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
18453000000030

第30章 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教育的时机(3)

(5)青春期(12~18岁),核心问题:能否形成自我同一性一方面青少年发自本能的冲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青少年面临各种社会的要求和压力会感到困扰,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青少年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简单地说,就是清醒的自我认识,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如何朝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人能够将自己的多个方面如言与行、情感与意志、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等协调统一起来,同时将当下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和他人期望的自我统一协调起来。如果青少年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这很有可能是学生在这个时期容易形成叛逆的原因。此阶段的关键词是“忠诚”,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能坦然面对价值观中的各种矛盾,由已经建立起的自我同一性指导自己的人生的能力。”

中国若干顶尖大学设有少年班,招生对象是15岁以下早慧的少年群体,通过特殊的课程安排和独特的教育方式达到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目的。这些少年班造就了不少杰出人才,如张亚勤(微软公司副总裁)、陈晓薇(前中华网总经理,现为九城总裁)、锁志钢(哈佛大学教授,2007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时年仅44岁)、陈羲(2007年获得美国总统科学奖,现任哥伦比亚大学纳米力学研究中心主任)等等。

同时,也有一些学生的发展“出乎意料”。

宁铂。1978年3月,14岁生日还没过的宁铂走进中科大,成为首批少年大学生中名声最响的一个。事实上,宁铂入校后并不愉快,1年后他就告诉班主任汪惠迪:“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当时他被安排攻读理论物理。从1978年入校到2004年元且后离开科大,25年里宁铂做过许多次离开的挣扎,无一成功。1998年,宁铂结婚生子,由于婚姻生活不和谐,他醉心于佛学。2002年,他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被学校领回去。2004年,他“成功”遁入空门。

谢彦波。谢彦波入学时刚刚11岁,自理能力差,自视甚高,尤其不懂如何与人交往。传说他第一次走进中科大的校门时,还在滚动一个铁环玩。在朋友们面前,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由于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学位拿不下来。谢彦波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他结婚后,没有什么积蓄,分到了一套楼下总是有人打牌的小房子。在持续不断的烦恼中,谢彦波终于憋出了心理问题。

干政。干政与谢彦波有惊人相似的轨迹:都是在普林斯顿学习,都是学理论物理,都是与导师关系紧张。回国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找到了干政,表示他可以回科大读博士。令大家惊讶的是,干政拒绝了。几年之后,在家赋闲已久的干政又表示想到科大工作,这一次科大没有同意。后来干政长期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他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最终,干政把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家里,与外界长期隔绝起来。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结合科大少年班个别学生的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人格的发展很有可能也存在关键期,对孩子健全人格发展的关注丝毫不应少于对其智力和学习成绩的关注。这些少年班的学生进入大学是在11~15岁之间,根据人格发展理论,他们刚进入或正处在“青春期”,在这个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形成自我统一性”,即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们要将当下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和他人期望的自我统一协调起来。他们的智力是超常的,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在处理自我同一性的能力上也超强。他们被赋予了太高的期望,来到了一个与他们的年龄不匹配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无法像同龄人一样有机会解决人格和谐发展的问题,自我同一性的三维(当下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和他人期望的自我)失衡,最终导致人格方面的缺陷。

3.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Kohlberg)提出,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而这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他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给不同年龄的儿童呈现道德两难故事,儿童的回答显示了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力也存在差异。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是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汉斯别无他法,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类似这样的道德两难故事及相应的问题呈现给儿童之后,根据儿童的回答可以研究他们的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下表所呈现的是不同认知水平的儿童针对这一问题所作出的典型回答,科尔伯格将其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这个实验在多个国家实施的结果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而且与儿童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发展是一致的。该理论提示我们:道德认知的发展是连续的、按照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道德发展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之间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当前学校中的德育缺乏实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德育内容和德育形式与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不匹配,德育内容大而空,给学生灌输一些他们根本不能理解的大道理。认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并不是被动地迁就学生的既有状态,而是在学生既有水平上的基础上辅以恰当的德育内容和德育形式,积极、主动地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判断其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呈现的内容。

总之,孩子不仅有智力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还有道德的发展。这些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规律,只有依据这些规律优化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这一章的最后,结合成熟、关键期、印刻、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尝试回答本章最初的问题“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如果我们承认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成熟和关键期对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有重要影响,那么就会有“起跑”的问题。“起跑”的心理学意义就是在关键期让学生获得恰当、充分的发展,即在某个时段要启动学生在某个方面的发展,此时家长和教师要为学生该方面的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果此时学生没有“起跑”或“起跑不利”,很有可能使其后续的发展受到损失。关于“起跑”,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第一,起跑时机的问题。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智力、人格、道德等多方面的发展。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这些方面的发展只能勾勒一个大致的路径图,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表,而且由于个体差异,我们无法明确地知道每个学生在什么时间哪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启动。同时,学生某个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机也不是一个时刻,而是一个时段,只不过有些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段短一些,而有些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段长一些。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多关注有关学生发展时机的研究成果,以便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发展的最佳时机。例如,已有研究表明孩子数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比我们以往认为的要早得多,孩子在2~3个月时就具备了分辨数量多少的意识和能力,在此阶段有意识地向孩子呈现物体的数量变化,并且与孩子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发展联系起来,对孩子的数量感知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起跑方法的问题。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和家长要考虑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发展,如何设置适宜的发展环境,例如,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认知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不同,教育教学方法相应地也要不同,教师和家长可参考更多有关这方面的材料,用适宜、高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人格和道德社会性的发展也是这样,不同的年龄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当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非常细致地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设置最佳方案。对此我们的建议是,就像我们的日常饮食要全面均衡、不能单靠某种维生素一样,促进学生的发展可参考本书前面的章节——“读书、体验与实践”,给学生创设一个综合性发展平台,随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启动”条件,促进其多方面的有效发展。

第三,起跑力度的问题。童话大王郑渊洁曾对“起跑”的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时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导致起个大早,赶了晚集。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

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我们前面也提到“起跑”是一个时段而不是时刻,因此要考虑学生“成熟”和“后劲”的问题。在学生起跑的时候,不能心急贪多,要意识到即使是起跑也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也有适应和成熟的问题。例如,3岁之前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此阶段进行一些言语训练是很有价值的。但是用多大的训练强度和难度、用什么样的训练形式以调动孩子的兴趣、如何处理语言发展和其他方面发展的关系等等都要通盘考虑。如果教育方式不恰当,对学生强塞硬灌,不但无法促进孩子语言的良好发展,还会破坏孩子学习的动力。同时,如果在语言训练上花太多的时间,就有可能压抑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因此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分析“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以此作为本书的落脚点,因为优质的课堂几乎蕴含了本书中提到的所有教育教学的原理和策略。

教育教学启示

1.有效的教育教学必须基于孩子身体或智力方面的成熟,要认识、尊重孩子的现有水平,在发展的某个方面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不顾孩子发展的“时间表”盲目地期望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

2.孩子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在身体或智力某方面的发展存在最佳时机,处于这个时期该方面的发展效率最高。但是,不是到了这个时期孩子就会自动发展,家长和教师要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

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孩子的认知发展由低到高要经历四个阶段:动作感知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孩子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教育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促进学生在现有水平上的提高。

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问题解决得好,就会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为孩子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引导。

5.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要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教师和家长要在孩子既有水平的基础上辅以恰当的德育内容和德育形式,积极、主动地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判断其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呈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