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自古以来就注重贸易。商贸在数千年中构成了印度的生命线,因此印度和印度人深谙资本和风险。贸易活动需要筹措资金,在没有正式银行的情况下,印度的商人和出借人在信任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起了自己融资体系。在过去的200年里,印度建立起了精致的金融体系,这让很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羡慕不已。印度金融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的投资机会,当然也会带来不同的风险回报,这也使得他们能够参与到印度经济发展中来。
历史
印度现代意义上的银行是由殖民统治者带来的。然而债务、信托以及合同的概念,自古在印度就已经存在。古代印度对这些概念的记载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佛陀时代。谈到对于户主来说什么是幸福,佛陀做出了这样的陈述:当户主借了一笔钱开始经营自己的生意,然后赚了钱、还了债还能给自己剩下一些余钱,对于户主来说这就是一种幸福。在印度文化中偿还债务的义务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村子里,如果一个人欠了钱,就算他离开人世债务也不会因此一笔勾销,而是由他的子孙后代继续承担。如果有农民倾家荡产还是还不起债务,逼不得已选择自杀,这种行为最让人所不齿。事实上,传统印度哲学相信一个人欠下的债会一直追随着他,即使死后转世投胎也无法摆脱。
近千年来,私人财产权在印度一直都是被认可的。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之间有很明确的界限,国家无权随意剥削私人财产。
尽管基于英国普通法的《现代合同法》是由英国殖民统治者引进印度的,但是合同在印度已经存在很久了。在印度古代时期,信守承诺是一种荣誉而违背承诺是一种耻辱,而且这种可耻的行为还会带来可怕的社会后果和政治后果。
案例研究:祇陀太子的花园
在佛陀时期,有一个名叫须达多(Sudatta,又名Anathapindika,即“给孤独”)的富商住在舍卫城中。一次这个商人去了邻近的王舍城,他听说了释迦牟尼顿悟的事情,于是决定前去拜访。听了佛陀的说教后富商深受感动,于是成了佛陀的信徒,在佛陀门下听他讲经布道。一段时间后富商觉得佛陀的教义应该会对他家中的亲朋好友大有裨益,于是他邀请佛陀去舍卫城,佛陀接受了他的邀请。
须达多十分欣喜,他回到舍卫城中开始为佛陀的到来精心准备,他需要为佛陀和僧团寻找一个合适的栖身之所:这个地方应该离城市比较近,这样的话才方便大众前来听佛陀讲经布道;但是又必须远离嘈杂喧嚣,以便让人们安心冥想。他终于在城市附近看中了一座适合佛陀和僧团的居所,随后他了解到这个花园属于该国的皇储祇陀太子。
须达多找到祇陀太子,告诉他自己想买下他的花园。太子听后很生气,说他的花园根本不卖,还叫须达多赶紧离开。须达多对太子说自己非常想买这个花园,让王子开个价。为了让须达多不再来打扰,王子说如果须达多能用金币铺满整个花园的地面就把花园卖给他。那时候如果一方出了价而另一方接受了报价,这就构成了有约束力的口头契约,就算是一国之君也无权解除这样的合约。听完王子的报价后,须达多马上就答应了。传说须达多找了几辆车拉来了许多金币,然后开始将金币一个个地铺在花园的地面上。整个花园还没有铺完,他就已经耗尽了所有的金币。太子看到须达多的所作所为,便十分好奇他这么做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当他弄清楚事情的始末之后,便对须达多说他已经用掉的金币就足够买下这座花园了,剩下的部分就当是自己助他一臂之力了。在佛教文献中,佛陀做了很多著名的布道之所被称为“须达多购买的祇陀太子花园”,旨在赞扬这两位施主。
我的朋友和家人都说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心只想着经济问题。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我最大的收获是: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印度2500年前就有几样东西让印度成为投资者理想的投资目标。首先,印度早就有私人财产权,而且与封建时期的欧洲不同,当时的印度有一些财产是属于国王和王子的,而其余的财产则是属于其他人的。其次,我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和政府共同赋予了私人契约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最后一点是进行财产交换的私人交易过程包含谈判、契约、付款和所有权转移。
