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国最新校园心理建设指导丛书-青春期心理健康必读
18468000000035

第35章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5)

在学习过程中,无意识记大都和我们的需要、爱好等相互关联,而主要的是有意识记。各种不同的识记目的、任务,对于识记的效果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学习一篇文章,如果我们毫无目的即使看上三、四遍,也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但是如果我们目的明确,规定读一遍所要记住的内容,结果就会如愿以偿,提高识记效果。另外,目的、任务不同,也会影响记忆保持的时间。实验证明,让学生学习一篇课文,A组要求一周后考试,B组要求三周后考试,结果,一周后两组同时考试,A组的成绩优于B组,而三周后进行,B组的成绩反而优于A组。这就是因为他们目的任务不同所造成的。

第二,材料的特点对识记效果的影响。识记材料的性质、数量等特点,也明显地影响着识记效果。材料的性质不同,识记效果往往也不同。一般来说,直观形象的材料如小说等,比抽象的语词符号易记;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易记,而视觉形象比听觉形象易记。

(二)保持和遗忘

所谓保持,就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保持是一个富于变化的过程,对于我们已经记住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数量会减少而且质量也会发生变化。从实质上讲,保持的过程,就是和遗忘斗争的过程。遗忘就是对曾经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的现象。造成遗忘的原因很多,具体表现为:

一是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研究表明,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条件下,识记的材料越多,忘得越快;相反,识记的材料越少,忘得就慢些,从这个方面来说,学习不宜贪多求快,特别是学习的最初阶段。另外,对一种材料的过度学习,会提高保持的效果。例如,一首诗,如果您能倒背如流,很熟练,就不易忘记;而如果只能刚刚背下来,就忘的快些。所以,过度学习法,即在原有熟练的基础上再加以学习的方法,是克服遗忘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是其他因素的干扰是造成遗忘的主要原因。经过研究表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其他刺激的干扰,会引起遗忘。一般来说,清晨和晚上睡眠前记住的东西,不易遗忘,为了避免干扰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两次学习之间要做适当的休息;同时,两次学习的内容要尽量避免相似,因为这样干扰会更大。另外,及时复习、经常复习,也是克服遗忘的手段。

(三)回忆和再认

所谓回忆和再认,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能把它回想起来,就是回忆。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认出它来,就是再认。例如,考试中完全靠背会的题目,就需要回忆;而选择题或判断题则主要靠再认。回忆和再认虽无本质不同,但却有水平差别。相对说来,再认比回忆要容易一些。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都是记忆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提高记忆效果,就必须从提高识记效果入手,克服遗忘的威胁,达到正确、迅速地回忆和再认的目的。

为了提高您的记忆力,请牢记下面八个因素:

1.建立“一定能记住”的信心;

2.保持平静的心情;3.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4.有明确的目的、任务;

5.对记忆的内容感兴趣;

6.建立广泛的联想;

7.仔细观察并深刻理解;

8.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知觉的规律对学习的影响

作为对事物整体属性进行反映的知觉,其本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觉具有选择性。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外界事物是纷繁多样的,我们总是清晰地反映其中一部分,其余的事物则反映得比较模糊,而不是对它们都清晰的加以感知并作出反应,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具有理解性。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加以理解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具有整体性。知觉是把事物作为统一的整体加以反映,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4)是知觉具有恒常性。当知觉的物理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例如,一个凳子如从正上方看,则只能看到一块正方形的木板;如果从正前方看,却只能看到两条腿;但在我们头脑中,凳子还是凳子,这既不是一块木板,也不能只有两条腿。

三、如何利用知觉特性

(一)突出知觉的对象

我们知道,知觉的选择性,决定了我们感知什么样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则影响到我们能否对所学的重点、难点加以明晰的感知。要增加对这些问题的知觉,就必须突出这些知觉的对象。具体有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增加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事物易于成为知觉的对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最能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如活动卡片、活动画片以及录音、录像等,把死的学习内容变为有声有色的流动形式,就会提高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知觉。

2.增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实验证明,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突出,也就越易为人所知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圈圈点点及各种自己独创的符号,把要感知的重点、难点从整个学习内容中突出出来,以增加我们对它们的感知,提高学习效率。

(二)增强对感知对象的理解

理解在知觉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提高知觉的速度,也使得知觉更加深刻和准确,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只有多闻多见。既要靠我们广泛的阅读,更要靠我们和大自然及人类的广泛接触,深刻地体会。勇敢地面对生活、走向生活、拥抱生活,这是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的最好方法。

(三)避免错觉造成的影响

错觉是人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在学习上,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错误感知或理解。例如,两个重量不同的自由落体,如果在同一高度上它们自由下落。哪一个更先到达地面呢?人们往往都以为重的事物就先落地,而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形成错觉的因素很多,既有先前经验的影响,也和情绪及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变化有关。所谓“度日如年”的时间错觉,就是由于我们焦躁的情绪所致;而早晨的太阳大还是中午的大这一难倒“圣人”的问题,则是由于太阳的客观条件的变化造成的错觉所引出的。为了正确感知和理解学习内容,要尽量避免错觉造成的影响。

