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18443600000010

第10章 人的机体上存在着需要(2)

1925年,美国发生过一桩“猿猴诉讼”案。当时,美国田纳西州议会通过一条法律,禁止该州的公立学校讲授关于人是由低级生命进化而来的理论。该州一个名叫达顿的小城里,一位年轻的中学教师告诉学生,人类和猩猩是亲戚,人类是古代的猿进化而来的。由此他被告到法院。开庭那天,有些绅士在袖子上缠着布条,上面写道:“我们不是猴子,也不能让人把我们变成猴子。”审判时,法官不许被告请科学家出庭作证。结果,这位青年教师被判有罪,并罚款100美元。

在今天的中国,说人是猴子变的不会引起诉讼,但是,竭力否定人的自然性质,这实际上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承认人是动物。时至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羞于从根本上承认人是动物,这不是很可悲吗?

最后,不妨引用一位动物学和一位生物学科普作家的话:

[人性百题]

在《裸猿》一书中人类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著名动物学家戴斯蒙德·莫里斯,针对一些动物学家否定人的动物性的情况,出版了《裸猿》一书。他指出,地球上现存猴类和猿类共有193种,唯有人类是没有“遍体毛发覆盖”的猿类,即“裸猿”。他说,面对“后来发生的大规模的文化爆炸,今天的裸猿对此自豪不已——正是这个富于戏剧性的进步,使他在短短的50万年中,从只能点燃一堆篝火发展到能够建造宇宙飞船。这个故事确实激动人心,但如果裸猿一味地乐此不疲,忘记了在这表象之下他们仍是灵长目的一员的事实,那就危险了”。

“我的理由是,人尽管学识广博,但仍旧保留了裸猿的本色。”21世纪初期,生物学科普作家王冬说:“这次,启蒙者是两个英国人:戴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和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前者告诉我:戴上动物行为学的眼镜去观察人类,你看到的只是些没有毛的猿猴;而后者则告诉我:把人类扔进几十亿年的进化史,我们不过是‘被进化’的基因载体。”“400多年前,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将地球驱离了宇宙中心;150年前,达尔文将人类驱离了那座假想的金字塔的顶峰;几十年前,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和莫里斯、道金斯又在尝试将无上伟大的‘人性’赶回‘兽性’的行列。”

二、生命的存续需要物质和繁衍

生命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自然界造物(这里的拟人化,如同达尔文对“自然选择”的拟人化)第一原则是要使所造个体能够自我维持生存。可个体的生命总是短暂的,植物一般为几个月到千年,动物一般为几个月到几十年,超过百年的很少。所以要延续生命就必须繁殖,谁来繁殖?只能是个体。可见,自然界造物的第二个原则是要使个体具有繁殖后代、延续物种的功能。

个体生存和物种繁衍是物种生存的基本保证,正因为如此,一切生物的机体结构都是按这两方面设计的,一切生物的机体都有这两方面的功能,即既有用于自我生存的功能,又有用于繁殖的功能。有个体就有物种,自然界造一个独立类型的个体就是造一物种。相信生物个体和物种一旦出现,就会接受自然的选择,一切不能维持自我生存、繁衍后代的个体和物种是不可能被选择的。

这样,一切生物个体不仅担负着维护自我生存的任务,而且担负着物种繁衍的任务。自我生存的维护取决于营养的供给和机体得到保护。所以,一切生物个体的机体上都存在着吸收营养、保护机体和繁衍的生理机制,或者说都存在着营养需要、护体需要和繁衍需要的生理机制。

1.人体是由物质组成的有序结构

生物是在非生命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它必然是由物质构成的,正因为如此,生物和非生命物质有着很多相同的化学元素,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正是普遍存在于无机界的C、H、O、N、P、Ca等元素。生物体中的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区别在于:在生物体中这些元素构成了生物特有的基础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糖、维生素等。

科学证明,组成人体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6大类40余种,40余种中包括9种氨基酸、2种脂肪酸、7种矿物质、8种微量元素、14种维生素;组成人体的基本化学元素有碳、氢、氧、氮、钾、钠、钙、镁、硫、磷、氯、碘、锌、硒、铜、钼、铬、钴、铁等。

