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掘金印度
18599900000016

第16章 经济(3)

全球的农业经济都正朝着机械化和大规模种植方向发展。让我们来看一看印度和巴西的制糖业。印度糖产量为2400万吨,糖料作物的种植面积为1250万英亩;巴西糖产量为3000万吨,糖料作物的种植面积为1900万英亩。接下来才是重点:印度的制糖业占用了200万个劳动力,相比之下,巴西仅为50万人。在印度,甘蔗农场的平均面积为5英亩,而巴西为100英亩。印度最小的甘蔗田只有2.5英亩,最大的也只有10英亩;而巴西最小的甘蔗田占地10英亩,最大的为250英亩。巴西的一些公司甚至经营着2.5万英亩的甘蔗田。印度的糖厂平均每天加工甘蔗3200吨,而巴西糖厂的平均规模是每天加工9500吨甘蔗。

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农民拥有土地的平均面积较大,灌溉设施完备,农民们参加了集中机械化种植,因此他们的收入水平比较高,生活水平也高于国内其他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对合作农业和长期订单农业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

随着印度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印度不得不面对食品价格通胀问题。究其原因,第一是缺乏可靠优质的食品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是对农产品交易和中介监管失真。只有完整协调的供应链和大规模资本投资,才能够保证食品供应量,才能够降低终端消费者所购买食品的平均单价。这种类型的必要投资不应该由政府或者个体农户、交易者来完成,这种类型的基础设施也不可能在用户缴费模型的基础上得以实现。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食品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完全是被大经销商们和零售商们垄断使用的。政府害怕将大型的全球零售商引进到印度的农产品供应链中来,这个问题也因此备受争议。印度国内像信实集团和巴帝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为了把握机遇,赚取利益,正在致力于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与此同时,像百事、麦当劳这样的外国企业,也正努力把它们全球通用的供应链模式应用到印度,以确保自己在印度的分公司能够以恒定的价格换取稳定的原料供应。然而,印度的农业部门需要更加开放,这肯定会给印度经济带来好的影响。印度农业部门即将到来的转变会在印度创造出无限的潜在机遇。

案例研究:甘蔗VS油棕

政府想要将农民们与变幻莫测的市场分离,将向他们提供确定销售价格的愿望已经被推到了极致。当政府不是购买方且最终仲裁者是市场时,政府这样的做法就会带来问题。印度的甘蔗种植就陷入了上述这种尴尬境地。甘蔗是一种含水量很大的作物,同时它还会与稻谷(水稻)争夺农田。一旦收获,甘蔗棒里的汁水就开始渐渐干涸,最终就不再有利用价值了。因此甘蔗都种在糖厂附近,或者糖厂都建在甘蔗田附近。一收割完,甘蔗就被赶紧送到糖厂进行压榨。

政府不断上调稻谷收购价格,印度联邦政府以及各邦政府针对甘蔗提出建议(实为命令)购买价,这导致了印度糖业具有周期性。有些年份糖价下跌,糖厂就会拖着不给农民钱;有些年份糖价高得离谱,糖厂会把意外之财揣进自己的腰包,全然不会分一杯羹给农民。有些专家委员会建议政府应该取消现行的甘蔗采购与定价方法。专家建议收购甘蔗的价格应该占到上一季度糖价的一定比例。比方说,收购甘蔗应付的价格可以是上一季度糖价的70%。因此,如果甘蔗的出糖量为10%,那么每吨甘蔗的价格应为上一季度糖价的7%。

这种定价方法被成功应用到了印度的棕榈油产业上。从栽种到结果,棕榈树要历经3年的孕育期。棕榈树结出的果实是呈串状的。新鲜的油棕果压榨后的出油量为18%~20%。

它同样需要在收获之后马上送去压榨,不然的话,油的品质会退化。

厂主、农民以及印度政府制定了一个共赢的准则。油厂主要付给农民棕榈原油价格的13%~14%。如果油厂出油量为18%,那么每吨棕榈原油的成本就要占到销售价格的75%。

