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遗书
18572200000024

第24章 娶妻“阿丑”,求才不求貌:志同道合,安家立业(1)

我之事业,是与我妻阿丑分不开的。今日所取成就,有我一半,更有阿丑一半,娶阿丑为妻此生无憾。思阿丑,借以告诫后人:爱情不是花阴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爱情最坚定的基础,在于志同道合。人总是要老的,花总是要谢的,单纯“以貌娶人”,只追求外在的美,往往要吃大苦头。

说到“木牛”、“流马”,就不能不提到我妻“阿丑”。

想我年轻之时,才华出众,相貌堂堂,因此,向我提亲者比比皆是,其中最让我头疼的是没完没了,以各种方式为各地大家闺秀前来联姻者的纠缠。有的还拿有画像,虽画像中人个个貌若天仙,但我丝毫不为之所动,有道是:自古以来,帝贪色,倾国!士爱色,毁业!人恋色,败名!我诸葛亮今生求才不求貌。

为照顾我与小弟诸葛均的生活,嫂嫂被叔父接到荆州,从此,嫂嫂便担当起了母亲的角色。一晃,我已二十出头,却整天只知做学问,读圣贤之书,田间耕躬也能身体力行,会朋访友,谈古论今已达忘我之境,一切都好,就是从不想自己的婚姻大事,倒是嫂嫂为此伤透了脑筋。

嫂嫂对我甚是了解,知我心意,在婚姻问题上,不是挑剔,而是要找一志同道合的知已,一个贤内助,嫂嫂知我求才不求貌,正是为了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为此,嫂嫂便去请黄承彦老先生帮她出谋划策,黄老先生不仅是我恩师,而且我对他很敬重,素愿听其言。

嫂嫂登门拜访,只道是话未出口,黄老先生自开话匣,道出自己的苦衷。

原来黄老先生有一女儿,因此前黄老先生曾有过两个儿子,都只几岁便夭折。所以自从有女儿以后,黄老先生便提心吊胆,生怕再有不幸,他按襄阳的风俗,给女儿起了一个贱名叫“阿丑”,希望她能因此长得健壮结实。阿丑姑娘倒真是无病无灾,而且从小就口齿伶俐,聪明过人,几岁上即能熟背《诗经》,黄承彦视她为掌上明珠。

阿丑像她父亲一样,一通百通,成了一个知识渊博、满腹经纶、才高八斗、气质非凡的女子。只是阿丑长大以后,性格变得有点怪异,身体长得矮小短粗,加上皮肤黝黑、头发枯黄,又一点不留心梳妆打扮,所以,都快二十的人了,还没有定亲。阿丑心高气傲,说什么一辈子不嫁,要嫁也给天下的女子做个榜样,非要争个“女才郎貌”不可!把襄阳城搞得满城风雨。

黄承彦向嫂嫂道出苦衷,原来他想让嫂嫂帮他开导开导阿丑,打消那个“女才郎貌”的怪念头。

谁想嫂嫂听后突发奇想,认为我与阿丑正是天生一对、地设一双。黄承彦一向对我颇有好感,器重有加,当即同意,乐得愿做月下老人,嫂嫂回答愿结秦晋之好。

“长嫂如母”,一来嫂嫂之命实难不从,二来这正是我心中所思,当下迎娶沔南名士黄承彦之女阿丑为妻,这事在当时受到了许多乡里邻人的耻笑。

我之所以不顾人们耻笑,拒绝众多求亲者,偏偏娶阿丑为妻,是因我看不惯只追求外表美的庸俗作风,我一心想找个朴实而有才能、对自己理想的事业有所帮助的女人。黄承彦的女儿阿丑,虽皮肤黑、头发黄、长得较丑,但她聪明贤惠,颇有学识,遍眼天下,阿丑才是我理想中的爱人。

与阿丑结婚后,我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心中对她更是敬重,娶阿丑为妻我终生无悔。阿丑对我更是体贴入微,不仅把家中诸事料理得井井有条,使我能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和从事政治、军事的研究,而且如前所说,启发我发明了“木牛”、“流马”和威力强大的“连弩”之法,使魏兵望而生畏。

我之事业,是与阿丑分不开的。今日所取成就,有我一半,更有阿丑一半,娶阿丑为妻此生无憾。

思阿丑,借以告诫后人:爱情不是花阴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爱情最坚定的基础,在于志同道合。人总是要老的,花总是要谢的,单纯“以貌娶人”,只追求外在的美,往往要吃大苦头。

心灵美丽才有爱情美丽

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外貌起到了第一印象的作用,但美好的心灵才是打动人心的决定因素。在我诸葛孔明看来:

爱情美,美在重人品

爱情是两颗心的结合,而不是两张脸的拼凑。爱情、婚姻是要共同生活一辈子的事情。人品好、思想好、内在美,这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而外表美、长相好,只能是暂时的悦目,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总有衰老之时。建立在外貌基础上的爱情,一旦时过境迁,红颜衰退,爱情大厦就会倒塌。美丽的外貌只能唤起生理上的冲动,而生理上的冲动,如同一现的昙花;美丽的灵魂唤起的是心灵的激动,而心灵的激动,才如同长青的翠柏。