生物体中组成生命的各种化学成分不是随机堆集在一起的,而是严整有序的。生物大分子不是生命,只有当它们组成一定的结构,形成有序的系统时,才出现生命。生物个体就是一个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的多层次的有序结构。

所谓有序结构,是说体内的物质种类是一定的,各种物质的量及排列构成也是一定的。比如,一定的盐,一定的铁,一定的糖,一定的胆固醇;又如人体中的皮肤、肌肉、骨骼、经络、五官、内脏等的体积、位置、功能、所能承受的压力都是一定的。组成生命的一定物质、一定量和一定秩序,就是组成生命的规定,而规定就意味着需要的存在。

2.能量补充和秩序维护

从生命的本质来看,生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维生素等生物大分子(由化学元素构成)组成的有序系统。每一细胞都要经历新生、生长、增殖、分化、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要维持细胞的生长(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和增殖大量新细胞以代替死亡的细胞,就需要不断地补充物质和能量(从物质中分解出能量)。没有物质补充,细胞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会死亡。可见,物质是生命存续的需要,生物要维持生存就需要不断地给有机体供应物质。

科学证明,生物机体的构成是一定的,违反这个“一定”,比如营养摄入不足或过多,就会导致疾病。如缺铁会引起贫血,缺钙会引起骨折、骨质疏松,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新生儿缺碘还会导致克汀病。又如,脂肪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胆固醇摄入过多会导致心血管疾病。人体的每个细胞都含有胆固醇,因而它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物质,但它的量是一定的,正常值为:2.8—5.85mml/L,低于这个值会影响细胞的生长、分裂、更新,高于这个值就是人们常说的“高血脂病”,此病容易导致冠心病,还可能导致脑溢血。机体对物质一定种类一定量的需要,就是机体的物质需要。

我们知道,人的机体在存活和发展过程中时时刻刻消耗着能量,机体的秩序在错综复杂的物质世界中时常会遭到内外因素的侵害。所以,维护人体中那些自然给定的东西,维护体内平衡就是维护人的生命。如果消耗的能量不能及时补充,侵害不能避免,受害的机体不能得到恢复和医治,机体各种性能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那么必然导致两种结果:痛苦和死亡。比如,过分地压迫皮肤会疼痛,过分地旋转会晕眩,骨骼受到损害会脱臼或断裂,劳累就会感到酸痛。正因为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力求避免被刺、被砸、被淹、中毒、生病、坠楼、被野兽和自然灾害所伤害等一切危险;总是愿骑车而不愿走路,愿坐着而不愿站着,愿坐沙发而不愿坐板凳,愿干轻活而不愿干重活。这就是机体对维护自身秩序的需要,即保护机体的需要。

生物体都有着从外界摄取物质能量的功能。所有生物体都处于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之中,具体来说,就是生物体不断从外界摄取物质能量,将它们转化为生命本身的物质和生命所要的能量,而把分解出来的废物排出体外。还有,人体内的营养物质有三大功能:作为人体的能量来源,供给人体所需的能量;作为建筑材料,构成或修补身体组织;作为调节物质,维持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

从组成人体的组织、器官、系统来看,人体的许多器官和系统就是专为满足机体的物质需要而设计的,如呼吸系统用于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消化系统,口腔用于咀嚼食物,食道用于运输食物,胃用于暂时储存和消化食物,小肠用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可见,人体对物质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体之所以设计口腔、食道、胃、小肠等器官,正是为了消化和吸收机体所需要的物质的。

从上可知,机体存在着营养的需要和保护机体的需要。

3.繁殖和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切生物个体的机体上都存在着繁殖的生理机制,即使是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也是如此。从生物体更为基础的物质构成来看,每一个细胞中都有核糖核酸这种物质,核糖核酸就是人们常说的DNA,而DNA是遗传物质,它的唯一功能就是遗传。正因为如此,在生物体的构造上,一切生物个体都有生殖系统,都存在着用于生殖的组织、器官、系统。哺乳动物的生殖系统由生殖腺、输送管道、附属腺体和外生殖器四部分组成。组成生命的营养物质有功能性。一些物质有着维持个体生命的功能,另一些物质则有着繁殖的功能。或许38亿年前某种生命个体没有生殖能力,那么这种个体必然很快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神奇的是,对高等动物来说,组成生殖系统的物质被激起时会产生性欲,而一切经外界刺激能产生欲望的生理机制就是需要,可见,这里的需要就是对异性的需要。

