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国最新校园心理建设指导丛书-青春期心理健康必读
18468000000034

第34章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4)

人格特征就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学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是心灵与心灵的撞击。教师的人格特征显著影响学习成绩。研究材料表明,教师作风民主、态度热忱、关心学生期待学生进步这些良好的人格特征,对教学效果的促进是显著的。教师认可学生的观点,可以提高学生课堂成绩;教师单纯靠指责批评学生维持教学,学生成绩就下降。这与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是一致的。中学生一方面在心理上有了成就,在需要层次上不但有一些基本生理方面的需要,而且产生了自我关怀的需要,自尊与安全的需要,友好气氛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们感情十分脆弱,自信心差。教师的人格对满足他们的需要是直接的、关键的因素。学生需要的满足与否,恰恰引起其动机、情绪上的一系列问题,影响到学习成绩。实验表明,民主的教师,学生努力达到他要求的目标,不论教师在与不在,学生自己负责学习;而专制的教师,其学生离开教师监督就不学习了;放任的教师,学生不知努力方向,任意学习,效率很低。

(七)身体素质

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受教师身体状况的影响。教师体弱多病或年纪已大,造成经常性缺课或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会直接造成不利影响。而另一方面,身体又是精神的“寓所”,身体状况不佳,精力不会充沛,就没有充分地关心学生和进行教学。教育部门应该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给教师的工作量应恰当。另外还必须注意及时接收新教师,积极培养,早日使之顶岗上班。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其各方面的素质关系极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个教师虽然不可能全部具备了这些素质,但应当尽量创造条件使自己多具备一些优育素质。选拔教师也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成绩的不断提高。

三、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内容是由一定的教育目的决定的,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它也反映应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水平。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决定培养人的蓝图。

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三种形式。这里着重谈谈教科书的内容对“提高学习成绩”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同时要说明的是,就教科书的内容而言,主要还决定于使用教科书的人,这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使用得很好的人,即使教科书中出现不利因素,他完全可能使之转化为有利因素;反之,使用得不够好的人,很可能对教科书中的有利因素熟视无睹,甚而如后面文中所指出的,将有利因素视为不利因素。

(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准确,有严密的逻辑性;正确,有鲜明的思想性。是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本体现。

(二)教学内容的阶段性

教学内容的阶段性是指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分阶段安排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提高,不断发展,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的。

作为教师,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可以轻松自如地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毫无困难的再上一个台阶。作为学生,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就可以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条理化,在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知识过渡中充满信心,排除障碍,温故而知新,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三)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来自实践,学是为了用。知识来自实践。教科书中的许多课文,所叙述的思想内容都是作者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出来的。书本知识无不是前人经验的总结,知识的积累。就语文学科的教学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对作者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和认识有所领会,变为学生的认识,用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以利于更真切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是为了用。教学内容中能让学生亲自动手的地方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这既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所必需的,又能为将来走上社会,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就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而言,适当增加一些乡土教材内容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但是学习知识的需要,而且也可培养青年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就目前状况而言相当一部分中学毕业生仍将留在当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些人既需要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又需要改变家长面貌所必备的知识和技术。

(第三节 )自身因素

一、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习习惯是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一个人养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对其学习成绩直接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学习习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基本固定了的学习行为方式如时间支配的习惯、用脑习惯等等;智力操作习惯即所形成的智力技能。我们具体分析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行为方式方面的习惯

在行为方式方面,与学习活动关联最大的是时间支配的习惯和用脑习惯。

1.时间支配的习惯

支配时间即运筹时间、筹划时间。马克思说:“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掌握时间运筹的规律,才能更经济、有效地利用时间。青春年华,时间无限宝贵。掌握好时间,不但对学习成绩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对一生的发展也会一定的影响。

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领会——巩固——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课使人领会所学。不能领会就谈不上巩固和应用,就必须“重新学习”,浪费掉不应有的时间,而且往往事倍功半。这种学习我们叫它“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认识不到课堂时间的宝贵。比如有的错误地认为,课上不上还不一样,课后或课上可以自学。而认识不到上课时间具有很高的相对价值。另一方面,问题也可能出在上课教师身上。比如教师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量,课内松松垮垮,课外十分紧张,造成学生本末倒置地对待时间或者教师水平低,不负责任,形成学生不良的听课习惯。合理支配时间,首先要充分认识时间的价值。有些同学对课堂上课时间不珍惜,老师讲,他也讲,或者想别的做别的,耽误了听课,阻碍了内容进入记忆。有的同学虽然形成了认真听讲的习惯,但不珍惜自习课时间。自习课看小说、玩耍。这样的习惯干扰他对知识的巩固过程。对知识的巩固必须及时,趁热打铁,否则就会迅速大规模遗忘掉。自习课正是为大家安排的及时巩固的时间,不好好利用,日复一日,到学期快结束了,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这时再复习往往是事倍功半。还有的同学形成了珍惜上课、自习课时间的习惯,但没形成珍惜课余、课外时间的习惯,不重视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有课业练习、社会实践等。由于许多课余时间被浪费掉,课业练习达不到熟练程度,也并未能将所学的知识尝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学习动机不够强烈,兴趣不浓,干扰了上进心和学习成绩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针对这些情况,必须让学生认识时间的相对价值。青年时间如黄金,在一生中十分宝贵,“学习趁年轻”,课堂时间价值相对比自习课、课外时间价值大,不是可有可无。当然不是说其他时间不宝贵,应当区分时间的相对价值,并且把各种时间有机结合利用,达到促进学习的最优效果。还必须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时间的整体价值来自于其部分的价值,即时间的价值恰恰体现于零零散散的分分秒秒之中。大的事业是从分秒开始的时间的积累。这样促使学生形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养成一坐下来就能迅速排除干扰。置身心于学习活动中的习惯。即迅速使自己投入学习。而不是坐了好长时间还手忙脚乱,不知道干些什么。这就有赖于自己学习的计划性如何和其他学习上的方法、技巧。合理支配时间的习惯应当包括珍惜别人的时间,不在别人学习、工作时无端地聊天、扯皮、吹牛或者捣乱、起哄、破坏纪律等。