爱情美,美在重人品,不重门第

“门第”观念,像一道道万丈鸿沟把许许多多相亲相爱的男男女女分离在九天之外,阻隔在千里之遥,酿成多少人世间的悲剧。许多人把“门第”作为选择对象的主要条件,人品如何并不重要,宣扬什么“门当户对”的思想,似乎只有家庭条件好,才会有婚姻的美满和生活的幸福,以及远大前途。我不否认家庭条件好是可能成为婚姻的一个有利因素,但这决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还是在于人的品德及真情。

爱情美,美在重人品,不重钱财

在确定恋爱关系时,适当地考虑一下对方的经济状况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完全避开一切物质生活条件来谈论爱情,那只是空想。“适当考虑”,并不等同于拜金主义和买卖婚姻,因为爱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单纯精神现象,而由它所必然导致的婚姻更不仅仅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也是经济生活的结合。我赞美爱情的纯洁,但我也决不藐视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的物质前提;我反对重钱物、不重人品的恋爱观,但我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做苦行僧。放眼社会,拜金主义现象严重泛滥,甚至把钱作为爱情的砝码。这是一种严重的人性的异化,是对爱情的亵渎。

选对象时不能过于苛刻

记得当年我年满十八,到了怀春的年龄。所以对找对象的事很感兴趣。一天,我问叔父:“找对象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什么呢?”

叔父解释说,人总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挑选对象的时候,千万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许多年轻人在恋爱的伊始往往怀着美好的憧憬,希望恋人完美无缺,遇到了好的姻缘,明明幸福就握在手上,却不着边际地遐想,可能还有更好的,于是便放弃已握在手中的幸福,去追求雨后彩虹般的美丽。这样的人应该认识到:最爱就是最好。当然,我这样说,绝不是说爱情可以不经过慎重的选择,必须明确:爱情绝不能凑合。”

“那么,比较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呢?”我接着问。

“以共同的爱好为基础,”叔父想了想说,“这样的婚姻比较瓷实。”

叔父解释说,不少成功人士的爱情生活之所以美好与和谐,除了彼此性格、感情、志趣、品质等方面互相倾慕、情投意合外,更重要的是以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为基础。

叔父告诉我:“共同的爱好和理想是维系夫妻关系最牢固的基础。”

我想了想又问:“那么,夫妻是不是爱好一致,甚至从事同样的工作就好呢?”

“不能这么说,夫妻间的互补也很重要。”叔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为了让我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叔父不厌其烦地为我讲了许多。

叔父指出,夫妻之间有差异是好还是不好,要作具体分析。

男女爱情的产生和婚姻关系的巩固往往是由两类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一类因素是生活目标、价值观念和兴趣的共同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另一类因素的是性格、气质和才能的差异性,这也是不可忽略的。夫妻之间要有许多方面的“同”,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差异,除了相互适应——即顺应、同化、内化以外,还有一定方式是“互补”,通过“互补”,以求夫妻更加和谐而一致。许多事实证明,天才人物往往具有一些显著地不同于一般人的素质,他们身上会有某些超群的、非典型的、反常的特点——有些是优点,有些则是缺点。他们为了弥补在爱情和家庭生活中的某些不平衡因素,因此,所寻求的配偶往往是一些智力平平,但在其他方面有显著优点的异性。这样,生活就恢复了平衡,克服和补偿了缺陷。

对一般人来说,“互补”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在工作上,丈夫长于此,妻子长于彼,才能相互帮助;一个人忙于工作,另一个善于持家,生活中矛盾就少;一方性子比较急,另一方性子比较慢,就可以既把事情考虑得周到些,又做得快一些……。这样的夫妻正像凹凸相反的两块模子,十分贴切地合在一起。

夫妻之间的“互补”有许多基本形式,如:同位补偿,即通过相互激发和帮助,化特短为特长;异位补偿,就是在共同生活中扬长避短;升华补偿,就是在相互勉励和教育下,追求普遍的美德、伟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使双方都置身于更高的境界,凌驾于一切缺陷之上;群体补偿,就是以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因此,夫妻之间要谋求“共同”,也要谋求平衡,谋求“互补”。在择偶时应该这样,在婚后也要这样。“互补”往往不是自然形成的,而要自觉加以调节。叔父强调,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手掌。”人也是这样。男女双方不论多么志同道合,在兴趣、爱好、性格、作风等方面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这是正常的,不必对此感到遗憾或不满。

二、对差异要作具体分析,要看它表现在大的原则问题上,还是在日常生活小事上。例如,男女双方在理想方面差异很大,甚至背道而驰。这就很难“互补”,只有分道扬镳了。

三、“互补”往往是同一事物不同侧面的结合,这些侧面,各有积极意义,也各有其不足之处,“互补”是积极意义上的结合。

四、不能忽略差异方面的消极因素。消极因素的结合不是“互补”,而“互撞”;不是相得益彰,而是相互抵消,这就不好了。例如,丈夫虽然大胆,但鲁莽;妻子虽然谨慎,但保守,鲁莽加保守,这就糟了。

