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18468200000051

第51章 爱国主义教育与德育(1)

第一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放眼世界,纵览古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把爱国主义当作最伟大、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感叹:“啊,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什么呢?”可见,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神圣的职责,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深厚的挚爱之情,是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柱。

一、中国人的爱国意识

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人类以民族、区域来划分之后一种伟大的历史情感。人,最初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后向群居、部落、民族、国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尽管人的种族、地域不同,但他们为了生存的需要,聚合在一起,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界各种灾害斗,为各自的生存领域和利益斗,在斗争中结盟形成国家并升华出一种情感、一种习俗、一种精神、一种灵魂。这就是人类起源到文明过程中的一种文化血缘。

世界各民族、国家都以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作为凝聚的黏合剂,形成了比宗教更为强烈的情感,这就是爱国的情感。从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特点看,中国人的爱国,重在其深厚、凝重的历史的积淀,是一种极致的血缘文化情结。

第一,中国人对“国”和“家”的认识最早、最本质,结合得最好、最紧密。一开始作为宗亲伦理的家族体系和祖宗崇拜这样一个纽带,就不同于西方的城邦制,以炎黄二帝两位人文始祖的创造精神以及尧、舜、禹、汤四圣,周文、周武二王的圣贤作为,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楷模和动力。

第二,不同于别国、民族的语言文字。作为汉语载体的中国文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再没有像中华民族创造的汉字这样伟大的人类奇迹了。世界上另外几个古文明国家不论其文明还是文化,都曾出现了断裂,如玛雅文明、巴比伦文明都随着人类的发展而终结。而中国的文字在几十年中却始终如一,并且其生命力越来越强。它不仅以纽带的作用联系着中华民族不同区域的语言,增进了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而且在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的文字录入等,所表现出的优良品质和效率,都让世人震惊。

第三,集体主义是中国人爱国精神的一个特色。每当面对大事或原则问题,总是用集体主义原则来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评价尺度,也常常是强调整体精神,以群体利益为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国家的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个人利益包含在国家利益之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生动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牺牲小我为大我的精神写照。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血缘关系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虽然国家的强大、繁荣、富强,是爱国情愫构成的基础,但是,伴随着这种进步,人们普遍地感到除了要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水准之外,更希望人的价值的实现。这种价值包括实现大众的政治参与,建立起民主政体以确保每个民族成员的自由、平等、权利和利益等,只有这样才能激起人们的爱国热忱,使每个民族成员对民族国家有着无比的热爱与忠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民族传统和感情的连接上。

二、爱国主义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爱国主义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世界各国的公民都以是否热爱自己的祖国,能否为祖国贡献力量作为尺度,评价一切个人、集团、政党、阶级的言行,评价一个国家的社会道德状况,评价一种学说、理论、思潮的是非。一般说来,社会舆论总是赞扬爱国主义的壮举,谴责卖国主义行径的。因此,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行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人们将爱国主义作为分辨社会行为美与丑、是与非,决定赞扬还是唾弃,效法还是惩戒的一种标准。

爱国主义作为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们把祖国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个人利益自觉地服从祖国利益,是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基本原则。正是基于这一原则,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的爱国思想对后人仍然影响很大。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名言,充分体现了爱国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把个人的利益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想。还有在祖国危难之际,要具有“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行为,直至作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勇壮举,这些都体现了爱国者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以保全祖国和民族利益的高尚品德。

(二)爱国主义道德的巨大作用

爱国主义道德规范是靠人们自觉自愿实行的,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道德关系不同于法律关系,道德关系不具有强制性。因而,反映个人与祖国间的道德关系也不具有强制性,爱国主义的道德力量往往是通过人们内心的信念即通常所说的良心,以及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发挥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为自己的祖国出了力,尽了义务时,就会觉得问心无愧,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且形成一股力量和信心,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褒扬;而当我们做了不利于祖国的事情,或者错过了为祖国效力的机会时,就会觉得“良心”上的不安,感到内疚和羞愧,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责备。正因为爱国主义道德规范是通过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起作用的,所以它具有广泛性、稳定性和持久性,成为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各个国家及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者,尽管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奋斗目标不尽相同,但在时代所决定的范围内,他们都会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休戚与共,从而产生一种为祖国尽义务、作贡献的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即使在个人遭到不幸、受到委屈时,也不怨恨、忘怀、背弃自己的祖国。而是排除千难万险,忍受自我牺牲,心甘情愿地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如历史上的爱国者屈原、司马迁;现代社会中的最具有典型形象的邓小平同志,他们自觉地把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处处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上。爱国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民族英雄壮举的强大内趋力。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可以不断强化人们的爱国主义的信念,培养爱国主义责任感,构建民族独特的爱国传统和精神。

