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18442200000017

第17章 面谈中的倾听技术训练(2)

(为什么这件事情被选中作为由头?需要多一些了解。)

“我觉得不能信任任何人。她们肯定和更多的人说了这件事。我走在路上,别人看我一眼,我就知道这个人心里肯定在想:‘这就是那个邋遢的女孩’。”

(很重要的细节是“泛化”,这往往是精神分裂症与正常群体的一个分界线,因而需要详细询问、仔细辨别。)

“是不认识你的人吗?”

“是啊,这件事情会传出去的呀!”

(呈现出思维偏执状态。)

“还有其他让你担心的事情吗?”

“没有。”

“你跟好朋友谈过这件事情吗?”

“我没有好朋友。”

(孤立性。)

“你是外地来的吗?”

“是的。”

“那你跟父母谈过吗?”

“没有。他们不知道。你会跟我父母说这件事吗?”

(思维偏执的状态再次呈现。)

“心理咨询会遵守保密原则,这一点你放心好了。就这一件事情让你有这么大的心理负担吗?”

(潜台词是说“这件事不应让你有这么大的心理负担”,这会让来访者感觉被指责。)

“这件事对我今后,对我谈恋爱、找工作都会有影响。我连男朋友都不敢谈。”

(把事情极端化。)

“这件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在前文中已提及事情发生的时间,但没有倾听。)

“是大一啊!”

(现在是大学几年级不清楚。)

(顿涩、沉默。)

“这件事情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和上文已问过的问题相似。)

“我就不敢和别人交往啊,做什么事情都独来独往。”

“那没有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和他们在一起吗?”

“没有。”

(需要详细考察之处。来访者这种行为是因为具体事情而引发的,还是人格特质就是如此,即在之前也有类似的行为。)

“今天你到这里来还有其他困扰你的事情吗?”

“没有。”

“你跟你的好朋友说过这件事吗?”

(重复提问。)

“我跟你说过,我没有好朋友。”

“也就是说,这件事情让你很自卑、很不爽。”

“嗯,不能信任任何人。你不会对其他人说吧?!”

(再次表现出偏执性。)

“你和同学沟通吗?”

“我不和他们在一起。”

(顿涩、沉默。)

“那你睡觉和吃饭都还好吧?”

“我自己睡自己的,自己吃自己的,不和别人在一起。”

“你在学习上怎么样?”

“该学就学。”

“你的成绩呢?”

“不好也不坏。”

“你的专业呢?”

“地理。”

(顿涩、沉默。)

“如果,如果你的同学真的对实习公司讲了,会怎样?”

“我的工作就会没有了,大学一毕业我就会失业,我这一辈子就没有希望了。我越发认为人是不可信任的。”

(极端化、夸大化思维。)

(沉默。)

“那你平时有什么娱乐呢?”

“我平时就是看看书,不参加其他活动。”

“那你读中学时是怎样的?”

“那时很单纯,只知道学习。”

“那你父母不管你吗?”

“他们很忙。”

“你对他们的印象?”

“他们挺好的。”

“我觉得你目前的问题是由实习引起的困惑,有些抑郁,因为你过分看重实习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想法,只有去实习了才能验证是不是真的。在实习过程中你需要努力。”

从新手个案中学习

没有倾听

这是做得比较糟糕的练习片断。扮演咨询师的学员没有很好地倾听,有数次重复的提问,对已经得到的信息仍继续提问,来访者的不耐烦情绪也表现出来。由于没有甄别出关键信息、没有就一些关键细节追问,尤其是没有掌握诊断标准,所以咨询过程非常生涩,不时会出现沉默和停顿,流畅性不够,节奏乱。越到后面,扮演咨询师的学员越失了章法,变成一个提问机器,那些提问并不能建起和来访者沟通的桥梁,也无法收集到有效信息,无法起到引导作用,而只是为提问而提问。如果多一些积极倾听和共感,可能来访者的阻抗没有那么强烈。

诊断错误

个案最后的诊断为一般抑郁情绪,更是大错特错。对该来访者,应考虑偏执性精神分裂症或偏执型人格障碍,需要确认来访者的偏执、不信任、极端是由具体事件引发的、变化的结果,还是一直稳定的。前者更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后者更有可能是人格障碍。

作为新手,如果其他技术不娴熟,至少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知道诊断的关键点,在收集信息时可以问一些关键问题,能够正确诊断。

来访者的世界比客观世界更重要

刚刚开场时,当来访者讲到担心同学会说自己坏话时,咨询师马上问“你平时和同学的交往怎样”,来访者难以跟上其跳跃思维。咨询师内心的一个假设是“同学交往关系导致说坏话”,所以有必要确认同学关系。但咨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来访者的主观世界要比客观世界更重要。咨询师要更关注来访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在整个个案中,有一点不清楚的是:为什么来访者会挑没有洗澡这件事情作为由头?在来访者的人生经历中,应该有很多次挫折,但她为什么挑了大一时一次没有洗澡这件事情?在这件事情之前,她的行为模式是怎样的?

关于来访者的阻抗

该个案一个特点是“挤牙膏”,咨询师问一句,来访者答一句,回答都是非常短的,而且越往后回答越短。这是非常典型的来访者有阻抗的表现:他们不愿意配合咨询师,他们尽可能少地做自我揭示,不愿意开放自己,他们不信任咨询师。

这个来访者有阻抗,一是来自于她很难信任别人,和她的人格特征有关,这本来就是她来咨询的原因;二是和咨询师个人的表现有关:没有共感,没有很好地倾听,没有及时反馈。做这样的个案对新手来说挑战性很大。如果扮演咨询师的学员能够及时总结,将会有进步。

结语

专业倾听和生活中的倾听有一定区别,它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倾听训练之所以困难,因为它在观念上要求学员以对方为中心,在信息加工上能快速处理语言和非言语等多方面信息,在情感层面有敏感性。表面看它是一种技术,其实它是价值观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

学员手记一

眼睛比耳朵更擅长倾听

毛毛

无论是在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上,老师总是会在课程的一开始便给我们介绍一种最基本的咨询技术——倾听。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来访者,我们从收集相关信息、了解其来访目的到获悉其内心困扰,这些都离不开倾听,所以可以说没有倾听也就没有咨询的推进。

尽管我了解了倾听的重要性,实践了几次之后,我还是觉得自己的“倾听”容易流于表面化,但对问题的症结我还是无从知晓,直到有一天我在无意中顿悟到了这种技术的真谛。

那天还是像往常一样,我们在一对一地演练。适逢由我扮演一位来访者,讲述童年时自己遭遇到老师不公正的待遇,对于年幼的我可谓是童年创伤性事件。虽然时隔近二十年,讲着讲着竟有些许的哽咽。

正在这时,老师突然朝我们走了过来,而且加入到了我们的两人小组。本来娓娓道来的我突然有点语塞了。当时我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虽然讲述的是陈年往事,但可能这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小秘密,而且我故事中的主角和眼前的指导老师有着相同的身份,这让我有种本能的顾忌,总之我有种“不知怎么说下去”的感觉。

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刻,当我和老师四目相对的刹那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感受到的是一股温暖的目光,没有质疑,更没有责备,相反是温暖,是抚慰,是理解,是接纳。这股暖流一下子竟让我有些感动,我一边敞开了心扉继续叙述着,一边觉得淤积在心中的这个结仿佛慢慢地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