4.快乐与疼痛感觉的存在

就人们而言,谁都知道肉体上存在着快乐的感觉和疼痛的感觉。快乐的感觉有:吃甜、香、鲜食物的快感,性交媾的快感。

疼痛的感觉遍布全身的每一个地方,具体可分析三类:

一是内在需要没有满足或过分满足引起的疼痛感,如饥饿,口渴,睡眠不足,浑身没劲、头脑昏沉;吃多了腹胀,尿急,便急等等。

二是受到了外界的过分刺激或伤害引起的疼痛感,如热得难受,冷得难受,冻得难受,呛得难受,喘不过气来难受,烫痛,麻木痛,痒痛,压痛,晕眩痛,外伤(刀划、针刺、跌打损伤等)痛,走多了腿脚痛,干活多了疲劳,眼睛里进了灰尘眼痛;吃了什么东西苦得难受、辣得难受、酸得难受;哪里受到过分刺激或伤害哪里痛。

三是生病而引起的疼痛感(病痛),如胃痛,头昏,头痛,牙痛,生疖痛,胆结石痛,癌病痛,哪里生病哪里痛。

快乐和疼痛感觉的存在充分表明机体上需要的存在。比如,饥饿表明肚子里需要食物;性欲的冲动和性快感表明需要交媾,而交媾必然繁殖;受伤疼痛表明人需要维护机体的正常秩序;暖和是人原先感到寒冷随着温度提高而感到舒适时的感觉,它需要的是正常的温度;疲劳表明人的筋骨活动超过限度,需要休息。

可见,人的机体上存在着需要,这个需要可称为机体需要。为了个体生存和物种繁衍,自然界在生物个体的机体上设计了一定的物质结构和性能,即物质的一定种类、量、结构、秩序和功能。所谓机体需要,就是机体本身存在的维持自身物质结构和性能的要求。

机体需要在机体上是以一定的生理机制存在的。为了维持生存和繁衍,人的机体上有很多生理机制,且既有简单的又有复杂的。复杂的生理机制,是由一定肉体组织、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和大脑组成的、指向一定目的的生理结构。比如,营养需要的生理机制,当身体缺乏营养,肉体组织产生营养缺乏的信息,神经系统将此信息传入脑,产生饥饿的感觉,大脑发出进食的指令。简单的生理机制,是由功能特殊的物质和神经系统组成的指向一定目的的生理结构,如视觉机制、听觉机制;又如,人劳动或走路多了,手脚上有时会长出“老茧”,这里就有生理机制。其原理是,皮肤在摩擦中变硬变厚,摩擦越多皮肤就会变得越硬越厚,这样皮肤就得到了保护。2011年报道,日本发明了一种有“嗅觉”功能的机器人。我相信,人的嗅觉有生理机制,日本机器人的“嗅觉”也必然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功能模块组成的机制。

“机体需要”不同于欲望,机体需要是始终存在的生理机制,欲望是机体需要被激起时产生的心理的反应,欲望是时有时无的。“机体需要”也不同于本能,尽管本能是先天的能力,但它是在机体需要之上形成的派生的能力。没有需要就没有本能。比如,小孩一生下来就会吃奶,这个本能源于食物的需要;小孩怕生(见到生人就害怕),这个本能源于护体的需要,如果人的机体不怕任何伤害,就无危险可言,就不会怕生;人怕蛇,是远古时代蛇始终给人的生存带来危险而形成的本能。

可见,人的机体上存在着营养(食物)、性和护体(健康、温度)的需要。

我们还发现,人类和一些高等动物的脑内还生成了经外界刺激能产生情感的生理机制,本质上它是情感需要。对此,将在下一章作详细介绍和论述。

三、人的需要归根到底是机体的需要

1.马斯洛的需要观

第一个系统研究人的“基本需要”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20世纪50年代他建立了人本主义“需要论”。

首先,他强调“动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欲望或需要的研究”。也就是说,他所研究的需要是根本的、终极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

其次,他所研究的需要是人人都有的需要。他说:“我称之为基本需要的东西,可能对于所有人都是共有的。”他认为,基本需要与表面的欲望或行为相比更加为人类所共有。“全人类的基本或最终欲望并不完全像他们有意识的日常欲望那样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