(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个人利益自觉服从祖国利益,这一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正是建立在人们的根本利益基础之上的。祖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疆域、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生活条件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整体,每个国家的人民总是在祖国这个环境中享受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离开了祖国提供的环境,个人的一切利益就没有保障。所以,祖国的利益,如领土的完整、主权的独立、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是所有祖国儿女实现其个人利益的基础、源泉和保证。但是,祖国的利益又不等同于个人的利益。由于祖国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而祖国对她的儿女总是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吸引她的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奋斗,并且在祖国的富强中发展自己,满足自己正当的个人利益,实现其人生价值。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对祖国爱得深,历史责任感才会强,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才会多,其人生价值也才会大,爱国主义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动力。在历史和现实中,凡是有为之士,无一不是坚贞的爱国主义者,如鲁迅,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凭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豪情,始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精神和人生价值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钱学森,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忠于祖国,自力更生,领导研制成功了“两弹”,从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还有那些在国际体坛上力挫群雄、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也是凭着热爱祖国的一腔热血,不顾个人伤残病痛而顽强地拼搏。正是由于他们都有一颗对祖国赤诚的热爱之心,才能确立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崇高人生目标,也才能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这些事实也充分证明,爱国主义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动力。

三、爱国主义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有很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可以使一个民族能够经受住无数历史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而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凝聚力的作用下,历经几千年兴衰变化依然稳固地聚集在一起,并一直保持着伟大民族的活力。综观历史,曾经与我们并驾齐驱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要么成为历史的过客,要么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惟有我们中国,从5千年前一直延续发展到现在,文化传统没有被中断,民族没有被分裂,更没有被消灭。这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什么力量使我们的祖国和民族无坚不摧地克服了一切历史困难,保持领土的完整和民族的团结?毫无疑问,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焕发出了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每当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或振翅腾飞的时刻,爱国主义精神都以宏大的号召力,将全民族召唤、动员、集合到它的旗帜下,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爱国主义对于每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作用,还体现在她为每个民族培育出一批堪称“民族脊梁”的民族英雄,他们以自己的生命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每个民族都可以自豪地列举出一批这样的名字,中华民族也不例外。如方志敏、杨靖宇、黄继光、雷锋、孔繁森等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脊梁”的杰出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不难理解爱国主义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作用,不难理解这种精神支柱的伟大力量所在。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第二节爱国主义教育与德育过程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德育的内涵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德育对学生成长和在学校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动力和保证的巨大作用。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与其他教育过程一样,德育也是一个过程。从广义上讲,德育过程既包括学前德育过程、学校德育过程,也包括学校后德育过程。应该说,德育是无止境的,终身教育就包含着终身德育教育。这就是说,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贯穿于整个德育过程中。人从孩童懂事起,就有了德育教育,当然这仅仅是启蒙性质的。学前德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通过游戏等活动,认知家乡的环境和资源,从而产生朴素的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德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成人公民教育的某些特征,应该更富有理性。中小学、大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与德育过程的关系可做如下分析。

(一)小学阶段

是指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年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尚不具备系统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和社会知识,还属于幼稚认识阶段。这个阶段德育只能通过直接经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尽管如此,需要指出的是,这个阶段,既是人生的起点,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必须注意抓紧、抓实。对于幼稚心理状态的小学生,可以通过授课和各种活动,认识国旗、国歌、国徽以及祖国的版图,初步了解祖国历史,知道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教育学生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家乡并升华为对祖国的依恋性,从小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作贡献的志向。

(二)初中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大体是12岁到15岁。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中间阶段,处于运算思维阶段。他们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离开感知的具体内容或事实,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个阶段的学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爱国主义教育又在包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德育中居于第一位。因此,需要正确处理爱国主义教育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关系。作为从幼稚走向成熟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进行本地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系列教育,通过系统学习祖国和本地的古代史、近代苦难史和奋斗史、现代创业史以及美好的前景,进一步教育学生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激发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打好基础。

(三)高中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