五、夫妻“互补”还要具备一些条件。这主要是双方互敬互爱。互相尊敬,才能认识对方的优点、自己的不足,从而以对方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为相互爱恋,才能致力于实现完美的结合,而且努力保持一辈子。

叔父强调说:“夫妻之间有差异不等于没有共同语言,所应做的努力不是如何消除差异,而是如何做到优势‘互补’。”

今回想往事,叔父之言犹如昨日,我觉得很有道理,遂凭印象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对叔父的怀念,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假乱真,金蝉脱壳: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

要说导演撤退艺术的大师,恐怕非我孔明莫属。我六出祁山,六次撤退,各有特色,不落旧套,常常在撤退中变被动为主动,大量消灭敌人。我以为: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善败者不亡。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

为剿灭汉贼,恢复中原,我率兵六出祁山,每日起早睡晚,日食不过数升。我虽知食少事烦不能持久,但我更知自己肩负重任,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自用“木牛”、“流马”大败司马懿之后,司马懿坚守不出,于是我又策划了一出“引君入瓮,以火攻之”的好戏,于上方谷大败魏军,此一役我军尽占渭南,之后,我自觉神思不宁,诸将因此未敢进兵。

一日,费从成都赶来,报我:东吴进兵伐魏不利,已经退兵。我闻此言,犹如五雷轰顶,顿觉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失去知觉。众将急救,半晌方醒。我心昏乱,旧病复发,我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大丈夫理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扶病理事,愈感劳累,常常吐血不止。六、七日后,终于卧倒榻上,我料自己时日无多,遂开始料理后事。

我将自己亲手所书兵法共二十四篇,传予姜维,又把“连弩”之法一并授之。告知蜀中诸道,皆不必多虑,惟阳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姜维一一答应。

我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叮嘱我死后,他可依计而行。

此后,杨仪前来问病,我把一应大事,尽托杨仪代理。

我一一调度完毕,便连夜将病情上奏我主刘禅,我主命尚书李福星夜至军中问安。想到我主如此关切,而自己今后再不能为其效力,我心俱碎。见李福遂嘱其应竭忠辅主,国家旧制,不可改易,我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我所著兵法授与姜维,他自能继我之志,为国出力。

我志尚未实现,而身将先死,我虽不愿,但也无可奈何,心中有太多不舍,遂又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抚面,彻骨生寒,我知自己已不能再临阵讨贼!

回到帐中,我虽觉身体不适,但我深知自己死后,我军退入蜀中,司马懿定会乘势追击。与敌交战,进需谋,退更需谋,而且退需要勇气、需要智慧。

我遂吩咐杨仪,马岱、王平、张冀、张嶷等,皆忠义之士,堪可委用。缓缓退兵,不可急骤。姜维智勇足备,可以断后。

我死之后,不可发丧,退兵之时,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就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司马懿见了必然惊走,杨仪一一允诺。

此“金蝉脱壳”之计,在我心中盘算已久,我素知退兵的利害关系,稍有不慎就会有大的危险。在我看来“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知进知退才是大智慧。

除此之外,我便是不放心我主刘禅,先帝知遇之恩,我主待我尊敬有佳,关怀备至,我虽死无以回报,遂上书以表心迹:

“臣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近贤良,斥奸邪,布仁恩于天下。”

自觉时日无多以来,我常不觉自思往事,魂牵梦绕,想那翩翩少年之时,随我主刘备征战之日……我遂写作了此书,一是回忆过去,二是以鉴来者。立书著说,以表心迹。

成大事者应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蝉和蛇一样,一生中要脱几次外壳,脱一次壳一次痛苦、磨难,然而脱一次壳又获得一次新生。蝉和蛇脱落的外壳与它们原来的身形相似,叫作蜕。人们见了蜕,以为是蝉或蛇,其实这时,它们早已逃走了。金蝉脱壳就成了逃离险境常用的计谋。“金蝉脱壳”之计并非我孔明首次运用,纵观历史运用此计者比比皆是,就是我的老对手曹操也曾用过(与马超相持潼关,曹操兵败,被马超追杀,曹操几次改变装束,才得以逃脱)。

“金蝉脱壳”是一种比喻,本意是指寒蝉在蜕变时,本身脱离皮壳飞去,只留下一个空壳在枝头。施诸于谋略,是指在危急存亡之时,用伪装、掩蔽或欺骗的手段瞒住对方,以求暗里逃遁。

采取“金蝉脱壳”乃是一时受挫,万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只要暂时得以脱身,就不愁没有再次复出的机会。

“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是“走为上计”,“金蝉脱壳”也是“走”的一种方法。不过,“金蝉脱壳”的涵义并不止于一走了之,而是有脱胎换骨、改头换面、天蚕再变、破网而出、死中求活、死里逃生、东山再起、反败为胜等积极性的意义所在。

纵观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他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能够挫而不折、失而不败、跌而不倒、焚而不毁,获得最后的成功,就是懂得应用“金蝉脱壳”的结果。

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

要说导演撤退艺术的大师,恐怕非我孔明莫属。我几出祁山,几次撤退,各有特色,不落旧套,常常在撤退中变被动为主动,大量消灭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