(四)体育锻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身体锻炼的内容十分浩繁,根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的体育锻炼方法达两万余种,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和增加。一般地说,体育锻炼的内容可分为健身运动、健美、娱乐体育、医疗保健与康复体育以及自然力的锻炼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提出健康的十个标志: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紧张;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9.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病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症状;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为了实现上述的健康目标,我们需要认真设计我们的生活方式,优化生存环境,戒除不良习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健身运动是指一般健康人为增强体质而从事的身体锻炼,它有发展和增强身体素质的功能。如散步、骑车、跑步、游泳、登山等运动,可改善心血系统的耐力。而体操、武术、舞蹈、摔跤、游泳和各种球类活动则有改善人体柔韧性的功能。健美是为了塑造体型和形成正确姿势而进行的身体锻炼。娱乐体育是为愉快度过休闲时间而进行的有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如游戏、踢毽子、放风筝以及观看体育比赛等。这类活动使人身心愉快,既锻炼了身体,也陶冶了情操。康复体育是病人为增强体力、尽快恢复健康而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的锻炼,自然力锻炼指的是改善身体的热平衡、水平衡、氧平衡等代谢过程,提高对各种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健康,保证人体这部“载知识之车”有充分的精力从事学习活动,这是人人皆知的,但体育运动能够发展智力,促进思维这一事实却往往被我们忽略。

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益智作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创立了所谓“逍遥派”,他同弟子经常边散步边讲课。当散步使身体发热时,思维活动变得更加活跃,“逍遥派”便由此得名。我国古代文学家也有散步吟诗的传统。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促进思维活动过程,而且能促进青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对幼儿园同年龄孩子的研究证明,能够自由活动的孩子比很少活动的孩子懂得更多的词汇,并且词汇运用得也正确。更重要的是,他们形成概念的过程更容易更准确。教婴儿学习游泳的实验也表明,学会游泳比学会走路还早的儿童,智力发展都超过了那些在同年龄时未学游泳的孩子。可见,孩子们明天智力的高低,与他们今天活动的多少有着直接的联系。

据研究,在历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不少人是有名的运动员,或者是奥运会冠军。例如丹麦的物理学家波尔曾是出色的足球守门员;1945年诺贝尔生物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的契英斯在得到科学奖金的七年后,获得了奥运会快艇比赛的金牌;法国著名的原子能学家居里当年也曾面临过两种选择:当职业足球运动员还是献身于科学。

还有人指出,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牛顿、托尔斯泰、巴甫洛夫,甚至包括列宁等,都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过推动自己事业发展的动力。这些事实表明,人的脑力和体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脑力的成长和发展要求体力的相应发展。

现代科学家往往不满足于过去事实进行观察,而要通过调查与实验来证实运动这种益智作用,得出了不少有启发性的结论。

前苏联学者研究认为,体力负荷能刺激思维活动。他们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要求被试做不复杂的计算、选择预先组合的单词,检查计算的正确性。这些工作要求在不同的情况下完成:一种是静坐完成,另一种是在安静散步或在缓慢转动的功率自行车上完成。结果表明,在进行适当的习惯的体力活动时,工作能力比静坐状态有所提高。

前苏联学者对大批在校学生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查验学生学习成绩与身体锻炼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结果有力地证明,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体发育变弱。他们中有13%的人不喜欢上体育课,虽有9%的人做早操但也并不经常。这些孩子的三分之一的空闲时间总是呆在屋子里,通过劳动制和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的也比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少一半。

上述所有研究结论都使我们相信,运动刺激对身体和智力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素质,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增强中枢神经和整个身体的健康。

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既然体育锻炼对我们的学习是有益的,那么我们就应当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为此,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1.积极参加体育课、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要领。体育运动是一门科学,讲究方法、技术与技巧。体育课除了提供给我们锻炼身体的机会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课上,我们能够学到体育运动的知识及各项运动的要领,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从事各项体育活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参加何种运动较好呢?这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说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确定。在众多运动类型中,益智作用较好的有跑步或长距离散步以及体操等,但有人喜欢球类,有人喜欢游泳、爬山,也有人喜欢棋牌类等等。只要是健康的体育活动,对促进智力发展和思维活动都是有益处的。

3.特殊情况下的体育锻炼。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上课前后,考试前后,躺在病床上或睡觉以前,如果有空暇时间,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考试前通常比较紧张,可以做一个呼吸调整运动,以放松情绪,开动思维。下课之后大脑很疲劳,特别是左半脑负担重,这时就可以做一下左半身的单侧体操。单侧体操不仅可帮助消除脑的疲劳,还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随时随地都可以做。

除了应当积极采取以上所提的运动措施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体育锻炼要经常。体育锻炼的益智作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生,只有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心血来潮的锻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运动,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2.体育锻炼要适度。运动量小,达不到有效刺激,当然不好,但运动量过大,累得精疲力竭,不仅不利于学习,相反会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在锻炼时要掌握适度。一般来说以运动后刚开始有疲劳感为好,这时停止锻炼,稍微休息后,疲劳感消除,精力可达到最佳状态。

3.锻炼的目的要明确,保证心理健康。在从事竞争性的体育活动,常有胜负之分。胜者固然兴奋,但负者又何必沮丧。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锻炼为了工作、学习,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记住这一点,就不会因为点滴的胜负而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在锻炼中保证心理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人的生命充满活力,这种活力是体力与脑力不断增大和发展的表现。生命中多一点运动的刺激,就多一些活力。让我们记住这伟大的名言“生命在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