占有一半。如果虚度了每一天的白天,就等于虚度了一生的光阴。因另一半是用来睡觉的。

知识天天要学,但对于不良的恶习我们就要天天“损”,这个损字也可以理解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不涤除旧的、不好的东西,就会萎靡不振,很庸俗的,那就谈不上新了。

要损但也要“会损”,如果你想“新”想“益”,那么首先就要“损”,要会“损”,要持之以恒地“损”。这个“损”就是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过错,检讨自己的毛病,涤除自己的私心杂念和贪欲,冲洗自己身上不良的习气。引用尼采的一句话:“一个人智慧的增长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就是看他的不良品性减少了多少,他的智慧就能增长多少。”这就是会损的意思。

因为只有在损的同时才能受益,如果一些旧东西和垃圾也舍不得丢掉,那么就只能招来一些蛀虫,所以有些东西当损则损,这损还要主动地去损,积极地去损,乐观地去损。而不是被动地损,消极地损,盲目地损。

“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个心有贪念的人,胃口只会愈来愈大,敛取的手段也会愈加胆大妄为。贪欲足可以毁身,人一旦起了私心贪念,被贪婪控制了心灵,就会成为被物欲操纵的躯壳,变得不自知,奢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的品格低下,而最终一无所获。

私心和欲望是人类的两大弱点,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抵挡住物欲的诱惑。想要降服这两个魔鬼,不仅需要超凡的智慧,看清私心与欲望的危害,还需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能够抵挡强大的诱惑,坚定自己的意志,丝毫不能放松。两者缺一,都难以抵抗私欲的引诱。

人一旦被私欲蒙住了心灵,就容易沦为欲望的奴隶,其实并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只是盲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埋葬了自己真正的幸福,至于那些过于自私或物欲过强的人,多半都会遭受别人的排斥,常常由于自私自利而自毁前程。所以,做金钱的主人,好好利用它来丰富我们的人生,而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将灵魂签约给魔鬼。

所以说老子在这一章是要告诉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案例”

一股细细的山泉,沿着窄窄的石缝,叮咚叮咚地往下流淌,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竟然在岩石上冲刷出一个鸡蛋大小的浅坑。奇异的是,山泉不知从哪儿冲来黄澄澄的金砂,填满了小坑,天天不增多也不减少。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汉来喝山泉水,偶然发现了清例泉水中闪闪的金砂。惊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

从此老汉不再受苦受累,不再爬山越岭砍柴。过个十天半月的,他就来取一次砂,不用说,日子很快富裕起来。

人们都感到蹊跷,不知老汉交上了啥财运?老汉对这天大的秘密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小。

老汉的儿子跟踪窥视,发现了爹的秘密,认真看了看窄窄的石缝,细细的山泉,还有浅浅的小坑,他埋怨爹不该将这事瞒着,不然早发大财了……

儿子向爹建议,拓宽石缝,扩大山泉,不是能冲来更多的金砂吗?

爹想了想,自己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说干就干,父子俩叮当叮当,把窄窄的石缝拓宽了,山泉比原来大了好几倍,又凿大凿深了石坑。

父子两当个累得大汗淋漓,想到今后可以获得很多很多的金砂,高兴地一口气喝光了一瓶老白干儿,醉成了一团泥……

父子俩天天跑来看,却天天失望而归,金砂不但没有增多,反而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父子俩百思不得其解:金砂哪儿去了呢?

贪得无厌的人,将会一无所获。越要拥有太多,往往失去越多。水流大了,金砂就一定不会再沉下来。贪婪的父子俩连原来的金砂也得不到了。他们也许是某些人的一个缩影。在大自然的给予面前,某些人也正如他们一样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