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即使在那些资源垄断的部门,国有公共事业部门的运转情况仍是良莠不齐。譬如印度斯坦铜业公司,尽管它几乎垄断了印度已探明铜矿储备,却仍然经营不佳;但是相比之下,垄断印度高纯度锰铁矿的印度锰矿公司(MOIL)和印度国家矿业开发公司(NMDC)则要好得多。当我们看到印度斯坦锌业公司的情况时,就能够明白很多国有矿产资源公司还有巨大的潜能有待开发。印度斯坦锌业公司拥有相当丰富的高纯度锌矿资源,其中包括位于拉贾斯坦邦著名的拉姆普拉阿古恰矿。该公司于2001年私有化,亿万富翁阿尼尔·阿加瓦尔(Anil Agarwal)经营的斯特里特工业公司获得了其大部分控股权。优秀的私人管理模式加之国家市场上锌价一路走高,印度斯坦锌业公司的价值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涨了40倍。
案例研究:国家矿业开发公司
印度国家矿业开发公司是印度最大的铁矿公司,印度政府拥有该公司的多数股权。它是印度国有公共事业部门经营有方的典范,它的运作方式与私人企业极为相似。
1958年,印度政府为了更有效地开发丰富的铁矿石资源,成立了国家矿业开发公司。该公司拥有并经营着全球纯度最高的几个铁矿,其中就包括人们熟知的位于切蒂斯格尔邦的拜拉迪拉矿,它还经营着卡纳塔克邦的铁矿。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这个公司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需求的飞速增长和铁价的一路飙升给了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20世纪最后的10年里,公司钢铁产量规模不断扩大,并且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益。
1993年,国家矿业开发公司的一个小股东公开出售了该公司1.62%的股份,就这样,该公司挂牌上市了。2010年3月,印度政府以每股300卢比的价格售出该公司8.38%的股份,在这之前近20年的时间里,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基本没有波动。在中国的驱动之下,国际铁矿石的价格一路狂飙,股票后续报价也在此时达到了最高峰,但是随着印度经济和市场情况的恶化,公司股票价格也开始下跌。印度政府对资金的需求迫使它不得不在2012年12月份通过公开发行的方式,再次出售了公司10%的股份。这一次由于市场萧条只卖到了每股149卢比的价格。在那之后,公司股票持续走低,就在最近,股票价格已经低于要约出售的价格水平。尽管国家矿业开发公司为自己的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制定了合理的策略,尽管公司股票出现了大幅波动,但是人们对印度和印度政府的消极看法使公司股票价格急剧下跌,这个价格对投资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印度国家矿业开发公司的公司业务还是相当有弹性的。投资者错误地断定由于铁矿石价格的波动,国家矿业开发公司就会因此遭受打击。该公司的高纯度铁矿石储量为12亿吨,而现在它每年的产量只不过3000万吨。因此对于它来说,出产铁矿石并不会损失什么。整个公司的业务都受制于切蒂斯格尔邦森林矿产带没有足够的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将产出推向市场的困难也是限制该公司重要因素。
由于印度司法部和印度政府强行取缔了非法铁矿,国家矿业开发公司就成为净受益者。作为全国最重要的采矿者,就算其他铁矿都被迫关闭时,它也能够继续开采。由于禁止非法采矿,印度逐渐向铁矿石进口国转变,如此一来,国家矿业开发公司就能够将价格从出口基准调升至进口基准(或者更高)。
尽管国家矿业开发公司与印度煤炭公司同属印度国有公共事业部门,而且同在自然资源领域,但是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国家矿业开发公司能够谨慎使用资本,在节约资金的同时还能产生丰厚红利。因为该公司有确定的资源使用权,这对公司通过建立钢铁制造业的下游产业以开发铁矿资源十分有利。公司打算抓住机遇,进行几笔大型投资。因为公司属于国有性质,还极易受到铁矿石价格和中国市场的影响,并且它进行钢铁制造业的计划有些离题,因此很多投资者并不想对其进行投资。
我并不是推荐你投资国家矿产开发公司。我先做一个免责声明,因为听从我意见的不同基金有时会是国家矿产开发公司股票的买主或卖主,而且我可能会被认为完全偏向其中一方。然而,我在这里讨论公司和它的股票,是为了突出强调一般化的投资在印度并不是好的策略。