创新性合约农业的发展充分,考虑到了农民以及企业双方的利益,这种新型农业的发展对提高印度农业产量,增加农业收入非常重要。

印度制造业

印度的工业与制造业占了印度GDP的29%,吸纳了22%的劳动力。像印度这样一个拥有12亿人口,人均国民收入排名全球第140位的国家,它的劳动力价格并不低廉,而且它也没能够建成像中国那样的基础设施。

有这样几个因素阻碍了印度工业部门的发展。印度不是一个单一的共同市场。扭曲的邦际贸易以及进口关税和其他税收带来的一连串影响,导致印度的制造业不能够完全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被提出的商品与服务税政策力图弥补这一缺点,可是由于利益相关者意见不合,再加之联邦政府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该政策迟迟没有落实。

在印度,劳动力的流动性很差,印度独立66年后的今天,大规模的劳工移民仍受制于政治。印度发展落后的邦有比哈尔邦、北方邦和东北地区一些劳动力过剩的邦;工业较发达,处于成长阶段的邦有古吉拉特邦、泰米尔纳德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哈里亚纳邦。印度联邦共和国不像欧盟那样分散,但也不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紧密团结。印度各邦是根据语言界限进行划分的,不同邦的居民很容易分辨开来。外来务工人员的大规模出现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这样的地区,牵涉到了微妙的平衡问题,而这些外来人员的处境并不乐观。受到政治因素的刺激,移民劳工的出现时不时会导致抗议和冲突,这也让那些外来的“客人”深感不安。劳工们拖家带口进行永久搬迁的情况还不是主流,外出务工人员寄钱回家,甚至产生了“汇款经济”。由于缺少大规模的劳工移民,印度市场一直处于扭曲状态,运作也低于应有水准。

劳工与民主的关系让大规模的劳工雇用成了破坏性政策和公会制度的“人质”。印度的劳动法鼓励规模不经济。劳动力规模越大,劳动法就会变得越死板、越强硬。对大型雇主来说不存在退出机制,如果遇到商业周期衰退,就一定会遭受巨大损失或者破产。解雇制造麻烦或者生产力低的雇员是不可能的事情,而雇用大量劳动力势必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多数大公司和大品牌更倾向于将工程向海外进行外包,这样就能够根据市场情况对商品采购进行灵活调整。对印度来说不幸的是,僵硬的劳动法本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可是它的存在使得总就业率远远低于潜在水平,最终结果是适得其反。尽管呼吁进行劳动法改革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鉴于印度的选票政治以及联邦政府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改革一事并无进展。

印度国内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这使得工业成本偏高,相比于购买国内工业产品,人们更喜欢从国外进口。印度电力供应不足、价格昂贵且质量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印度的制造业拖了后腿。印度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样不完善,品质很低,这使得印度国内运输成本非常之高。由于缺乏生态系统带来的“鸡生蛋”问题,迫使制造商们依赖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将他们置于与其他国家相比的劣势地位。

工业和制造业都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而且都会受到启动惯性的影响。制造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通常需要一个触发器。这个触发器有时候可能是政策激励,有时候是市场需求,有时候则是运气和动物精神。印度独立后曾推行政策鼓励“进口替代”。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反贸易哲学盛极一时,在此期间,广大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国家甚至陷入了国际收支平衡危机。到了20世纪90年代,印度通过减税政策鼓励出口,并增加出口刺激力度。然而到了21世纪初,印度的政策制定者们无意中对自由贸易“用药过度”,不仅撤销了所有的支持鼓励,而且对其像继子一样粗暴。他们的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出口,而且还将国内新兴市场一个部门接一个部门地通过出口的方式,拱手送给了国外制造商。消费者和进口商远远超过制造商和出口商,伴随着印度制造业的空洞化,整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变得越来越严重。

