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三明地名纵横
18444100000022

第22章 乡镇(街道)地名(10)

此地明代初期属尤溪县四十六都,明嘉靖十四年(1535)属大田县迳田里四十六都,民国29年(1940)9月与文江合称文韬乡,1950年2月属第四区,1956年6月属文江区,1958年10月属广平人民公社,1961年6月成立奇韬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设为奇韬乡,1998年5月改设为奇韬镇。2011年末,奇韬镇辖奇韬、西韬、文经、桃东、桃舟、东佳、丁华、金华、龙坪、龙溪、洋地、永德12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70.74平方千米,总人口13802人。

奇韬镇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煤炭、瓷土、石灰石、铁矿石、铅锌矿等。其中瓷土储量5000万吨,为全县之最,主要分布在洋地、永德村,质地洁白、细腻、均匀,适宜生产中高档瓷器,奇韬镇也因此成为大田县陶瓷主要工业生产基地。境内煤炭、石灰石的总储量均在1000万吨以上,铁矿石储量600万吨。境内工业已形成陶瓷业、建材水泥业、纺织业、矿产品采选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五大支柱。境内土特产品有茶叶、金银花等,其中岬顶红茶获省农业厅“优质茶”奖。

桃源镇位于大田县西部,东毗上京镇,西邻永安市西洋镇,南连漳平市新桥镇,北接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此地得名由来应为移民当地的古人,视此地为“世外桃源”,因而命名。另有说法,据《大田县志》载,桃源镇原名桃园,是明末引用唐诗“桃花园里可耕田”而得名,考此句实为毛泽东所作《登庐山诗》中诗句,或另有出处。又有一说,清朝道光年间,大批永春籍居民移居桃园旧街,视此地为“世外桃源”,故以永春的别称“桃源”而命名,考民国《大田县志》,明朝嘉靖年间已有明确的桃源巡检司职官纪录,此说法应不准确。

元朝时于此地设桃源巡检司,隶属龙岩府。明朝时桃源巡检司属漳平聚贤里,明嘉靖十四年(1535)大田置县后始属大田县管辖,清代隶属永春州大田四区聚贤里桃源社,民国初年置桃源乡,民国9年(1920)改为桃源镇,民国21年与上京合并改称桃源区,民国29年复称桃源镇,民国31年改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二区,1958年5月撤区成立桃源镇,同年10月与上京乡合并成立为桃源公社,1961年上京分出另成立公社,1984年改为桃源乡,1992年10月改为桃源镇。2011年末,桃源镇辖桃源、桃新、蓝玉、上举、东坂、西安、前厝、前村、翁厝、桥山、广汤、桃林、杨坑13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219.1平方千米,总人口20950人。

桃源镇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林茂粮丰,是大田县的一个农业重镇。烟叶是本镇支柱产业,年种植规模400公顷以上。境内林木资源储量高,树种以杉、松、竹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2.6%,盛产红菇等野生珍稀食用菌;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流域拥有各类梯级电站13个;地下资源丰富,瓷上、红上、多彩玉石、褐铁矿、铅锌矿等都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名胜古迹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良堡以及荥阳祠、流泗桥、十里五花桥、武陵仙境十八处、东岳庙、春安庙、三峰寺、祖源殿、郑氏“十八户”大祖祠等。

上京镇位于大田县境西部,北与太华镇接壤,南与武陵乡毗邻,东接均溪镇,西靠桃源镇。此地原名樟根,因古时村中小河边有棵大樟树,根系发达粗大,横根跨涧,可通行人,故以“樟根”为地名;后又以樟根的大田方言谐音,更名为上京。关于上京地名,当地还有一传说:明隆庆年间,乡人进士陈宋宝一次晋见当朝皇帝,被问及家乡风光,陈随口吟诵樟根十八景诗,皇帝惊叹不已,认为此处必是人杰地灵,故以方言谐音赐名“上京”。

上京镇域历史上除上坪村属三十六都外,其他村均属漳平县聚贤里;明嘉靖十四年(1535)划归大田县;清代隶属永春州的聚贤里;民国18年(1929)为大田县聚贤里的后贤里;民国28年为上京乡;1950年2月,梅林、隆美、灵川、三阳、赤水等属第八区管辖,其余皆属第二区;1956年,上京、黄城、南屏3个乡属桃源区,梅林乡属均溪区;1958年2月撤区建上京乡;10月撤乡成立桃源人民公社设上京管理区;1961年6月成立上京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撤社建镇。2011年末,上京镇辖上京、上平、黄城、桂坑、城口、南坑、丰田、溪尾、下溪口、溪口、赤水、三阳、梅林、隆美、灵川、延京16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52.97平方千米,总人口22598人。

