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这部电影早已家喻户晓,讲的是冀中根据地军民依托地道与日伪军斗争的故事。其实,发明地道的鼻祖似乎应出自我的老家丰、沛二县。丰、沛二县也是汉武帝刘邦的家乡和他起兵抗秦之地。据说当年这位沛公和他的部下为躲避秦军就曾掘穴藏身,可见老祖宗早在两千年前便知道地道的军事价值了。
从全面抗战开始之日起,日本人就没中断过对南四湖以西冀、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区的扫荡。开始日本兵来时,村里马上敲铜锣报警,锣声一村传一村,老百姓便开始扶老携幼,有的还赶着牛羊牲畜四散而逃。听姥姥讲,那时真是枪声四起,呼爹唤娘,乱成一片。姥姥怕孩子们跑散了,叫大姨用一条麻绳把弟妹们连在一起牵着跑。日本兵开着摩托骑着洋马,四处追赶围堵逃跑的人群,结果大部分群众又被圈了回来。鬼子步兵端着上刺刀的大枪把人群再赶回村里,由翻译训话,逼各家交了粮食畜禽,又抓了一些修工事的劳工之后才撤回据点。后来大家意识到逃不如藏,于是各家开始自发地挖洞藏身藏粮。起初挖的洞只有一个洞口,而且是直线的,只能叫地洞还不能称地道。村里有了抗日组织后,区村干部号召村民白天干活,夜里挖洞,为了安全隐蔽,各家要互相保密。党员骨干家的洞口只有支书村长知道,支书村长藏身的洞口,只有区长区委书记知道。
可是不久,又感到这种一个口的地洞只能藏身不能逃命,一旦洞口被发现,洞里的人就会如地鼠似的一个不少地被掏出来。区村干部又要求把各家各户的地洞挖通连起来,这才形成了能藏能跑的地道。再经过一两年的努力,丰县、单县、虞城一带的地道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县县通。只有鱼台的沿湖地区因地下水太浅,没有地道。
鬼子下乡扫荡一般都在麦收和大秋季节,主要是为了抢粮。每到这时,根据地军民都格外警惕,昼夜派人监视据点敌人的动向,组织群众抢收抢运抢藏。他们从距鬼子据点远的地块收起,据点周边的庄稼先放着不动,以麻痹敌人,最后再集中力量突击收割。往往鬼子一夜醒来才发现炮楼外的大地已是一片净光,便气急败坏地集合队伍出来抢粮,此刻大道小路已被民兵布满了地雷,还有小股武装层层阻击。好不容易到了村里,也是不见一人一畜,连粮食也不见一粒,全都转移到地道里了。
有一次,鬼子扫荡到单虞联合县的沙滩区,在一个庄里发现了两个地道口,如获至宝,立即在洞口布置重兵,又是灌水,又是烟熏,又是锹挖镐刨,整整忙乎了一天也没搞出个结果。原来这是村里民兵故意暴露给敌人的假地道,他们把这一大队小鬼子迟滞在村里一天一夜没动窝,不仅为本村和邻村群众安全转移争取了时间,还在鬼子的回路上从容地又埋下了不少地雷。这次扫荡,鬼子的唯一收获是:抬回据点六具尸体和八个伤号。
不过母亲还是经历过一次危险。一次据点的鬼子一反常态,清明刚过就下来扫荡,当时县、区的一些干部正在乡下指导工作。鬼子的突然出现,使他们来不及撤退,被追到李庄后,村干部匆匆地把他们藏进一个还没有完工的地道中。当时母亲已是村妇救会的骨干,她和其他骨干一起把这些干部和部分群众带进地道,很快,头顶上响起了鬼子进村的脚步声和抓猪赶羊的噪杂声。静下来之后,再听到的就是洞中人们的呼吸声和自己的心跳声。这个地道原本是要和邻村的地道连通的,可眼下刚刚挖到村外场院草垛下,派人去洞口探头一看,发现场院里有不少鬼子在喂马,无法出去。其他几个洞口都在村里,又没来得及很好伪装,一旦被鬼子发现,这一洞人可就危险了。
就在大家担心之时,黑暗中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乡亲们别怕,我们的区中队就在附近的薛庄,进洞前我们已有一个同志跑过去报信了,队伍很快会来的。”村长还想再派一个民兵从场院的洞口钻出去报信,被那个女人制止了,认为太危险,如果不成功,还会暴露这个唯一通往村外的洞口。很快,村里的五个洞口被鬼子发现了三个,由于搞不清真假鬼子只是冲着洞口大喊大叫乱放枪,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那个女人叫大家沉住气,别慌张,鬼子不敢下来,是抓不住我们的。她又安排人从里边把敌人发现洞口的地道堵住,防止鬼子灌水烟熏。这个女同志的镇静感染了大家,我母亲一颗紧张的心也平静下来。
区中队终于赶到了,一阵枪声过后,鬼子撤出了村子。当大家安全走出地道时,母亲见到了那个女干部。只见她个头不高,大眼团脸,齐耳的短发露出军帽外,下面穿着青灰色军裤,身上穿着青底碎花夹袄,特别吸引母亲眼球的是那把插在腰带上的皮套中的手枪。母亲当时不知道她叫什么和什么职务,但是以后不久,这个干部却成了我母亲参加革命的引路人和入党介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