邦政府拥有的国有公共事业部门相对来说规模较小,而且在质量和管理方面相差悬殊。像西孟加拉邦和奥里萨邦,它们的国有公共事业部门是全印度经营最差的,但是像古吉拉特邦和泰米尔纳德邦,它们的国有公共事业部门却是全国运营最好的。邦政府拥有的经营有方的国有公共事业部门,比如说泰米尔纳德新闻纸公司(TNPL)和古吉拉特矿业开发有限公司(GMDC),这两家公司的运作方式与私营公司大致相同。它们几乎得不到联邦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当它们在临近邦拓展业务的时候,也会被当作私营公司来对待。这些公司要受到各自所属的邦政府部门的管辖,公司董事会和最高管理人员都是隔几年一换届的政府官员。它们不像私营部门的同行那样身手敏捷、具有创新精神,因为他们要根据相对稳定的长期计划运行;然而它们经营有效、能获利,在资本配置方面也比较合理。
投资者们通常对公司的国有化性质持怀疑态度。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通过政策调节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生意上的事情就应该留给私人资本和企业家们来处理。
但是,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有些国家政府总是会在生意中插上一脚,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无法对公司做出二元分析。比如说,新加坡航空公司和挪威电信公司同是国有企业,但是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投资者都不会因为它们是国有公司,而将其从投资候选名单中除名。对印度持怀疑态度的人可能会争辩说,印度又不是新加坡或挪威。那么你就可以看看迪拜环球港务集团、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或者巴西石油这样的公司。这些公司也免不了要受到国家的干预。最后,再看看俄罗斯的苏霍伊公司等,这些公司受政府的制约程度更深。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要吸取的经验是:现实情况通常是做不到黑白分明。尽管印度国有公共事业部门永远不会像那些有才能的企业家管理的公司一样,成为巨大的财富创造者,但是因为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根深蒂固的优势地位,所接受的管理也是很有效的,因此它们能够在相对稳定的长期计划引导下赚得高额回报。
投资者们对印度国有公共事业部门又爱又恨,许多投资者永远不会选择国有公司进行投资。在我看来,投资者在做出选择之前,应该深入研究和评估政府对企业的控制程度。
季风,对印度意味着什么
农业虽然只在GDP中占了17%的比重,但是却用掉了印度51%的劳动力。印度有46%的土地都适宜耕种,但是只有30%的土地能够得到灌溉。就算是被灌溉的土地,碰上几场额外的降雨也会增产不少。这使得印度的农业连同印度经济都依赖于西南季风带来的降雨。
但西南季风变化无常,且无法预测,这着实是个问题。西南季风通常在6月的第一周从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登陆,然后一路向北覆盖整个印度,到7月底的时候抵达喜马拉雅山脉。高强度的降雨一直持续到8月末9月初,之后开始慢慢减弱,到10月的第一周,雨季结束。然而这只是研究人员制定的时间表,西南季风几乎从来不遵循这一套。有些年份季风会带着暴雨提前来到印度,淹遍整个国家,摧毁地里的庄稼,只到7月份季风就完全消失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它还会断断续续地来到印度;还有一些年份,季风来得很晚,雨量相对较少,导致土壤达不到合适的湿度。季风有时候会导致洪水,有时候却会导致干旱,甚至有些时候在印度的不同地区会同时出现洪灾和旱灾。西南季风可能连续几年都非常正常,也有可能连续几年都不正常。
季风雨对印度经济的影响可不仅仅是农业代表的17%的GDP那么简单。好的季风能够保证国家的蓄水池中有足够的水,风调雨顺带来的大丰收还能有效抑制粮食价格的上涨。除此之外,农民手里有了钱就可以去还贷款,还可以增加农村需求、促进消费,从而推动整个经济增长。如果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民能免遭歉收的不幸,政治领导们就会倍感轻松,他们可以趁机去敲定那些会引起争议的决策。最后,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农民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物资补给,这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鉴于西南季风对印度经济以及金融市场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经济学家和投资者们每年刚一进五月就开始关注季风的动态。某些年份,印度的经济状况还算不错,国家的宏观形势也非常平稳,但是一个糟糕的雨季会对整个经济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印度独立66年以后,印度经济仍然如此依赖于西南季风带来的雨季,这足以证明历届印度政府的失败。