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
18453000000029

第29章 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教育的时机(2)

在这个阶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急于将成人化的、以知识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孩子,因为这些内容与此阶段孩子的发展任务是不匹配的,孩子费了力气却只能对所学的东西“生吞活剥”,这不仅会让孩子丧失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更糟糕的是由于占位性影响,本该在这个阶段完成的合适任务却被剥夺了,错过这个关键期再要弥补就非常困难了。因此在前运算阶段,应当鼓励孩子从事多元化的活动,读书、体验、做事等都可以为孩子搭建发展的平台,这些也许不能形成直接的“教育成果”,但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样,这些活动一定会给孩子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最明显的特点是具备了可逆性和守恒性,显示出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运算”了,但这种逻辑思维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儿童在这个阶段具备了各种守恒观念,包括:体积守恒(把液体从一个高而窄的杯倒向矮而宽的杯中,或从大杯倒向两个小杯中,问儿童高窄杯和矮宽杯中的液体是否一样多,或大杯和小杯中的液体是否一样多),对应量守恒(8个杯子旁放着8个鸡蛋,儿童知道杯子和鸡蛋的数目相等,把杯子或蛋堆在一起时,再问儿童杯子和鸡蛋是否一样多),重量守恒(先把两个大小、形状、重量相同的泥球给儿童看,然后其中一个做成香肠状,问儿童形状不同的两个泥球大小、重量是否相同),长度守恒(两根等长的棍子,先两头并齐放置,让儿童看过之后,改成平行但不并齐放置,问儿童两根棍子是否等长),面积守恒(两个等面积的纸板表示草地,有一只牛在草地上吃草,草地上盖有牛舍14间,在一个纸板上牛舍是建在一起的,而在另一纸板上是分散的,问儿童,分别在两块草地的两头牛是否可以吃到一样多的草),体积守恒(把一张纸片假定为湖,上面的不同大小的方形是小岛,要求儿童在这些不同面积的小岛上建筑体积相同的房子)。守恒观念的建立对于儿童的学习尤其是数学等理科方面的学习特别重要。

儿童在这个阶段进入了学校,开始系统的学科学习,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得到不断提高。学生将面对越来越多的概念,概念一定是抽象的,而且概念之间是有联系的。请注意,此阶段的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具体事物”上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应为其提供具体形象的支持。如一二年级的孩子在进行加法计算时,往往需要数手指,这是因为抽象运算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支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除了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还有表面化、直接、简单等特点。如他们往往用非黑即白的思维进行判断,会在看电视时问“××是好人还是坏人”,会根据片段的信息作出简单而不够全面的判断,只能发现事物的表象而不能看到其本质。但我想提醒家长和教师,我们应当理解、尊重乃至欣赏这种状态,不要急于用成人的思想去笼罩、替代孩子的思想。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半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很愚蠢的事情”。

在具体运算阶段,由于学校教育的实施,儿童的思维能力将获得极大的发展。但学校教育却是一把双刃剑,按照将儿童社会化的要求所安排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不一定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还有可能因模式化的教学而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能力,主动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此阶段的个体即使不依靠具体事物,也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思考。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算,其主要特征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能力处理各种抽象概念,而不只是单纯地处理具体事物或形象。学生在此阶段已有能力将形式与内容分开,用抽象的运算符号来替代、表征具体事物。

按照学制,这个阶段的学生进入了初中。翻开初中生的课本,与小学内容相比,其理论化与抽象化程度明显提高,直观的表现就是出现大量的符号、概念、理论,明显的例子就是函数,一个函数可以表征无数种现实的具体情况。有些学习内容开始从一概念到另一个概念,纯粹利用逻辑、抽象、推理进行思考,已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在本阶段,家长和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以理解为核心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点请参见前面第四章 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孩子的思维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结合的过程。一个孩子绝不是在7岁生日那一天就从具体运算阶段“突变”到形式运算阶段。其次,每个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时间表存在差异,有的孩子发展到高一级的阶段早一些,而有些孩子晚一些。此外,在不同的认知内容上,思维发展的路径也会存在差异,有些内容,如阅读、音乐、绘画、社会性学习等进入形式运算的阶段会晚一些,而数学、物理可能会相对早一些。因此,在学生处于较低思维阶段时,应看到其高级思维的萌芽,主动促进其思维发展;在学生的思维处于高级阶段时,也要看到个体差异及不同思维维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容许学生在某个局部保留低水平思维的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示我们:具有不同思维水平的孩子其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就好像不同体力的人能负荷的重量不一样,这对教育教学来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教师应该了解你所教的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这决定了你教给他们的东西他们是否能够吸收和理解,决定了教学的效率!建议教师多看一些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研究资料,这对我们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提高教学效率是有帮助的。

此外,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为孩子提供恰当的外部环境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比如狼孩,其思维发展的停滞和低下就是因为缺乏适宜的发展环境。因此,抓住教育的时机不能被动等待,而要为学生主动创造发展的条件。作为父母和教师,主动引导孩子发展、为孩子提供恰当的发展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在此我们要提到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将其定义为“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果茨基明确指出了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结合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学生当前的既有认知水平,还要重视、相信学生的潜能,形成合理的期望,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有效缩短学生既有水平与可能水平之间的差距,积极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2.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人格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这个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有顺序的,个体在每一个人格发展阶段都要面对和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问题解决得好,就算完成了这个阶段的任务,个体在这个阶段就会形成某种积极、健全的人格特质;反之,问题解决得不好,则会形成消极、不健全的人格特质,产生心理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思考要培养学生哪些积极的人格特质,不同年龄阶段对哪些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很重要,教师和家长如何在不同的阶段为学生解决该阶段的问题创设良好的环境并提供支持。埃里克森提出了八个人格发展阶段,以下介绍前五个阶段——0到18岁,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将经历快速变化的学前期和极为重要的基础教育时期。

(1)婴儿期(0~1.5岁),核心问题:能否形成基本的信任如果认为此时的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当孩子因为饥饿或不适而哭时,父母是否出现并给予满足和抚慰会影响孩子是否能建立信任感。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和“乐观”的品质,具有信任感的儿童对未来乐观积极、富于理想,反之则悲观消极,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希望”,埃里克森将其定义为:“相信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有信心抵抗压力,‘希望’标志着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核心问题:能否形成自主的品质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自我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孩子会发生冲突,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出现了。一方面,父母必须控制儿童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要求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产生自主意识,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要”、“不”来反抗外界控制。父母对此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父母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控能力。因此,把握好教导与支持之间的平衡,才有利于儿童形成自主而又守规矩的品质。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意志”,埃里克森将其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约束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核心问题:能否形成积极主动的品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主动性和想象力。当儿童的主动性超过自我怀疑时,他们就有了“设定并追求目标”的品质。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主动”,埃里克森将其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因为可能的失利、罪疚感和对惩罚的恐惧而被抑制。”

(4)学龄期(6~12岁),核心问题:能否形成勤奋的品质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就会变得勤奋,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完成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热情而又积极地生活,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学业成绩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唯一的任务,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的工作和老板们最驯服、最无思想的奴隶。”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勤奋”,埃里克森将其定义为:“勤奋是不被挫折所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