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18443600000023

第23章 机体需要的种类(6)

有人说“爱情是自私的”。应该看到,这里的“爱情”不是爱情本身,男女之间的爱是真情实感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这句话是有针对性的,那就是,人世间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人容不得自己所爱的人(恋爱对象或婚后的爱人)与他人相好,当他人与自己所爱的人亲近,会特别地生气,会打人骂人;当自己所爱的人与他人发生了性关系,会暴跳如雷、大吵大闹,甚至会杀人放火。恶性刑事案件中情杀比比皆是。这里的问题不是爱情问题,而是对自己所爱的人的性的占有问题。应该说,这种占有欲是极端自私的,然而这是必要的。可见“爱情是自私的”的本意是说,对自己所爱的人的性的占有是自私的。

对自己所爱的人的性占有欲是自然选择造就的。人们总“希望她坚贞不移”,“这种择偶偏好不能归因于西方文化、资本主义或英国撒克逊白种人的顽固,也不能归因于媒体传播或者广告人不停地洗脑——这种偏好是普遍存在的。目前尚未发现有一种文化中不存在这种偏好。这种偏好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

“坚贞不移”有利于子女的抚养,这与人类的一夫一妻有利于子女抚养的作用是一样的。动物物种的繁衍证明,乱交所生孩子的存活率远远低于婚生子,这里关键是子女抚养问题,动物只爱自己的子女。

[人性百题]

人有没有爱父母的天生情感?

人有没有爱父母的情感呢?没有。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成年人生存能力比较强,其生存不决定于子女;另一方面成年人或老人的生存

对物种生存和繁衍的作用趋弱,所以,自然界并没有造就子女爱父母的机制。那么怎么解释,人们普遍喜欢、关心爱护父母,甚至为父母捐肝捐肾呢?我以为,一是出于报恩心,父母给子女的关心帮助是极大的,因而子女对父母都有报恩心。二是出于对父母的依恋,这种依恋源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需要。幼儿之所以非常强烈地依恋母亲,是因为婴幼儿特别需要安全和食物,而这只有从母亲那里获得。对于婴儿来说,从母腹中生出来,第一需要就是安全,而他(她)熟悉的是母亲的气味和特征,所以他(她)会强烈地依恋母亲。三是源于自尊心,不孝敬父母要受到社会的轻视或谴责。四是出于同情心,父母体弱多病,生活质量差,容易让人同情。

这几种原因,第一种是天生的,其他是派生的。一切派生的东西都敌不过天生的东西,而天生的东西也有强有弱,人的报恩心是较弱的。正因为如此,人世间才有那么多的不孝敬、不赡养父母的忤逆之子的存在,道德和法律才有必要对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作出规范。我们不能忘掉,在谚语“儿行千里母担忧”之后,还有一句“母行千里儿不愁”。2005年10月16日《半岛都市报》报道,青岛大学“有的学生一周能写几封情书,但从不愿意给父母写信”,针对这种情况,青大倡议开展大学生给父母至少每周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的感恩教育活动。人世间常有这样的事例,一个人出生后长期离开父母与别人生活在一起,那么他与父母就没有什么感情。相反,父母会始终想着他、爱着他。大量事实说明,人没有与生俱来的爱母之情,没有道德和法律的制约,孝敬父母的风尚是难以建立的。1995年,新加坡国会通过《赡养父母法令》。由此,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新加坡政府规定,从2008年4月起,凡年满35岁的单身者购买政府组房,如和父母同住,可享受2万新元的公积金房屋津贴。

[人性百题]

为什么缺少亲情的孩子常常会出现心理问题?

为什么缺少亲情的孩子常常会出现心理问题?我以为,人类孩子的心智模式、机制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就确定了,其中就有父母对孩子抚养的作用。孩子成年之前是心智形成时期,这就靠父母对孩子的亲近和时时刻刻、潜移默化、点点滴滴的培育。

缺少亲情,孩子就难以建立健全的心智。

为什么继父母没有亲父母那样关心子女?人的机体上有爱自己子女的机制(这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而没有爱继子女的机制。对继子女的关心靠的是道德、同情和想得到回报。这与天生的母爱相比,相差很大。所以,他们对继子女的爱远不如对亲子女的爱。养育子女充满了艰难和繁琐,这又影响人其他需要的满足,正因为如此,继子女常常受到虐待。

母爱是为了“养儿防老”吗?不是。母爱是一种不图自己利益的爱。“养儿防老”是一些人因贫穷而产生的一种基于物质需要的欲望。人有多种需求,除了母爱人还会出于其他需求而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个别母亲会虐待、甚至杀害自己的孩子?这也是因为人有多种需求,行为决定于多种需求中最强的力量,而人的种种需求的强弱取决于自己的生存状况和脾气性格。同样,人自杀一定是在特别痛苦的时候,此时最强的欲望是解除痛苦,而不是生存。

我们发现,人世间,除了父母的爱,还存在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孙辈和外孙辈的爱,这种爱也是那样的普遍和无私。就说我们夫妇的感受吧。我们有个孙女,几天不见就会想她,有个小毛小病就会着急。为了能见到孙女,听听她说话,看看她玩耍,每周我们都把她和她父母请来聚餐,虽然忙碌但很开心。如一周不来,我们常会准备一些她喜欢的菜给她送去。好多次,60岁的奶奶骑着车、冒着雨去看望孙女。有两次竟冒着36度的高温、来回骑40多分钟车、上下11层楼梯。有时我劝她,可我知道劝不住。孙女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喜在心里,还常常陶醉在幸福之中。

为什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会爱他们的孙辈和外孙辈?看来,这种爱也起源于生物进化,也是为了确保幼儿的成长。人类的孩子十八九岁才能独立,仅有父母的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心爱护。那个阶段,孩子父母的生活担子很重,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帮助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当然,在孩子的抚养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对孙辈的爱仅起辅助作用。

十五、同情的需要(同情心)

同情心是由救助同类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维护群体生存而生。

人确有同情心,这是最早被人认识的情感。人的同情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它表现为看到他人受苦受难、婴儿被遗弃、老人无人抚养、儿童失学、大学生无钱入学、家境贫寒、穷人乞讨、重病缠身、家破人亡、灾民流离失所等情形就会产生怜悯之情,就会不安、痛苦、心酸流泪,从而出手帮助。比如捐款、捐物、借钱、在公交车上让座、搀扶老人、收养孤儿、危急时刻救人等等。人悲伤常常哭泣,哭泣直接表示着苦难,因而许多人见不得他人哭泣,见人流泪他心酸,见人哭泣他哭泣。同情还表现为:想到对方的难处而不与丈夫或妻子离婚;看到欠债人的艰难而延迟还债时间或减免债务;看到他人困难而照顾招工、租房;想到他人可怜,而不做伤天害理的事;看到受害者惨状而停止犯罪。有位农村妇女,丈夫不幸去世后留下上百万的债务,她想到这是人家的血汗钱,想到人家身陷困境,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5年的讨债(很多客户欠他家钱)还债的艰辛之路。凡此种种,我们看到,同情确实有利于人类整体的和谐和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