印度政府修建的几座水坝和配套的运河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大获成功,但令人诧异的是政府竟然没有试图再多建几座。印度最新建成的水坝是位于古吉拉特邦讷尔默达河上的萨尔达尔萨罗瓦尔大坝。这个构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提出来了,但这在当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90年代的时候,计划被迫停止。直到2000年,印度最高法院裁定了地标,再加之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纳伦德拉·莫迪的一再坚持,大坝和运河网才最终建成。这个水坝改变了古吉拉特邦的农业面貌,让位于该邦的卡提拉/索拉什特拉地区这片昔日的不毛之地焕发了生机。
印度众多常年性河流流经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很多地区每年雨季都会遭遇洪灾,还有一些地区每年固定会遭受旱灾。有人提出首先将印度北部和东部的河流连接起来,把中部和南部的河流连接起来,然后通过南北向运河系统将这两部分连接在一起,这个提议曾经被考虑过,也确实被讨论过。像如此规模的工程要耗资数千亿美元,会让印度的灌溉区面积显著增加。它可以生产超过3万兆瓦的水电,刺激本国建筑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河流连通工程还能让内陆水运成为可能。然而,印度当前的国家领导以及未来能够预测到的国家领导似乎并没有任何政治意愿来实现这项工程。
案例研究:德里与亚穆纳河
在印度,公共品的建设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不看好印度的人争论说如果政府连国家首都地区最宝贵的资源都照顾不好,要想解决河流连通、依赖雨季的农业地区的灌溉、医疗保健、净水、印度农村卫生等问题都是白日梦。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亚穆纳河是恒河最大的支流。100多年以前,亚穆纳河的河水还是淡蓝色的,它曾经是世界上最干净清澈的河流。新德里和阿格拉这两座城市就建在亚穆纳河畔,举世闻名的泰姬陵俯瞰着它。新德里的迅速发展以及哈里亚纳邦内城镇的不断繁荣让亚穆纳河面目全非。新德里每天要向河中排放3亿升废水,其中大部分的水都是未经处理的(对这一点仍有很大的争议)。这使得亚穆纳河开始出现断流现象,一年中有9个月份河道都是淤塞的。
尽管印度议会曾多次讨论过亚穆纳河当前的状况,但却没有实施什么实质性举措。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手握选举权的民众们会关心到亚穆纳河的情况,他们会促使被推举出来的人民代表修正这一类问题。好消息是,只要拥有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印度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能够解决。而且全世界都有技术、有能力也有意愿帮助印度解决问题,完善印度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我敢肯定印度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机遇。
印度农业问题
长久以来,印度农业根本无利可图。农业成本不断提高,但是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却在重重压力下一直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小规模种植的前景显然已不容乐观。农民们深陷“债务陷阱”,就连农民自杀也成了寻常事。雨季的变幻莫测加之农产品价格的反复无常,让普通农民生活得并不如意。
政府往往处于某种政治动机对市场机制进行不科学的干预,这让印度的农业部门陷入不平衡状态。政府一直刻意压低尿素(一种氮肥)的价格,却让磷酸氢二铵(一种碳酸盐肥料)的价格随着国际市场行情而变动。这使得两种肥料的价格差被人为地拉大了,相比磷酸氢二铵,人们对尿素的使用量非常大。这种扭曲已经开始影响到印度土壤的营养平衡,而且会对未来造成长期影响。
为了保证足够的产量,保障农民的利益,政府对许多农作物,尤其是稻谷和小麦这类的谷物实施最低支持价格政策。不幸的是,这导致谷物产量过剩,而其他有更大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反而种植得很少。政府的采购计划同样让国家财政背负了沉重的负担,而且政府收购的很大一部分粮食不是被偷就是被浪费。
尽管对于印度政府来说,确保对农民的最低支持以预防市场失灵,避免农村困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些政策的初衷在执行的过程中被削弱了。像收成保险、期货市场这样以市场为导向的保护措施,它们的发展步伐也非常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