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称:聂耳
影片类型:故事片
色彩:彩色
出品年份:1959年
导演:郑君里
编剧:郑君里于伶王苏江孟波
主演:赵丹张瑞芳江俊邓楠王蓓夏天
制片公司:海燕电影制片厂
1930年,19岁的聂耳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迫害,离开了云南家乡,来到上海一家商号做小伙计。当年冬天,商号倒闭,聂耳失业。聂耳富有音乐天才,弹得一手好琴,但这也无济于事,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在一个歌舞班当了一名琴师。聂耳在昆明的同学郑雷电来找他,鼓励他投身群众斗争的行列中去,使生活发出风云雷电的光芒。从此,聂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内容。他坚持自学,严格要求自己。在一次上海工人为赈济16省水灾难民的募捐演出晚会上,聂耳与党的地下工作者苏平结识,苏平介绍他参加了“上海反帝大同盟”的工作。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沈阳,翌年又发动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勇抵抗,得到了上海人民的支持。聂耳鼓动歌舞班子到闸北去做慰问演出,但抗敌将士们对他们演出的“桃花江”等歌舞节目十分厌恶。内疚的聂耳唱起了“马赛曲”,到前线的艺术家感叹地说,要是有中国自己的马赛曲就好了。聂耳把此事记在了心中。有感于民族灾难的深重,黄色歌舞班子的没落,聂耳毅然离去,紧握着音乐武器走上了革命道路。又一年秋天,聂耳在北平参加了文艺界联合大汇演,演出到一半,活动就被反动派禁止了。聂耳领头唱起了“国际歌”,群众齐声响应,用臂膀拉起了人墙,掩护着演员安然离去。不久,聂耳、苏平要调回到上海工作,他们登上万里长城,极目四望,群山白云,烽火狼烟,东北沦陷,华北危急,慷慨悲歌之情在胸中燃烧。聂耳的心底里汇成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庄严旋律。回到上海,聂耳冒着生命危险,开展了音乐创作活动。他来到码头工人中间,体验生活,创作了《扬子江暴风雨》中的组曲,并扮演了老王,受到工人群众的欢迎。不久,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战士。他创作的歌曲如滚滚洪流,一泻千里,《大路》、《开路先锋》、《新女性》、《毕业歌》、《卖报歌》和《塞外村女》等,给予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成为人民强有力的战斗武器。党决定派聂耳到苏联深造,临行前他满怀激情为田汉的词谱曲,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号角和武器,激励和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音乐传记片,它把人物融合在时代当中,将人物走过的革命道路和艺术道路有机结合起来,显现了主人公成长的轨迹。该片结合时代特色和主人公的创作道路,穿插了不少聂耳的歌曲,既服务于主题,又为本片增添了艺术气氛,突出了聂耳形象。编导选用聂耳的代表性作品《铁蹄下的歌女》、《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卖报歌》、《塞外歌女》、《开路先锋》和《义勇军进行曲》等作为全片的音乐基础,使音乐、剧情、人物思想发展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聂耳的饰演者赵丹以精湛的演技,将这位人民音乐家的思想、情操、艺术才华予以充分的表现,使这个不朽的形象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聂耳生平
聂耳,中国作曲家,中国无产阶级音乐艺术的开拓者。1912年2月14日生于云南玉溪,取名守信,字子义。父亲是一名中医,在他4岁时便去世了,家境更加清苦。他从小就受音乐的熏陶,小学时期就能演奏二胡、三弦等多种民族乐器。中学时,他经常参加老艺人组成的民间音乐团体活动,打下了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1928年,他进入云南第一师范学习,开始接触外国乐器和音乐理论,他对小提琴情有独钟。童年时代艰苦的生活,使他认识到只有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音乐,艺术才有永久的生命力。1930年夏,他中学毕业,参加各种进步活动,被叛徒告密,逃到上海。1931年,他考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当小提琴师。由于他听觉灵敏,又姓“聂”,被人送雅号“耳朵先生”,后来,他便改名为聂耳。他对当时“明月”演出的黄色歌舞十分厌恶,1932年曾在《电影艺术》上发表《中国歌舞短论》批评“明月”所演的节目。之后便离开“明月”,来到北平,三个月后又回到上海,在“苏联之友社”的音乐小组中,结识了田汉,任光等人。聂耳进入电影界是从写影评开始的。他于1937年以“黑天使”的笔名在《电影艺术》上发表一篇影评《下流》批评蔡楚生执导的《粉红色的梦》一片。
1933年初,他进入联华影片公司,担任场记、剧务等工作,并开始了电影音乐的创作,从1933年到1935年,他为影片《母性之光》、《桃李劫》、《大路》、《新女性》、《逃亡》、《凯歌》、《风云儿女》等创作了大量的电影歌曲。他所写的歌曲在影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有力地体现了影片的主题思想。他在创作时深入劳动人民生活,抓住他们生活里最本质的情绪,选择最典型的音调,赋以民族音乐色彩,加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如《桃李劫》中的《毕业歌》,《大路》中的《开路先锋歌》和《大路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影片《风云儿女》中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弥补了影片的不足,表现出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潮,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4年4月,他进百代唱片公司,后任音乐部副主任,1935年1月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同年4月中旬到达日本东京,7月17日在日本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逝世,年仅23岁。
聂耳对艺术充满热情,并且乐观地对待人生。他性格活泼,还曾在一些影片中饰演一些小角色。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37首歌曲,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传记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