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痒痒肉(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
18559400000003

第3章 不知道

在复旦大学的考研试题里,人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请说出全国政协委员的名字,请说出现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名字。这样的问题,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但是能够取得满分的人却微乎其微。

何以如此?答案其实也不复杂。首先,虽然记住这些名字对于适应了应试教育的中国学生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比这难记得多的东西他们也能够倒背如流。但关键是,也让他们感到匪夷所思的是,记住这些名字究竟有什么意义?记得有一个国外的老师,对中国学生把化学方程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感到不可思议。他以为,那个随手就可以查到的东西,没有必要这样伤神劳心。其次,不管是政协委员也好,是现任校长也好,让人家记住你的最好办法,恐怕不应该是出在考题里,强行人家那样做;而应该是干出让人家不记住你都觉得不行的事情来,当然不是臭名昭著的那种。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考研试题,产生不记住我的名字你就不合格的事情,盖缘于我们思想观念上的误区。一是“官本位”思想的作祟。涂鸦瞎猜,现任复旦大学校长大概是全国政协委员,要不怎么不让记住全国人大委员的名字,偏要选政协委员?我们不好断定这就是校长本人所为,也许他自己就根本不知道这码子事。但是,有人替他这样做了,其良苦用心,虽然现在校长不知道,但人家相信,老人家迟早会知道。知道了又会怎么样?很显然,这些“有人”的良苦用心一定会得到回报。二是体制机制环境的影响。这样的影响,照样波及到学术界,而且看上去丝毫都没有打折。曾引来反响的“张鸣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一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封建主义思想,仍然被大家视为处世圭臬。我们原以为的那片“净土”,其实一样灰头土脸。三是教育体制的弊端钳制着人们的创新思维。一些出彩出奇的想法,往往被视为另类视为异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发问:“你怎么总是和大家不一样?”在我们的惯性思维里,“一样”似乎是制胜的基础。我们并没有排除“一样”具有形成合力的功效,但我们应该同样注意“一样”所带来的弊端。“一言堂”是不是一样?人云亦云随人俯仰是不是一样?那可都是我们努力剔除的现象呀。正是这样的“一样”,使我们的大学精神萎缩成一块干瘪的面团。

对复旦大学考研试题的正确回答,涂鸦觉得,应该就三个字:不知道!其实这同样是一种反叛精神,反的是应试教育,叛的是封建主义。反叛的本质是为了创新,为了不做精神侏儒,为了独立之思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其实都应该把重庆某大学一位学生主动辞学时说的话记住,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当老师甚至校方领导规劝这位学生继续其学业,并再三询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不无悲伤地说道:“我看不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