第一个10年里,印度电信业的爆炸式增长在全球范围看都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然而,印度整个电信业的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都是进口设备,印度并没有充分利用本国市场的优势和潜质。印度每年要进口价值300亿美元的电子设备,而印度每年进口石油价值1000万美元,进口黄金价值600万美元,电子设备位列第三。下一个10年里,电子设备进口有望超过黄金和石油进口,位居第一。由于缺少鼓励国内制造业的政策,再加上采购国内电子设备的热情不高,这为国内潜在的制造商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由于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这有利于成本最低的投标人,却阻碍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要想让印度的电子制造业真正腾飞起来,印度的政策制定者和消费者们必须乐于在短期或中期内承受高成本生活,让它有充足的时间来成长和提高竞争力。到那时候,制造业生态系统极有可能成为印度经济有潜力的出口贡献者。政策制定者们早已为鼓励国内制造业造势,但是短期内的强制力似乎发生了短路,因此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实质性进展。

如果不单单考虑成本的话,印度的制造业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如,像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力设备等工程密集型产业,在印度的发展都可圈可点。关于这一点,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下面我将举一个例子,印度威伯科是美国威伯科的子公司,威伯科前身是西屋空气制动器公司。它在美国、西欧、东欧、中国和印度都开设了分公司。除了美国和欧洲之外,公司仅在印度钦奈建立了工程研究中心。

钦奈工程研究中心与德国汉诺威研究中心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全世界威伯科各分支产品与系统的研发。与其他国家的威伯科分公司相比,印度威伯科生产的产品价格低廉,但质量绝不逊色。威伯科在将其他分公司的制造工程向印度转移上进度迟缓,它在印度的分厂只生产供印度消费的产品。因此它从印度威伯科出口的产品也都是在印度销售的产品。威伯科的防抱死制动系统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人们曾经以为印度政府会强制要求国内所有商用车辆安装该系统。然而,这一举措的实施远比人们想象中慢得多。防抱死制动系统在印度快速成长,已成为威伯科在印度业务的很大一部分,这种规模经济很可能使印度成为全球防抱死制动系统的采购中心。但是印度威伯科不仅在国内市场中未见增长,而且它的外包业务也远低于其潜在水平。

想知道动物精神是如何创造出制造业生态系统的,雷诺–尼桑在印度所做投资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例子。受到印度国内汽车市场良好前景的吸引,雷诺汽车公司的管理高层认为他们应该抓住机遇,出现在印度舞台上。尽管有重重阻碍,雷诺公司仍然在印度进行了25亿美元的投资。然而,印度国内市场的前景却一直没有能够让雷诺公司满意。雷诺公司没能够在印度汽车市场占有足够多的市场份额,而且它在印度开设的分公司似乎只充当了将产品销往其他地区的出口基地。对于雷诺公司来说,这个投资并不算太糟糕,但这与公司的最初目的仍有很大的差距。很显然投资印度对雷诺–尼桑来说是一个好事,因为雷诺公司计划在未来5年内会把在印度的投资翻倍。因为全世界的汽车公司并没有来印度发展的势头,雷诺–尼桑当初也很可能会错失在印度投资的机会。

印度有巨大的制造业潜力。对于印度庞大的劳动力数量来说,印度的工业和制造业可以算得上是最重要就业领域。制造业对GDP的贡献还有待提高,未来10年印度最大的投资机遇将出现在工业和制造业领域。

印度需要利用自身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逐个行业地建设制造业生态系统。必须要解决国内外投资者担心的问题,排除故障,这样才能够创造全球到印度进行投资的势头,让印度处于投资超级周期内。

案例研究:印度化学工业

印度的化学工业以及化学制造业是全世界最大的尚未开发的投资机遇之一。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印度一直重点关注环境问题。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工业污染者的日子可不好过。昔日的大规模工业灾难,使得印度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对工厂可能造成的污染非常敏感。在印度,好一点儿的公司坚持安全、健康、环保(SHE)的理念,与世界顶级水平不相上下,但是推行安全、健康、环保可是要承担不菲的费用的。印度的化学公司所生产的主要产品在世界其他地区均有生产,这些商品都有国际基准价格。那些发达市场中的化学产品购买者尽管嘴上说着支持安全、健康、环保理念,但是他们仍然选择去购买最便宜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