2.用脑习惯

中学阶段正是同学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已经基本完成。很多同学朝气蓬勃、思维灵活、学习进步,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往往会出现头晕、注意力涣散、思维能力差、学习效率不高等现象,这就出现了一个如何用脑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有一副头脑,但并不是人人都懂用脑科学。良好的用脑习惯对人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好的用脑习惯则相反。良好的用脑习惯就是经常一贯地根据大脑的活动规律和特点合理用脑。

针对上述情况,首先要注意保护和开发大脑,使大脑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学会科学用脑;最后要不断营养大脑。

在人群中,所谓“百灵鸟型”的人是指那种早晨、上午或下午大脑最好用的人。这种人白天精力充沛,思维灵敏而深刻,学习效率高。而所谓“猫头鹰型”的人,则是晚上和夜间大脑最好用。还有一种叫做“混合型”的人,白天或夜晚大脑不明显地显出什么时候更好用。而人们一般都适合一年四季中十六到二十五摄氏度的气温下用脑,气温更高或更低大脑就利用效率低,在一个月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最佳期”。所以自己的学习习惯与大脑活动规律达到一致效果就好。良好地达到二者的一致是指在大脑活动活跃时学习最难学的东西,不是说只在这特定的时间去学,其他时间倒可以不学了。

从大脑的工作情况看,学习不同的知识,思考不同问题,大脑的工作细胞就不同。要科学用脑,学习中就应当适当交叉不同的内容,对大脑及时调节。这样不至于造成大脑某些细胞的过分疲劳。

合理用脑的习惯还应当包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定时起居、学习,经常保持愉快情绪和心境等。

有的学生形成了固定于某种特定地方、环境中才能安心学习的习惯,否则便无法学习。如有的习惯于在集体中学习,有的却习惯于单独学习。它可能影响到学生考试的情绪。因为考试不可能还是在他原来学习的地方,和周围都是熟悉的同学。需锻炼其应变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合理用脑的做法及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平时漫不经心,考试前突击“催肥”。不但违背了脑的运动规律,也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的学校和老师鼓励学生勤学,对熬夜学生大力表扬,树立“榜样”。这不适合一些学生,造成一些人晚上硬拼白天昏,上课无精打采。这种统一要求是无益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上面谈到的外,还应当有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写读书札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求师好问的习惯等。

(二)智力操作习惯

学生在后天的模仿、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智力技能就是智力操作习惯。如阅读技能、计算技能的形成影响其阅读、计算的方式和速度。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一方面会对其学习产生正迁移,促进学习;另一方面可能形成一种定势,干扰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采取不正确的心智活动方式,那么以后在解决同类问题时就会犯老错误,难以找到正确的出路。比如“心读”是快速阅读的一种心智技能。学生如果每每用出声朗读或默读对待一切文字资料,就会干扰“心读”的形成,影响其阅读材料的速度和知识的扩展。因此,应当注意学生最初的智力技能特点,对错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对正确的予以强化,并进行智力操作方式的指导。指导学生时应告诉学生正确心智操作的目的,意义,引发其正确动机,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学生能自我鉴别自己良好的和不好的智力操作方式并能自我校正。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外面的引导十分重要。教师、家长的管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伴的影响,学校管理是否科学也不可忽视。这就要求师长既要懂教育和心理规律,又要对不同的人有不同要求。要训练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使其学习行为科学化和自动化。经常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智力操作过程,以便进行指导。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外因固然重要,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自身决定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及行为都影响其习惯的形成。所以,应首先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问题。学生认识到良好习惯对学习的重大作用,就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这种积极情感作用下容易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配合以行为和智力操作的训练,慢慢就会克服掉旧的动力定型,形成新的良好的动力定型。好的习惯形成了,学习成绩必然随之而得到提高。

二、记忆的过程及对学习的影响

(一)识记

所谓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对我们学习的知识能记住多少和记得多牢,就取决于识记效果。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的、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根据识记是否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进行,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凡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就是无意识记。凡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并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就是有意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