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德育教育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接近成熟,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个时期的学生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容易脱离实际。由于这个时期辩证思维开始形成,有了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较少盲目相信别人的道德说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批判地评价曾经接受的认识。因此,不能不说这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主要应该进行“一切为了祖国”系列教育。通过政治课和形势报告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会主义祖国的国际地位,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常识和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加强对祖国、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逐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培养为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的使命感。
(四)大学阶段
大学阶段的德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最后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德育内容更为丰富,任务也更为繁重。因此,大学德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做到江泽民同志提出来的“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帮助同学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毕业后,投身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共产主义者,从而把实现党的最高纲领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
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的矛盾对立与统一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
(一)“教”与“学”的矛盾
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对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水平,理顺教学途径,和谐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教”与“学”是对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不能代替“学”,“学”也不能代替“教”。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但二者又是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教”与“学”相互联结在教学过程中,“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没有“教”,就没有“学”,同样,没有“学”,也就没有“教”,二者不可偏废。在“教”的过程中,主体是教师,也就是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而在“学”的过程中,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就教育的终极目的来说,应该体现为“学”的结果,这就是学生把教育影响内化的成果。至于检验内化的成果,自然要看学生如何把这种成果外化为实践。
(二)“情感”与“行为”的矛盾
认识是理性因素,情感是非理性因素,但二者同属于精神领域。而行为即实践,是广义的认识的目的、来源、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属于物质领域。因此,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要注意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注意知、情、意、行的统一。做到既要“理”顺、“情”达,更要“行”通。
(三)不同阶段之间的矛盾
就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而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阶段:学生从各地聚集到学校,带着高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既有为祖国一展宏图而提高综合素质的强烈渴望,又有因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亲人而不适的心理断乳期的惶惑与无奈。二三年级阶段:这期间,学生对未成年人生活有了一定了解,基本上适应了环境,能够进行比较有序的学习,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努力积淀自己的知识、能力,为将来报效祖国准备条件。毕业前阶段:面临毕业,忙于求职,许多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几年来未成年人生活的收获作正面或反面的梳理,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更富于理性。应该看到,在各个阶段,教育客体的思想状况是不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活动和交往中的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各种社会活动和交往中来。因此,活动和交往之中都存在着矛盾,要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
(五)内因与外因的矛盾
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与情怀是不会自发产生的,必须通过外部教育渠道。但是,无论多么完美的外部教育,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也不会受到良好效果。这就需要面对并正确解决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实际状况的矛盾。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在起作用的。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怀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
三、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新内涵和新特征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爱国主义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驱逐黑暗,战胜邪恶,推动历史前进;如反对分裂,维护团结,巩固统一;如不畏艰难,改造山河,发展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等等。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这是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牢牢把握的。
历史已经表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传统合乎规律的发展。我们讲爱祖国,就应该百倍热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正如邓小平所说:“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必须始终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拓展爱国主义的内涵,赋予爱国主义以时代内容和特征,从而自觉地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到坚信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上来。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必须紧紧抓住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新时期爱国主义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一、强调坚持独立自主,把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统一起来,是当今爱国主义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二、强调坚持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把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统一起来,是当今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三、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是当今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四、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爱国与富民统一起来,是当今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五、强调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基本路线,把爱国主义思想和爱国行动统一起来是实现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力的正确道路。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赋予爱国主义教育以新的内容和特征,突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就能抓住根本。
四、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青少年。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都要把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必须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要突出这个重点。
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思想行为的总开关。如果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全党全民的共同任务,是使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的话,那么,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便是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永放光彩的必然要求。
从总体上看,目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其发展趋势也是积极稳定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改革与发展,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时代责任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和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青少年思想活跃、敏锐,有开拓进取精神,注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勇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磨炼自己,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需要,已成为广大青年的普遍意识。他们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学雷锋,树新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确认应该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离开了集体就没有发展”的认识已被更多的青少年所接受。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新旧体制的转轨变换,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方面都面临着全新的选择。同时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约束机制相对弱化及由此引发的道德约束力弱化以及教育上的失误,必然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重大影响,并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一是部分青年推崇及时行乐,缺乏理想,胸无大志,害怕艰苦,沉浸于吃喝玩乐。“趋乐避苦”已不是个别现象。二是价值取向开始由社会取向向自我取向转变。不管是在职业评价,还是在职业选择上,其标准都由原来的以国家需要和为社会做贡献为重转变为以个人利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为重。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实现个人目标追求,不择手段,不惜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物质利益成了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成为个人行为的导向,在它的诱惑下,极少数青年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组织纪律松懈,法制观念淡薄,无政府主义思想抬头,青少年打架斗殴、赌博偷窃等犯罪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形势下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非常困难的课题。下面就此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1.正面教育,情感培养。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教育才能形成。要对青少年进行近代史和国情教育,要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针对他们的思想特点,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入手。一是要善于抓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联系国际国内社会生活的现实,教育他们认识到帝国主义的种种霸权行径仍在威胁我国的主权,干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激发他们的危机感和自强自主意识。二是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增强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三是要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联系发展中使他们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历史,珍惜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了解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现代化事业奋斗目标,全面认识自己的祖国,正确对待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进而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
2.典型示范,启发疏导。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自古以来就是引导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的思想教育工作一贯重视运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鼓舞人民,用先进典型教育青少年,培养一代新人。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雷锋等英雄人物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深受人们爱戴的先进典型。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和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青少年。当代英雄徐洪刚是在党的教育下,在革命队伍的熔炉中锻炼成长的千百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的杰出代表。他见义勇为、浴血搏斗的壮举,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我们伟大时代的主旋律。它再次向人们昭示:人生的崇高价值,不是金钱、享乐和名利,而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用英雄人物成长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武装广大青少年,使其人生追求化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使他们对人生价值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内心有“做事要做这样的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的强烈欲望,使先进典型的高尚品格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导向。
3.分类指导、因人施教。由于每个人的文化素质、思维方式、道德修养等的差异,这就要求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区别不同对象和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在工作中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抓住各自的特点进行教育。比如,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要侧重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针对他们的特点,注意运用影视、书刊、音乐、美术、故事会、升国旗、唱国歌等生动有效的活动开展教育,引导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