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三明地名纵横
18444100000023

第23章 乡镇(街道)地名(11)

济阳乡走“两高一优”的高效农业之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山、田、庭院“三篇文章”逐步做大做强,初步形成了“山上茶果竹,田里稻菜菌,庭院猪沼花”的农业新格局。境内矿藏主要有铁、煤、石灰石等,其中铁矿资源储量280万吨,位于砚坑、高升村。济阳乡济阳村被认定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被认定的济阳村包括济阳村、济中村和大儒村三个村,村里集中了古街、古桥梁、庙堂、宫观、土堡及其他防御性建筑、特色民居群等特有的乡土建筑,历史面貌清晰可辨,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村周边的古驿道及沿线桥梁、商铺等配套建筑保存完整,是古商文化、侨乡文化、对台文化交流、茶文化、乡土建筑文化、土堡文化等文化遗产和重要文化景观的集中遗存地。同时济阳乡又是多县交汇、官道枢纽的必经之地,市镇商贸曾繁华一时,一些特色民俗一直传承至今。

文江乡位于大田县东北部,东临梅山乡,南连太华镇、前坪乡,西邻建设镇,北连奇韬镇;原名汶口坂村(清),后因境内闻名的文江溪而改名。

此地原属尤溪县四十七都;明嘉靖十四年(1535)置大田县时,划归大田管辖,属迳田里四十七都;民国29年(1940)8月与奇韬合置文韬乡;1950年2月为第五区文江乡;1955年划为第九区;1956年改称文江区;1958年撤区建文江乡;同年10月又成立为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初由大田县委统一使用地方名称,更名为文江公社;1961年龙门分出成立公社;1970年龙门公社重新并入;1984年改为文江乡。2011年末,文江乡辖文江、大安、桥下、大中、琼口、民主、典坑、白沙、大文、昭文、小文、小芹、联盟、山芹、花桥、温厝、龙门、光明、后洋、朱坂20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12.71平方千米,总人口20300人。

文江乡境内最大河流为文江溪,全长23.2千米,水能资源蕴藏量12千瓦,可开发水利资源1万千瓦,还有丰富的煤炭、铅锌矿、铁矿、石墨矿、石英矿、岬长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境,其中铁矿资源储量397万吨。境内有文江、龙门两个集贸市场,是文江乡及其周边乡镇农产品的集散地。文江乡朱坂村阔公戏(丰场戏)起源于宋朝的祭祀性歌舞,以歌舞鼓乐为表现形式,后吸取大腔戏表演方法,主旨为祈求国泰民安。据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非遗专家叶明生教授初步鉴定,“朱坂丰场戏”剧种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宋代杂剧”,可谓“21世纪戏剧界的重大发现”。该剧种已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

吴山乡位于大田县境南部,东邻济阳乡,西连谢洋乡,南接永春县,北靠石牌镇、屏山乡。吴山因其地早先皆吴姓居住而得名,南宋中期陈姓移居吴山后,人口剧增,故又称“陈吴”。

此地清代以前隶属德化县尤中里;民国21年(1932)属德化县济屏乡的吴山保;1950年划归大田县,为第六区吴山乡;1956年改属均溪区吴山乡;1958年属屏山公社;1961年成立吴山公社;1970年又归属屏山公社;1971年再次划出恢复吴山公社;1984年改为乡建制。2011年末,吴山乡辖张坑、锦山、科山、程堂、吴山、和洋、阳春、东埔、梓溪9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83.55平方千米,总人口9266人。

因山高地少,耕地资源较为匮乏,吴山乡积极引导村民上山开荒种茶,走发展高山茶产业路子,全乡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11年,全乡茶叶种植面积1.15万公顷,产量1215吨。同时吴山乡是大田县轻纺、造纸工业生产基地之一,省级重点项目福建万华超纤无纺布合成革及下游产业一体化项目、福建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已落户境内工业园区。