银行体系
印度拥有很发达的银行体系。印度超过75%的银行资产都由国有银行控制。该国还有少量的合作银行、(老一代和新一代的)私营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国有银行或者说公有制银行都是通过1969年银行国有化政策创造出来的。印度所有的公有制银行都在国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然而按照法律,印度政府必须对所有的公有制银行拥有至少51%的所有权。私有制银行按被监管部门分为两类:老一代的私有制银行是那些1969年银行国有化之前就存在的银行,以及那些不是规模太小就是将一些特殊群体定为目标的银行;新一代的私有制银行是跟随印度经济自由化建立起来的银行。外资银行通过建立分行的方式在印度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期了,但是外资银行的活动一直受到印度储备银行(RBI)的严格调控。2004年,印度储备银行对外商投资印度银行业放宽了限制,在印度的私人银行中外商投资的比重最高可以占到74%。此外,外资银行还可以在印度建立全资分支机构。
开办支行的能力是横在印度银行业与印度储备银行之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印度储备银行允许本土的商业银行在二线城市或者更低的城市随意开办分行。以前在一线城市开办分行需要得到印度储备银行的许可,在最近的政策声明中,印度储备银行解除了国内银行在一线城市开办分行的限制。假设一家银行打算在某个此前从未涉足的一线城市地区开办分行,那么它所能建立的分支机构的数量与本地区已有的其他分支机构有关。但是外资银行在印度开办分行一直受到限制,印度储备银行只准许外资银行基于世贸组织的方针和互惠原则在印开办分行。印度储备银行一直希望外资银行在印度开办全资分行,然而外资银行却希望能够开办非全资分行,因为这样能够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如果外资银行将在印度的分行转化为全资子公司,印度储备银行就会进一步放宽对外资银行的限制,让它们拥有与本国商业银行相同的地位(只有一小部分例外)。必须注意的是,印度本国的商业银行拥有特权也给外资银行带来了相应的负担,其中就包括它们必须遵守印度银行体系中的两大棘手难题:法定流动性比率(Statutory Liquidity Ratio)与优先行业贷款规范(PrioritySector Lending norms)。
案例研究:老一代私人银行
1955年印度国家银行正式成立,1969年,印度开始实行银行国有化政策,而在这之前印度的所有银行都是私营的。在银行国有化的过程中,有些银行并没有被国有化,这些银行不是规模太小就是它们只专注于某些特殊领域。这些银行被印度储备银行划分为老一代私人银行。在过去的十年里,老一代私人银行引起了投资者的极大兴趣。
在印度,尽管所有的银行都受到印度储备银行的控制和监管,而且印度储备银行对老一代私人银行实施的管理与对公有制银行相同,但是这些老一代私人银行的状况却并不相同。比如说与其他同类银行相比,一些私人银行运作得更好,而且有更高的管理水平、更高的资本回报和更高质量的贷款。
现如今,老一代私人银行凭借自身潜力引起了市场参与者的极大兴趣,因为收购它们的既可以是国内的私人银行,也可以是想跻身印度市场或扩张在印势力的外资银行。对于国内收购者来说,老一代私人银行可以为其区域扩展计划提供便利,因为这些银行中有很多都集中在印度的某些区域。这些老一代的私人银行对于潜在的外国收购者来说是有优势的,因为这些银行被印度储备银行视为表列商业银行(full scheduled commercial banks),在国内有着庞大的分支网络,它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印度国内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荷兰国际集团旗下的子公司ING在2002年收购了印度Vysya银行,成立IING Vysya银行,这是印度首家与外国银行并购成立的金融机构。在印度国内,百夫长银行与旁遮普银行于2005年合并,2008年被HDFC银行收购;而United Western银行在2006年被IDBI银行收购。一些银行吸引了市场参与者的目光,接下来很可能会被收购,这些银行包括:南印银行、印度联邦银行、Karur Vysya银行和城市联合银行。运作得好一些的私人银行的市净率能够达到1.10~1.30倍,这样就能够获得18%~22%的权益回报率。在当前情况下,印度政府和印度储备银行一直在降低对银行依靠自身经营增长的限制,收购者是不太可能支付相当于账面价值几倍的价钱来进行银行收购的。如果能按照账面价值的两倍进行收购,恐怕都是最好的情况。在我看来,投资这些银行一般就是低风险、低回报,但是如果一旦收购了这样的银行,最终还是有可能获得中等回报的。
