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掘金印度
18599900000002

第2章 译者序

在常年白雪覆盖的巍峨的喜马拉雅山之南,是一片广袤无边的南亚次大陆。也许是因为被这座连绵不绝的高山阻隔,现代世界的目光曾一度不再投向那里。直到“金砖四国”概念的提出,这个国度才重新获得人们的青睐。

作为研究世界经济的经济学人,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解这个受西南季风影响的热土。国内出版的有关印度经济和历史的书,我基本都找来看过。本书的视角是不同的,作者是一位在美国读完商学院的资本市场从业人士(和我现在所做的工作类似),他以投资者和投资银行家的角度介绍了印度。译完这本书,我们觉得受益匪浅。

我也一直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国家之间做对比分析。同样作为东方文化,中印两国有很多相似点:如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有非常高的储蓄率,节俭和储蓄文化根深蒂固。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相比,中印在大的发展阶段上存在相似性。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考虑到建政时间比印度晚两年,可以认为中印两国几乎是在同一阶段选择了计划经济的发展路径。之后,印度实施了五个五年计划,而中国却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1978年,中国开始在思想领域拨乱反正,应该说,从1980年开始进入了新的经济建设时期。而印度则从1981年开始启动经济领域的改革,中印两国再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从两国的GDP增长情况来看,在两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GDP总量是不相上下的。1982年以后,中国的GDP总量开始逐渐超过印度,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以后,中国经济总量快速领先。

然而两国的差异点更大。GDP总量方面,中国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后面。在基础设施和统一市场方面,印度和中国有天壤之别。而GDP增长率,据预测2015年印度有望达到7.5%左右,而中国已经调低到7%左右。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拐点,正如中国的人口红利面临结束,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而印度人中有一半的人不到25岁,65%的人不到35岁。人口经济学者可能更看重这一经济增长因素。而我个人的看法是,全球经济中心正在从太平洋西岸向太平洋东岸转移,印度是世界经济的另一个增长极,但发展演进过程可能相当缓慢。我相信,也许印度的光芒会在21世纪末或下个世纪初显现出来。

《掘金印度》这本书的视角是冷静客观的,尽管充满了乐观精神,但书中的分析判断确实值得对投资印度感兴趣的读者认真了解。例如书中指出,印度人口众多,而且平均年龄很低,并具有很强的向上流动性。该国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有世界上最有才干的人才库。它有民主,有法规,保护私人财产权,但现在的政府执行能力较差。当然依靠民主协商的国家,未必与政府执行力差有必然联系,所以,大多数人不仅不认为印度的政体限制了其社会和经济发展,甚至认为这是一种高效的民主机制。印度需要时间建立全民共识,而一旦这种共识建立起来,民主体制对于自由市场的推动力,就是健康而强劲的。全局性的贪污腐败是另一个重大障碍,这是各种政体都会遭遇的社会癌瘤。由于一些民主政体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所以印度也有机会自我治愈。

作者用了两章篇幅生动介绍了印度的概况,其中引用了多个案例进行说明,本书不是投资指南,但详略得当,重点介绍了印度主要土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并让读者对于印度的国体、政体的关键特征有了深入认识。

第3~5章介绍了投资人最感兴趣的印度经济、金融体系和价值投资(私募股权和股市投资),其系统性是目前市面上其他同类书所不具备的。印度即便现在和可见的未来不会是一个经济强国,但确实给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和投资机遇。我们甚至可以把它比作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制造业、金融业都存在巨大机会,而其民主政体也更合乎世界发展的大潮流。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这个国家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经济层面来说,都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投资者,没有理由忽略或者轻视这片肥沃的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