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全鉴(第2版)
18579800000012

第12章 求人之志章志向明确的人才能成大器(4)

章帝和自己的几个舅舅感情很好,便想依照惯例,封自己的几个舅舅为侯,太后却坚决不同意。

章帝向母亲请求说:“从西汉以来,国舅封侯和皇子封王已经是国家的制度,您自持逊让却让儿子背上亏负舅家的名声。”并早在建朝初期,阴、郭两家的国舅都得以封侯为例子。

马太后耐心解释说:“我并不是想得谦让的美名,让皇上落个刻薄的名声,而是鉴于西汉那些后族几乎没有不因荣宠过盛而导致灭亡的,阴、郭两家乃是先皇的后族,我也不敢比,先帝在封皇子为王时,国土和赋税收入比建武时期减少了一半,我曾问过先帝为何这样做,先帝说:‘我的儿子怎敢和先皇的儿子一样。’此言我一直铭记,然则我的娘家又怎敢和阴、郭这些开国的后族相比。”

这一年大旱,有一名投机官员想趁势讨好皇上和后族,便上奏说天灾乃是因为不封国舅为侯之故。

马太后看后大怒,下诏严词斥责:“你不过讨好我而已,怎敢妄言天灾与不封侯有关。汉成帝时,一日之间封王家五人为侯,当时大风拔树,黄雾四塞,这才是天灾示警,乃是后族过盛,乾纲不振之故,终于导致王莽篡汉之祸,从没听说后族谦逊守礼而导致天灾的。”大臣们见太后执意坚决,便没人再敢做这种投机生意了。

章帝总觉得舅舅不封侯,自己心有愧疚。大臣们碰了钉子不敢说话,便亲自向母后苦苦哀求:“舅舅们年纪都大了,身体又多病。万一有所不讳,生前得不到封典,儿子可要抱憾终生了。”

马太后虽然心里不愿意,但实在拗不过儿子,只好同意章帝封自己的兄弟们为侯,常为此郁郁不乐。

临下诏册封的前一天,马太后把自己的兄弟们召进宫,告诫他们切忌权势过大,自蹈覆亡之祸。

马太后的兄弟们体会到太后的良苦用心,第二天接受封爵后,便坚决辞去在朝中的职务,以列侯归第。

后汉选择皇后大多是开国功臣之家,主要是邓、马、窦、梁四家,而邓、梁、窦之族因权势过盛而遭灭门之祸,只有马氏一族谨守礼节,不敢稍有逾越,得以保全。

明德马皇后能深明古今成败大义,她在位期间,始终压制自己娘家的势力,既不是不爱富贵,更不是不愿意娘家与自己同享富贵,而是深知富贵乃祸患之门,稍有闪失便会有不忍言之大祸,真是明理达义。

东汉的思想家王符曾经有个很精彩的比喻,他说:君主娇宠自己喜爱的贵臣和一般人养育婴儿犯同样的过错,人们喂养婴儿总是担心他吃不饱,尽量多给奶水吃。君主娇宠贵臣也总是嫌给予的权力不够大,财物不够多,所以无限制地赏赐财物,增大权柄,而婴儿因吃得过饱经常生病甚至夭折,贵臣也因权势过盛,财物过多而积成罪恶,经常会招来祸患甚至灭亡。比喻浅显通俗,可谓一语中的。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后人到此宜明鉴”。

11

【原典】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张氏注曰】

执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长短尽在是矣。仓卒事物之来,而应之无穷者,揆度有数也。

【王氏点评】

料事于未行之先,应机于仓卒之际,先能料量眼前时务,后有定度所行事体。凡百事务,要先算计,料量已定,然后却行,临时必无差错。

凡事三思而行

【译释】

在做事之前多一些谋划,这样才能处乱不惊,临危不乱。这就是高明的管理和做事之道。

看高手下棋,绝对是一种享受。每一步都走得恰到好处,而且为下一步甚至是下几步如何去走都做好了铺垫。这不是随手拈来的棋路,他们在走每一步时都能精确地算计,整个棋路的发展都在他们心中把握着,这样胜算的机会就大得多。

做事如下棋,一个有作为的人做出每一个行动之时都能精准地预测。他们会预测到这个行动将会带来什么后果,以及如何利用这个后果再采取下一步的行动。拥有了这种能力,对你整个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算胜,少算不胜

