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小辰光,在康桥
18452600000001

第1章 自序

我家在上海的康桥,以前的南汇,三四月份会办桃花节,十年来变化多多。整个少年时期我都在这里生活,面对好看的女同学最喜欢读的就是《再别康桥》。花了好几年把乡下小孩的一切都写进了书里。那时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少年。

康桥在九十年代末宣布工业化后,四处打桩建设,紧接着就是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恰好填补了不少年轻人离乡后的空荡荡)。现在十个里有八个操着普通话和家乡话,只剩下两个本地人——因为交流的需要,他们普通话的水准大幅提升,以我爸妈为例,以前说起普通话都是大舌头,现在跟我讲电话时,聊起电视剧里的台词或者片名,也很流利地操起国语。

儿时的邻居们都像是隐居了一般,或许他们都在自家的二楼嗑着瓜子看电视。有了房租这份稳定收入后,本地人的日子悠闲了些,麻将馆里都是他们的身影。大部分都是坐拥土地和房产的中年人和老人,他们的那些孩子随着升学婚嫁和工作陆陆续续已经离开。

我家三层楼,除了二楼有一间我爸妈用着,另外一间为我留着,其他都租给了来上海打工的朋友。他们朴实,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跟本地人划开了一道明显的线。他们住着房东为他们准备的装修简单的屋子,一清早就出门打拼,夜色渐浓才回来睡一觉;他们的家属整个白天似乎都用来做饭带孩子和洗晒衣物。

看着陌生人轻松而熟练地出入,每次回家我都傻傻分不清楚,这究竟是我的家,还是别人的家。

这就是变化。如果不是你特意追求和安排的,任何变化都会让人迷茫、重新定义,以及适应。环境变了,你不变,甚至期待以不变应万变,会感到委屈的。当你有了新的经验,你必然改变过去的认知。所以一个人的想法改变再正常不过。

这本书里的一切原本是我的札记,是我的素材,并非为出版这样一本小书。但我最后改变了主意,希望她们能自己团结起来。

接下来写得简单一点。交代由来。

前些年读到库切的作品,是《青春》或者一本别的,我记不太清了。当时我还没到三十,感觉也快失去所谓的“青春”。刚刚失去的东西其实并不容易搞明白它的意义,就像失恋的刹那,痛苦是接下来逐渐产生的情绪。我计较的是我的童年,不知道哪天我后知后觉,原来我率先失去的是少年的时光——一个“他”。

于是我在上海作家陈村(我们叫他村长)主持的网络论坛简单记录那些往事,在上海近郊的成长记录,每一份记录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或者是人,或者是事,还有一些是物。主要是足球、同学和伙伴、家人亲戚还有各种玩。

写这些说起来容易,好比在深夜失眠时候满脑子的回忆。但这样的写作也很伤害自己,比如,我再也不能继续在所谓的虚构小说中借用我的“经验”。人家要是凑巧看过这本小书,就会点破魔术师的把戏般嘲笑这个作家的枯竭。

在论坛上花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像写诗一样还常常敲打回车键。那些凌乱的字最后还是需要整理。原本我希望能成一个编年体,写着写着乱了。好多事情真分不清前后,不少文章也是“继往开来”的,我是说有一点点借古讽今,当然嘲讽的是今天的自己。

最后我想说的是,成长真是一件愚蠢的事情。点燃的香烟烧到了尽头,过滤嘴冒出的烟充满臭气。

八十一个故事,就像九九八十一难。

小饭2012.4于上海武威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