前坪乡地处大田县境中北部,东邻湖美乡,西临太华镇,南接均溪镇,北连文江乡和梅山乡,因位于当地洋田的前面而取名前坪。

此地明初属尤溪县三十一都,明嘉靖十四年(1535)划归大田县属进城乡大田里三十一都,民国29年(1940)属文江区管辖,1950年2月属第七区,1956年后划归湖美区,1958年10月属湖美公社,1961年6月成立前坪人民公社,1971年属湖美公社,1972年恢复前坪公社,1984年9月改制为前坪乡。2011年末,前坪乡辖前坪、黎明、福井、吉坑、山川、湖坪、下坑、下地、上地、北坑、黄龙11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45.86平方千米,总人口6964人。

前坪乡气候温和,山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污染少,有近1333.3公顷的山地可供开发。农业产业化进程快,全国无公害农产品“高峰”牌金姜生产已初具规模,年产量达3000吨,产品畅销省内外。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储量较大、分布较集中、品质较好,已开采的矿种就有褐铁矿、磁铁矿、硫铁矿、铅锌矿、锰矿、石英石、石灰石、瓷土、钾长石等10余种。其中铁矿资源储量达1957万吨,开采历史悠久,生产的优质铁矿已成为省内外钢铁企业的重要原料,年可产原矿22万吨、烧结矿8万吨,产量约占全县的40%以上。银川矿区(银顶格、川石、南坑)是大田县乃至福建省的重点矿区。始建于宋代的黎明村银登坂炼银遗址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洋乡地处大田县境南部,东邻吴山乡,西连漳平市象湖镇、吾祠乡,南界永春县一都镇,东北紧靠石牌镇,是泉州、龙岩、三明三市的结合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7千米。据说在清朝初期,此地原为谢、杨两姓人家聚居处,故名谢杨,后又以谐音改名谢洋。

此地明代属泉州府德化县进城乡黄认团;嘉靖十四年(1535)划归大田县,属南区黄认团;民国29年(1940)8月与武陵合为谢武乡置谢洋保;1950年2月为第八区(武陵区)谢洋乡;1958年10月属武陵人民公社;1961年从武陵分出成立谢洋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撤社建乡。2011年末,谢洋乡辖谢洋、三角尾、草垅崎、珍山、怀德、科里、和春、碧山、仕福、坑口、象山、白玉、上珍、蕉坂14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16.1平方千米,总人口7746人。

境内矿藏资源较丰富,已发现金属和非金属矿种12个,已探明储量的矿种6个,主要有锌、铁、铝、锡、锰等,尚处于初始开发阶段。水力资源丰富,有大小水电企业7家,总装机容量5000千瓦。谢洋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新建的象山景区是大田重点旅游风景区之一,景区面积3.66万平方千米,地势开阔,区内有天心湖、三叠瀑等8个景点,其中南方少有的万亩草场和天湖景观,使其享有“南方天山”的美誉。被誉为“中国第一坝”的坑口水库混凝土碾压重力坝也在谢洋乡境内,大坝于1984年11月开工兴建,1986年6月建成,是中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大坝。

梅山乡处于大田县东北部,东北邻尤溪县新阳镇、坂面镇,西邻文江乡,南接湖美乡,西南连前坪乡。此地因西北方向有一座五个山峰,美似梅花的大梅山而得名。

此地明初属尤溪县四十八都,明嘉靖十四年(1535)划归大田县为迳田里四十八都,民国29年(1940)为第二区沧漈乡(以沧州、漈下坂命名),民国30年改为龙漈乡(沧州的漈下坂与龙口村),1950年2月属第五区,1955年成立梅山区,1958年成立梅山人民公社,1961年6月划出龙口、高泉、香坪等8个大队成立龙口公社,1971年龙口公社并入梅山公社,1984年9月改制为梅山乡。2011年末,梅山乡辖梅山、秀岭、新楼、沈岭、沈口、郭井、雄峰、盖竹、德州、沧州、璞溪、西书、西坑、龙口、岭后、金阳、高泉、长坑、长津、香坪、黎坑21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92.08平方千米,总人口23210人。

