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18447800000018

第18章 灾难切片中的群雕(2)

“为什么不让我去?我有参加这类突发事件的经验,我去最合适!”当他的请求得到允许后,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出发了。而此时,他已经怀孕4个月的妻子正是反应强烈、非常需要丈夫守在身边的时候。从5月15日起,他日夜奔波在碧口与文县的山路上,靠着时断时续的手机和前线指挥联系。发回了一条条来自灾区现场的最新报道。

5月19日傍晚,在一所军用帐篷里,张健看到部队勤务员要把刚洗完脚的一盆水倒掉时,他说:“别倒了,让我也洗一次脚吧。”因为他到灾区已经七天七夜没洗过脚了。

其实,在救灾一线,每一位记者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

戴懿,这位《今晚新时空》栏目的出镜记者,经台领导特批来到灾区的唯一理由是,32年前,她3岁时正赶上了那场唐山地震灾难,她是被母亲从震后的废墟中救出来的,作为幸存者和见证者,她坚决要求到陇南震区采访。5月16日晚,她和另外两位女记者赶到陇南。第二天一大早,她接到丈夫从兰州打来的电话,告诉她奶奶刚刚去世了,希望她能回来。好不容易争取到灾区来的她,忍着对奶奶去世的悲痛,就立即乘车赶到了武都区五库乡草山村采访。

刘依然,一位年轻的女编辑。她被派往灾区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记者做后期编辑。而事实上一线采访人手不够时,她又赶到现场当起了记者。就在她出发的前一天,未婚夫也从兰州石油化工厂职工医院骨科抽派到四川灾区支援医疗救助。同在灾区,每天傍晚,两位年轻人靠手机互报平安,轻轻诉说着共同的思念。

杨柱周,电视新闻中心记者部主任,这位块头高大身体壮实的男子汉,似乎就是为了干电视记者降生到人间的,由于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和业务素质,他一直承担时政报道的重任。

从“5·12”地震的第二天起,他就跟随省委书记陆浩奔赴灾区,到8月22日,他已10次下陇南采访。他又写又拍,业务精湛,不论在越野车上,还是在直升机上,他的镜头盖几乎都是打开的。在灾区的那些日子里,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陇南视察的消息,都是从他的手中发向陇原大地……

5月19日,共和国举国哀悼“5·12”遇难同胞。那一刻,在灾区,我们与山河同悲,与人民子弟兵同悲。那一刻,呜咽的长鸣声中,也裹挟了我们的泪水和呼喊!

灾难淬炼了我们每一位年轻人,也再次检验了我们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灾情发生后,总台以广播、电视新闻中心为主的各宣传部门紧急行动,迅速调配人员派往灾区。公共频道的记者出发了,经济频道的记者也出发了,文艺中心、都市频道、少儿频道的相关栏目,纷纷派出记者,星夜兼程赶赴灾区,截至5月20日,广电总台有近百名记者战斗在灾区一线。

强地震引发的余震在记者们采访的日子里频繁发生,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几乎没人在意。灾区的生活是平静的,这种平静下却时时潜伏着危险;灾区的生活是忙碌的,这种忙碌中,到处可以见到记者的身影。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从一个乡到又一个乡,灾情发生后,不少村子的灾民见到的第一批外来人员,就是我们的记者。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是该县最南端的一个山村,距四川青川县仅有十几公里。“5·12”地震发生后,因乡村道路严重损坏,这个村就与外界失去了联系。5月24日,记者陶小鹏经多方联系,只身一人乘坐一架小型的民用直升机降到了这里,为灾民送去了第一批救灾方便面。并及时发回了报道。

梁翔,电视新闻中心一位文质彬彬的记者。地震发生后,他被派往深圳参加省上组团的文博会作报道。身在深圳,却天天牵挂着陇南的消息。文博会刚结束,他就和同行的记者刘珊返回兰州,并立即要求到一线采访。从到达陇南的那天起,他和刘珊一头扎到重灾区文县,整整干了16天。