上京镇矿藏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石灰石、铁、铜、锰、高黏土等,其中煤炭资源储量15834万吨、石灰石资源储量1574万吨、铅锌金属资源量19.6万吨。境内已经开发5个煤矿,位于上京、延京、赤水、上平、溪口、灵川村,年产量13.5万吨。境内有省属永安煤业公司上京分公司和市属梅林国有林场。香菇、粉干是当地特产,上京水粉用优质稻米细加工而制成,因质量精良产品畅销县内外。

太华镇位于大田县西北部,东邻文江乡和前坪乡,西北临永安市青水畲族乡,西南连上京镇,北接建设镇。此地因气候好,土地肥,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口集中,明嘉靖十四年(1535)取名泰华,寄寓“风景优美、居民康泰”,后以泰、太同音改名太华。

此地原为尤溪县和永安县辖地,明嘉靖十四年(1535)划归大田县;明清时属三十六、三十七(名为“太华村”)、三十八都;民国29年(1940)为第三区太华乡和汤泉乡;民国38年为太华乡;1950年2月属县第三区;1954年成立区一级办事处;1957年置太华乡;1958年成立太华人民公社;1961年汤泉从太华分出,另立公社;1970年汤泉复归太华公社;1984年改制为太华乡;1994年3月设镇。2011年末,太华镇辖玉井、群团、华溪、太华、小华、温坑、仕坑、魁城、张地、万湖、西埔、甲魁、大合、菖坑、坑头、汤泉、黄沙、锦溪、华山、泮车、罗丰、池元、德安、高星24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245.54平方千米,总人口33295人。

太华镇地处丘陵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风景优美。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开采的有煤炭、铁矿、锰矿、石灰石、石英矿、瓷土矿等矿种。镇内汤泉村的温泉水是全县境内流量最大、水温最高、用途最广的温泉,汤泉村也因此而得名。根据闽西地质大队钻探提供资料,经钻孔43米表明水温达84度,日自流水量800吨以上。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大田县卫生防疫站对温泉水质化验分析结果,该水质既适合热带鱼和特种鱼养殖,又因含硫化物较高,对人体皮肤病预防和防治有明显效果。

太华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据太华黄埔山、万湖结火岭等地发现的石器和印纹陶片考证,远在4000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在这里聚居耕耘,繁衍生息。坐落于太华镇魁城村的龙井祠为福建连氏大宗祠,建祠已有1170余年。魁城村连氏始祖为八闽连氏先祖,其后人遍及省内外和台湾等地。台湾著名学者郑喜夫在其编著的《连雅堂先生横年谱》中,明确记载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先祖从“大田魁城”迁徙到台湾。2008年3月,连战先生亲笔为其远祖宗祠题匾:“连氏龙井大宗祠。”境内的其他名胜古迹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华土堡及安仁桥、中柱桥、蛟龙井等。

湖美乡位于大田县东北部,东邻德化县双江乡,西接前坪乡,南连华兴乡,北靠梅山乡。此地原名洋尾,因江西移民在此田洋尾开基得名,后以方言谐音,改称仁美。1950年2月湖上和仁美并乡时,各取两乡名一字,命名为湖美。

此地明初属大田三十、三十一、三十二都,明嘉靖十四年(1535)属进城乡大田里,民国29年(1940)属京仙乡,1950年2月为第七区湖美乡(由湖上和仁美并乡时各取一字合成),1956年改为湖美区,1958年10月成立湖美人民公社,1961年湖美公社分为湖美和前坪两个公社,1970年复并为湖美公社,1972年再次分为湖美、前坪公社,1984年9月撤社建乡。2011年末,湖美乡辖大尤、前进、西燕、元安、旺建、仁东、仁美、湖上、岬才、宏才、高才、后平、后坑、长坂、汉口、林兜16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38.47平方千米,总人口12761人。

湖美乡地势属丘陵山区,山高田小,坡陡地薄,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以种植为主,形成了粮食以“一稻(水稻)两豆(大豆、花生)三薯(马铃薯、甘薯、木薯)”为主,经济作物以“三瓜(南瓜、苦瓜、西瓜)两药(绞股蓝、玫瑰茄)一果(芦柑)”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境内矿藏以瓷土、铅锌矿为主,土特产品有七星湖鱼干、大锣茶籽油等。