全乡地势属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好,土地肥沃,海拔在220~1200米之间,适宜种植芦柑、茶叶、生姜、辣椒等产品。境内有耕地面积0.113万公顷,林地面积1.5万公顷,是大田主要的林业生产基地。已探明矿藏有煤、铅锌、磁铁、钾长石、石英石等。其中沈口矿区煤炭储量751万吨,发热量高,具有较高的工业利用价值。铅锌矿主要分布在雄峰村及香坪村,储量约150万吨,含铅锌品位多在10%以上。乡内共有矿产类企业6家。

武陵乡位于大田县西南部,东接石牌镇,西南连漳平市吾祠乡,南临谢洋乡,北邻上京镇。此地原名牛林弯,传说当地人先祖养牛到此,因草场好,又有树林,牛不肯离开,故于此定居。据传武陵之名改于宋绍兴年间,因当地群山环绕,龙母山、雪山威武屹立,各村庄均有丘陵盆谷相间而得名。

此地明初属泉州府德化县进城乡黄认团;明嘉靖十四年(1535)划入大田县,属南区的黄认团;民国28年(1939)9月与谢洋合并置谢武乡;1950年2月为第八区(辖谢洋、小湖);1956年撤区设武陵乡;1958年10月成立武陵人民公社(含谢洋);1961年谢洋分出成立公社;1984年9月,撤社建乡。2011年末,武陵乡辖武陵、桃溪、百束、红君、大石、上岩、仕洋、岬坪、茶山9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80.3平方千米,总人口11654人。

武陵乡平均海拔850米,山地气候垂直分布明显,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无工业污染,是大田县典型的高山乡镇之一。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煤、磁铁、高岭土、五彩玉等矿藏10多种。旅游景区有“一顶尖”省级森林公园和著名景区“武陵十八潭”。武陵乡特产武陵烤兔、红糟兔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曾获省农展会“名、特、优产品”金奖。武陵乡是闽中革命老游击区。1929年8月20日,朱德率领工农红军出击闽中,途经武陵。1936年春,河北省立农学院党支部书记林鸿图回到家乡武陵,次年春吸收武陵小学校长林大蕃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武陵建立了大田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武陵小学支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武陵是中共闽中工委、闽西北特委的所在地。

第八、尤溪县

城关镇为尤溪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县境中部,东邻溪尾乡,西连西城镇,南毗台溪乡、坂面镇,北接梅仙镇,因此地自尤溪建县以来一直为县治所在地而得名。

此地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建县即为县治所在地;宋时属常平乡进溪里;元时属七团;明属七都;清末民国初,城关设团,后改团为保;民国23年(1934)起,城关为第一区;民国29年撤区改镇,城关成立城溪镇;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县下设区,城关属一区;1950年6月,城关镇人民政府成立,仍属第一区管辖,第一区改为城关区;1958年9月撤乡(镇),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4月,红旗人民公社改名为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城关、湆头、文峰3个公社;1962年底又合并为城关公社;1968年重设城关镇,1969年城关镇和城关人民公社合并为城关镇;1970年12月城关镇又改为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9月城关人民公社改制为城关镇。2011年末,城关镇辖城关、水东、园溪、埔头、石路、新洋、腾洋、星明、下村9个行政村和东街、西街、北门、西门、城东、水南、沈塔7个社区及水南经济合作社。辖区总面积139.34平方千米,总人口55129人。

城关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南宋理学家朱熹诞生于城南“郑义斋”别墅(南溪书院前身)。文物古迹有南溪书院、毓秀亭、半亩方塘、活水亭、溯源村处、韦斋等;古建筑有福星塔、白鹤楼、沈福门、文庙、五代南唐卢光守将其母郑太夫人之墓,田濡墓;风景名胜有天湖、金鱼井、沙洲公园、龙台钓雪、高山流水、龙凤亭、锦云亭、龙台、虹桥晓月、西泽龙潜、二水明霞、牛岭耕烟等。

梅仙镇地跨尤溪县境中北部,镇政府驻地梅仙村距县城16千米,东与西滨镇交界,西与西城镇毗邻,南与城关镇相连,北与联合乡接壤。因当地开基人梅姓,后人称其为仙,梅仙由此得名。另一说是传说古时有一个叫梅福的道人栖隐于现在梅仙村的龙头岬梅厝塆,后人称他为仙,当地也由此得名“梅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