杨松,电视公共频道的一位制片人。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他也是第一批带领3名记者赶到一线的。当他的父母得知儿子在灾区采访时,已经是震后的第五天了。不是杨松出发时行程太急忘了告知父母,而是他不愿意让两位老人为自己的工作担忧。谁能预料,刚刚发生强地震的灾区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公共频道是这次往灾区派出记者仅次于电视新闻中心的一个部门,他们先后分11批共21名记者奔赴灾区。在省内,他们也是第一批前往四川采访的媒体。5月26日,记者任涵之、何林、张晨东随交通厅抢险队经松潘、茂县抵达汶川。在灾区的路上,任涵之与20多天未见面的未婚妻相遇了,但这对热恋中的年轻人来不及说一句话就挥手相视而过。

这就是我们的记者,在灾难发生时追求相同、乐于奉献的记者。我庆幸地震灾难给了我一个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机会,许多平时不起眼甚至看不顺眼的记者,在灾难中都显露了他们的才华和执著。这是真实的一面,这一面让我心存敬意,这一面将深深镌刻在我的人生阅历中。

由于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总台领导的积极努力,国家广电总局支援我省的一套电视卫星地面传输设备已于5月19日在文县安装开通。陇南的光缆干线和成县鸡山的微波传输线路也先后开通,大大缓解了节目传输的压力。5月25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等部门主办,省广电总台承办的《与爱同行》大型赈灾义演晚会在总台一楼演播厅举行,由于是现场直播,励小捷部长亲自策划晚会要与灾区现场进行连线,并要求把文县小学生在帐篷里观看赈灾义演的画面传到晚会现场。为了办好这场晚会,励部长呕心沥血,连续几天扎在总台,每晚开会研究到零点以后。从24日到义演当天,他不断给我打电话发短信,了解文县现场准备情况。恰恰在25日下午4点18分,四川青川发生6.1级余震,距青川仅有几十公里的文县震感强烈,地震时我正组织学生们在帐篷里搬凳子,突然间大地晃动,似乎已经习惯了的孩子们并未惊慌乱跑,在我的叫喊中围到了一起。几分钟后,我收到励部长的短信,询问文县情况及传输设备是否受损。大约快6点时,又下起了中雨,他得知消息后又发信问是否会对传输节目有影响。在这之前,老师为学生们在现场的演唱准备了3首歌曲,我用手机把学生们演唱3首歌曲的声音分别传给励部长,他亲自敲定唱《爱我中华》。当晚10点15分,义演晚会主持人与文县现场记者张健进行了电话连线,由于现场转播导演的差错,造成了传输画面和声音的错位,但孩子们的歌声还是传到了晚会现场。这是地震两周后,电视屏幕中第一次把来自灾区现场的画面同步直播,虽然它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5月27日,我奉命返回台里。3天后,即31日,因胡锦涛总书记要来陇南看望受灾群众,我再次赶赴陇南。6月2日,我在康县遇到了刚刚送走胡锦涛总书记的省委书记陆浩,他约我在会议室里谈了近40分钟,对前一段广播电视的抗震救灾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近期的宣传报道十分中肯地提了四点要求。陆浩书记在交谈中还就进一步提高时政报道的时效性、权威性及在大局面前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加大省台新闻在央视播出等具体工作讲了明确的意见。这是我到电视台8年来,第一次与省委书记面对面地汇报交流宣传工作。我深切体会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在这个特殊时期对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关心,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总台根据陆书记的指示,继续加大了抗震救灾报道的力度,增加了播出时间和节目量,并将报道重点放到了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上。

大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抗拒的。这种难,表现在它毁灭性的打击是人类目前还无法掌控的。但是,人类毕竟是生存在地球上的一群高智慧的精灵,现代科学技术提取的地质切片上,我们不仅能找到地壳运动的规律,也能清晰分辨出人类几千年来在灾难中不息抗争的印迹。再过一百年、一千年,我们的后人一定会通过汶川地震博物馆,通过遍布陇南千山万岭间的一座座校园和农舍的变迁,清楚地看到打烙在岩石切片上的影像。

那是一场灾难的烙印,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那是一片挺立的群雕!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逝去的和活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