《孙子》中说:“多算胜,少算不胜,由此观之,胜负见矣。”这里的“算”是指“算计”,也就是事前有充分的计划。算计多的一方稳操胜券,而算计较少的一方则难免见负。

战术要依情势的变化而定,整个战争的大局,事先必须要有充分的计划,战前的计划多,才会获胜,计划少则不易胜利,这就是计划求胜的道理。

没有把握的战争不可能一直侥幸获胜,终究会碰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当我们有什么行动时,最好还是经过精确的算计后,有制胜的把握再动手,也就是有了比较大的“胜算”再行动。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有资格被尊为“名将”的人,都有个大原则,即不勉强应战,或者发动毫无胜算的战争。如三国时的曹操便是一例。他的作战方式被誉为“军无幸胜”。所谓的“幸胜”,便是侥幸获胜,即依赖敌人的疏忽而获胜。实际上,曹操的制胜手段绝非如此,而是确实掌握相当的胜算,依照作战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稳稳当当地获取胜利。

虽说要经过精确的算计才能胜算,然而管理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的胜算。因为其中包含着许多人为的因素,诸如情感因素在内,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的胜算,无法确实地掌握。不过,我们可以把握一个原则,即至少要有七成以上的胜算,才可以行事。

而要做到有把握,就必须知彼知己。话虽然很容易理解,实际做起来却颇难。处于现代社会中的管理者,均应以此话来时时提醒自己,无论做何种事均应做好事前的调查工作,切实客观地认清双方的具体情况,才能获胜。

经营管理有时候还是需要运用“不败”的战术来稳固现况。就像打球一样,即使我方遥遥领先,仍需奋力前进,掌握得分的机会。荀子说:“无急胜而忘败。”即在胜利的时候,别忘了失败的滋味。有的人在胜利的情况下得意忘形,麻痹大意,结果铸成意想不到的过错。须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预先设想万一失败的情况,事先准备好应对之策。拿企业经营来讲,一个企业管理者在从事经营时,必须事先做最坏的打算,拟好对策,务必使损失减至最低限度。如此一来,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致命的伤害,这一点至关重要。就管理者个人来讲,如果有了心理上的准备,情绪上就会放松,遇到问题也会稳稳当当地解决。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拥有思维缜密的习惯,在采取行动之时,把每一步都精确地算计好,至少有七分胜算才可行动做事,这样才能避免在整个大势上出现差错。“一着棋错,满盘皆输”,这句名言管理者不可不记。

12

【原典】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张氏注曰】

有正、有变、有权、有经。方其正,有所不能行,则变而归之于正也;方其经,有所不能用,则权而归之于经也。

【王氏点评】

施设赏罚,在一时之权变;辨别善恶,出一时之聪明。有谋智、权变之人,必能体察善恶,辨别是非。从权行政,通机达变,便可解人所结冤仇。

懂得权变才能解开很多死结

【译释】

管人做事要懂得随机应变,这样才能化解很多难解之事。不能因为手中有了权力或者因为自己能力比别人强,就顽固不化、一意孤行,这样是没有出路的。

作为道家先哲,老子在为人处世的屈伸方面有这么一个著名的观点——“曲则全,枉则直”。他认为能够经受得住委屈,才能够保护自己的利益;能够弯曲,才能有一展宏图的机会。

老子的这一观点,正是我们为人处世时须时刻牢记的人生大智慧。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公与压迫,倘若仅凭一时之气奋起反抗,往往解决不了事情,反而会造成更不利的局面。

大丈夫能屈能伸,没有胜算的时候,就不能去硬拼,只能隐忍,隐忍并不可耻,只要在这段时间内积蓄力量,待形势一变,必能稳操胜券。

管人管事要善于“变”

自然万物、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依照自身内在的规律运行。天体有天体的运行轨迹,社会有社会的发展轨迹,生命也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所以,万事万物不变只是相对的,变才是绝对的。什么都在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过有的变化大,表象鲜明,有的变化微妙,表象模糊而已。尊重客观规律,进一步说就是尊重变化。顺其自然,就是顺应变化,应时而变。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无论思想多么局限,但“变”这一客观事实是许多人都意识到并反复论述过的。“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朝代更替,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国无常强,无常弱”,强国和弱国也是“无常”的,在一定条件下,强可以变弱,弱国也可以强盛起来。《孙子兵法》中关于强弱、常势、常形等,也注述得相当精彩,“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乱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金、木、水、火、土五行,春、夏、秋、冬四时,哪有不变之理,连日月星辰都有短长、圆缺,何况其他事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变”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应变”则是管理者能力的表现。现代人们的工作行为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势、心理、关系等。因此,管理者管理下属的工作行为,以及由此调整工作计划、目标和办法都是常见之事。这就需要管理者提高应变能力,做到头脑灵活,及时找对策。

应变能力,是一种根据不断变化的主客观条件,随时调整领导行为的能力,也是确保管理者获得圆满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

如果管理者的思维方法都是沿着既成的模式和程序而进行思维活动,那就等于把自己的思维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抑制了自由创造的生机,使之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这与管理者所肩负的时代使命是不适应的。因此,要想提高应变能力,我们在改造常规思维(而不是抛弃)的同时,必须学会非常规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