华兴乡位于大田县东部,西部、西南、西北邻均溪镇,东南临德化县双江乡,北连湖美乡。此地俗称草坑,因这里到处是坑沟,茅草丛生得名;正名蚤卿,寄望早得卿名,后因“早”、“蚤”通用,“兴”、“卿”谐音,改名早兴,兼寓有早日兴旺发达之愿;1996年5月,乡政府驻地由早兴村迁往华安村时,取“华安”、“早兴”首尾各一字,改名华兴乡。

此地明初属于德化县,明嘉靖十四年(1535)划归大田县,清代为进城乡大田里三十一都,民国29年(1940)6月为第一区京仙乡,1950年2月分属第一区(华太、京仙乡)和第七区(昆才、早兴乡),1956年分属均溪区(华温、早兴乡)和湖美区(昆才乡),1958年8月属均溪人民公社,1961年6月分社为仙峰公社,1963年3月撤仙峰公社置早兴公社,1970年早兴公社并入均溪公社,1971年复设早兴公社,1984年9月撤社建为早兴乡。2011年末,华兴乡辖华安、京口、仙峰、昆山、早兴、张墘、横坑、杞溪、柯坑、洪坑10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92.86平方千米,总人口12635人。

华兴乡地处丘陵山区地带,农业种植以水稻、甘薯、木薯、槟榔芋、花生为主;经济作物有柑橘、油茶等,其中油茶种植面积0.1万公顷,是大田县油茶主要生产基地。境内森林、水利资源丰富,全乡森林覆盖率55.1%,均溪、仙峰两河由西南向东汇闽江流入东海。境内已探明的矿产主要有铅锌、瓷土、黏土等。境内土特产品主要为茶油,品质优良,有桃茶、龙眼茶、珍珠茶、风吹茶等品种。

屏山乡位于大田县东南部,东邻济阳乡,西靠石牌镇,南接吴山乡,北临均溪镇,原名山坪、山坪头,后由此地郭氏宗祠“屏山堂”而改名屏山。

此地明代属德化县;清康熙十八年(1679)为德化县尤中里山坪社、路口社;民国23年(1934)为德化县第四区屏山镇;民国三十二年为济屏乡,驻地济阳;民国36年乡址迁屏山街;1950年8月划归大田县为第六区(包括吴山、济阳);1956年5月改属均溪区;1958年10月成立屏山人民公社;1961年吴山、泮林(济阳)分出各立公社;1970年吴山、泮林公社再次并入屏山公社;1971年吴山、泮林又分出;1984年9月,撤社改设为屏山乡。2011年末,屏山乡辖屏山、内洋、美阳、玉屏、芹阳、和坑、瑞美、内山、王坪、杨梅、蒋山、许坑、溪头13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06.34平方千米,总人口14580人。

屏山乡地处福建省戴云山脉西侧,位于大田县境内最高峰——大仙峰南麓,海拔1100米,是闽中南海拔最高的乡镇。屏山乡发挥高山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高山乌龙茶、毛竹、肉兔、反季节蔬菜等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经济。“山高,雾多,水甜,茶香”是屏山茶的鲜明特征,全乡主要种植台湾金萱、铁观音、金观音、软枝乌龙等优良茶叶品种,产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家、省级多项荣誉。茶业已经成为屏山农民致富、农业增效的主导产业。至2011年,屏山乡已有茶园约1333.3公顷,并被确认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境内划入大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0.116公顷。

济阳乡位于大田县东南部,东临德化县美湖乡,西邻吴山乡,南接永春县下洋镇,北连德化县双江乡;以村中有济溪,开基之祖原籍安徽凤阳,各取一字而得名。

此地明清时为德化县尤中里济阳社;民国时属德化县济屏乡;1950年划入大田县第六区;1956年改属均溪区济阳乡;1958年属屏山公社;1961年成立泮林公社,驻地泮林村;1962年迁往济阳村;1970年又划归屏山公社;1971年再次成立泮林公社;1981年更名为济阳公社;1984年改为乡建制。2011年末,济阳乡辖济阳、大儒、大墘、芳林、砚坑、国庆、泮林、高升、德仁、上丰、三扎、济中12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66.43平方千米,总人口937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