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赞美的力量
18376900000083

第83章 爱得过度,适得其反

不少家长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却常因为孩子的无情而感到伤心。

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一位母亲说,自己过生日那天,朋友往家里打电话,恰巧她不在家。儿子接过电话。朋友告诉他:“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儿子听了冷冷地说:“我妈生日关我屁事!”听说这事,妈妈的心都伤透了。妈妈想,每次儿子过生日,都给他买这买那,难道他都忘了?

有一个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了虾,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自己舍不得动一下筷子。孩子快吃完饭时,妈妈想尝一口剩下的虾,儿子却说:“别动!那是我的!”妈妈听了心如刀割。自己孩子怎么变得如此“忘恩负义”、“冷酷无情”呢?

有一位家境富裕的母亲,见女儿花钱大手大脚,就对女儿说:“你不用着急花钱,爸爸和妈妈这些钱,以后还不都是你的?”谁知女儿听了把眼睛瞪得圆圆的,厉声对妈妈说:“我告诉你,从明天开始,你要省着花钱,这些钱都是我的了!”

有一个贫困大学生回家找父母要零花钱,父母说:“咱家哪有富余的钱,你上学的钱还是和别人借的。”孩子不领情地说:“你没钱干嘛要生我!”

更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风里来雨里去,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换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抛弃了妻子,还带走了她的儿子。儿子成了大款的儿子,上了贵族学校。妈妈想儿子,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竟提出了一个无情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母亲哭诉无门,痛不欲生。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受到这样的惩罚?怎么十几年的爱得到的却是冷酷无情的回报?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道体会别人。“爱”的种子就这样结出了恨的果实。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邓颖超曾经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深度的爱比极大的恨对个性造就的扭曲更大,因为前者很难被溺爱的对象反抗,而这恰恰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特点。”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家长身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家长们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就发现孩子“没心没肺”可能正是由他们溺爱的结果。

的确,现在的孩子从小到大,处处依赖父母。孩子对父母的照顾习以为常。甚至孩子升学、就业,也是父母奔走操劳,替孩子选学校、选专业、找工作,不辞辛苦,替孩子一包到底。等孩子长大成人,父母又要为他们操办婚事,替他们抚养孙辈。有了父母尽心尽力的“包办”,难怪孩子会成为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

在一个家庭教育研讨会上,一位教育专家给与会的家长们讲了两个孩子吃鸡蛋的真实故事。

故事一:

在一次野营中,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个鸡蛋,但是却有个孩子没有吃,老师感到奇怪。“孩子,你怎么不吃饭呢?是不是不舒服?”老师满脸疑惑地问这个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却满脸稚气地回答:“我妈妈还没来给我剥鸡蛋呢!”

故事二:

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一次与同学在外面吃饭,吃到鸡蛋时,他说这里的鸡蛋不好吃,和家里的不一样。同学问他怎么不一样,他说是太硬了,家里的鸡蛋是白皮的,很软,拿起来就能吃。原来,他父母一直把鸡蛋剥了皮才给他吃。

一个十来岁的孩予,竟连鸡蛋皮都不懂剥,这简直是个天大的笑话,然而事实却是如此,这孩子的自理能力实在太低了。试想,还能指望这样的孩子做什么大事?这孩子本身又能有什么自信呢?

现在的很多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宠着,养成了不爱劳动、不能独立生活、责任心差的习惯。一旦走上社会,他们往往不能自信地面对困难和问题,没有能力靠自身的力量去解决。在过度保护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只能听到赞美,不能自己开辟出一片天地,更不能受到挫折,因为他们是很脆弱的。这么多真实的例子摆在面前,身为父母,你们是否明白自己该如何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