在印度,银行必须按照规定持有一定比例的政府证券或者黄金作为保证金。这就是所谓的法定流动性比率(SLR)。印度银行流动资产占负债总额的比率最高为38%,最低为20%,目前的比率为23%。尽管官方称SLR的存在是为了让整个银行体系拥有足够的资产流动性,但事实上政府是需要SLR来填补还在逐渐增加的庞大的财政赤字,这早已成为了公开的秘密。正像之前讨论过的那样,印度的赤字大部分都是依靠国内力量解决的,SLR在帮助政府填补债务空缺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SLR的存在也创造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它迫使印度的银行必须拥有大量的资金才能够运作,这使得这些银行极易受到利率波动与资产负债不匹配的影响。
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NBFC)通常情况下锁定一个或几个特殊贷款经营领域。非银行金融机构之所以与银行不同,是因为它们不能受理公众的活期存款,同时也不是印度支付清算体系的组成部分。直到1993年,印度储备银行才正式承认本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空缺是银行无法填补的,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却能够对其进行填补。比如说,银行过去没有二手卡车贷款业务,然而现在像斯里兰姆交通金融公司这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却做起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二手卡车贷款业务。
非正式的放贷者和授信方在印度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NBFC就是从中发展而来的。然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NBFC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1981年,这样的公司还只有差不多7000家,到1996年竟超过了50000家。但是数不清的破产案让印度储备银行在1993年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在1997~1998年度通过一项修正案对该行业实施监管。
NBFC在提高印度金融普惠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建设和发展住房金融、汽车金融、个人应急贷款等特殊贷款方面很有帮助。
案例研究:印度科塔克马恒达银行
印度科塔克马恒达银行讲述了印度第一代金融企业家乌代·科塔克(Uday Kotak)的传奇故事。1986年,乌代·科塔克成立了科塔克金融公司,该公司作为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着眼于票据贴现与贸易融资业务。科塔克金融公司凭借着对个人业务需求的充分理解,为贸易商和各种业务提供较低利率的有重点的特殊化服务。但是相比之下,银行却仅仅将贸易金融当作很多金融业务之中不起眼的一部分,它们根本不知道商业对融资的需求发展得如此迅速。
由于在贸易金融业务中获得成功,科塔克金融公司开始进军分期付款和汽车金融领域。这同样属于专门化领域,且当时并没有受到银行业的足够重视。当银行职员还是稳稳地坐在那里让前来贷款的人长时间等待时,科塔克金融公司已开始将这些借款者拉到自己这里办理业务了。
1991年,印度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随后印度资本市场逐渐开放,乌代·科塔克合并了一些分散的小公司,做起了投资银行业务和中间人业务。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乌代·科塔克建立起了一个共同基金公司和一家人寿保险公司。随着投资者对印度市场的兴趣越来越大,乌代·科塔克扩展了它的资产管理经营模式,建立起了风险资本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到了2003年,乌代·科塔克长久以来想建立一个商业银行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因为这一年科塔克金融公司得到了印度储备银行的授权,转变成了一个表列商业银行。
在转化为表列银行之后,乌代·科塔克将他所有的公司合并为科塔克马恒达银行,这个银行成了印度国内新一代私人银行的先驱。现如今科塔克马恒达银行股票的市净率为4.0,它的市值高达90亿美元。乌代·科塔克拥有银行50%的股份,也就是说他的净资产高达45亿美元,这使他在整个印度乃至全世界成为一个十足的富豪。